魏胤婕
鸡汤文学是一种以结构简单、字数篇幅“精致”为主要特點的抒情性叙事散文,以人物内核反差大为主要原型,通过讲述成功故事或案例构成的文学类型,它至今为止,依旧在中国大陆地区拥有庞大的文学接受者和影响力。
作为文学本体的“鸡汤文学”,人们现在凭借着共性感知一下子就能指出来一篇作品是不是“鸡汤文学”,这代表着“鸡汤文学”已经有着属于它的模版印刻在接受者的思维里。社会上一直讨论的事情是它拥有什么社会效应,带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然而“鸡汤文学”真正的内核是什么也是需要亟待被解剖出来的。
经典作品只用客观现实的创作动因、艺术构思和语言呈现将人物故事表达出来,虽然在结局主人公走向了成功的道路,但其也是经历了波折因素的量变到质变的累加。所以在以下的论述中,本文将就“鸡汤文学”的故事架构、人物特征和接受着被影响的程度三方面对该类文学做出具体化的阐释:
一、主要成分:故事架构
(一)字数量化少,篇章大小“精致”
根据对现市面上出现的50本畅销书排行榜中出现的图书做出分析,作者都用小故事连载在一起成书,而小故事的篇幅短小,让接受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放下了“心理预设”,对阅读这个情感体验放下了戒备。
根据畅销书的篇幅特点,可以得知在篇章上的行文越简短,越吸引喜爱大众文学的接受者的注意。因为在接受者也拥有其类型分别:一般大体上会有高雅文化接受者、大众文化接受者和民间文化接受者。而“鸡汤文学”的受众人群大多数是寻找希望型的社会人,该文学的目标人群往往是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
(二)情节跳跃起伏大
身败名裂的才子遇到了校园女神的眷顾,一开始的时候就被爱得狂风暴雨,昏天黑地;刚刚还是满嘴脏话的恶霸,到了恋人的面前突然就纯情起来,当有人欺负恋人时,立刻就变回了超人;大学分手季,双方也跟着潮流各奔东西,然而一位英雄主义的母亲杀出来,默默地为儿子找回儿媳妇,延续了古典爱情的诗意……在张嘉佳的作品中,人物的内在秉性永远随着剧情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着,最终为接受者营造了一种主人公可以完成好每一件事情的假象,在业界评论者口中该作品变成了情节跳跃,结构简单,还有人物类型化的嫌疑的代表。
另一方面,情节的放大化也使得“鸡汤文学”形成了几种明显的类型,尚昱在《“鸡汤”变味了——论当前期刊热门小品文章的某些不良倾向》一文中提出了基本上有矫情煽情类、主题先行捏造例证类、公式化套路类三种模式。其中那个矫情煽情类的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在新年之际,母子三人合吃路边的一碗面条,而母慈子孝,坚强乐观,所以善良又朴实的老板悄悄地往锅里为他们多加了一把面条。主题先行捏造事例类的文章中则运用“蝴蝶定理”“温水煮青蛙定理”“墨菲定律”等一系列定理来创造与之相像的事例,从而说服他人定理的真实性。
(三)碎片化语句贯穿故事各处
表达抒情上运用较多的是排比、对偶、比喻。比喻使得说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鸡汤中表达的主题往往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进行阐述的时候运用比喻的修辞,能够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较容易领悟到文本传达的信息。鸡汤其篇幅有限,对偶将使内容凝练集中,并增强了文本的节奏感。又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重点的说理对象,引发读者的共鸣,作者将会大量地使用排比句式。
二、辅料成分:人物特征
(一)单个人物内在性格反差化大
人物形象是决定了接受者是否愿意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因素,一部分人希望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缩影,而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在作品中探寻到本人不曾见过的一面。而“鸡汤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接受者这两种心理需求。
单个小人物的扩大化是“鸡汤文学”中最常见的人物形象。初出茅庐的校园男生,平凡又努力,通过不懈地追求遇见了总裁的女儿并因智慧得到了总裁的认可。这样的故事主角是“鸡汤文学”爱情版中百分之六十的缩影,人物中朴实和奋斗成为了两种鲜明的基调,正好与接受者心中对自我的认知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二)群体人物中的对比化大
鸡汤故事中人际间互相关爱,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抽象的人际情感引发了主体感知觉经验的激活。这其中主体感知觉经验的激活就是在群体人物的对比中凸显的。这种表达的技巧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主题,表达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药效功能:接受者被影响的程度
统计数据显示,大量网络用户对于“心灵鸡汤”现处于“饭来张口”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这是2016年人民政协报上对“鸡汤文学”的认知,意味着“鸡汤文学”在大众接受者心目中的角色已经愈行愈远了。然而这几年,“鸡汤文学”的受众已经从正常的读者转移对教学学生和新闻媒体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高考作文题目中和对灾难新闻报导中。
在学生作为接受群体当中,“鸡汤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作文领域。无论是出题者还是做题者而言,都存在着语言文字“鸡汤化”的表现。中国现在的作文题“不务实”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从现实中取材的作文题所占的比例还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