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扶贫的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9-09-06 15:08赖白鑫
山西农经 2019年9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赖白鑫

摘 要:柔性扶贫理论强调贫困地区是一个统一体系,扶贫工作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绝不能单独针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诠释了柔性扶贫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作用,从乡村资源发掘整合、乡村文化价值重塑、乡村主体发展等方面建立了柔性扶贫的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以促进柔性扶贫与产业扶贫融合发展。

关键词:柔性扶贫;扶贫效果;指标体系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00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我国大规模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大减贫效果,但随着扶贫深入,扶贫工作对象发生变化,对扶贫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我国政府机关扶贫工作突出表现为“刚性扶贫”。贫困地区普遍存在资源短缺问题,因此我国政府扶贫工作以资源投放为主。从政府财政投入到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我国扶贫工作一直强调外部资源引入和利用,并注重外部资源争取。这种方式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实际环境,无法发挥各地区优势,扶贫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地区提出借助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基于“刚性扶贫”对立面的柔性扶贫理念,建立了一套扶贫效果指标评价体系,作为扶贫工作效果评价的有机补充,以完善脱贫攻坚工作。

1  柔性扶贫理念解读

柔性扶贫这一理念最早提出于2016年。朱启臻在《“柔性扶贫”理念的精准扶贫》中提出,柔性扶贫理论强调贫困地区是一个统一体系,受到多种因素影響,扶贫工作需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应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调整,通过要素重新组合或创新扶贫模式来达到实现脱贫目标,绝不能单独针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1]。

在柔性扶贫理念视角下,通过有机融合生态环境资源、手工艺或手工业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和传统民居景观资源,以及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等文化资源,将乡村这个有机整体变得不可分割。通过村落价值放大化和产业融合升级,使乡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脱贫,实现乡村振兴。

学者分析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现状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缺乏针对性及无法实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提出应创新扶贫模式。徐孝勇、赖景生、寸家菊(2010)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根据扶贫工作特点将其分为对口扶贫、移民搬迁扶贫、旅游扶贫以及产业扶贫等8种,并对不同种类扶贫模式的特点展开研究和讨论[2]。很多学者对影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要素进行分析,指出扶贫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扶贫开发模式。

2  构建柔性扶贫的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2.1  丰富和完善扶贫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国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扶贫工作理论。随着扶贫效果深入,扶贫理念与措施也在不断地优化,并更加贴合实际。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产业扶贫,没有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贫困农户就难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脱贫。现阶段,国内扶贫开发工作都是从上往下实施的。贫困农户是脱贫主体,政府则是扶贫主体。扶贫工作主体在执行扶贫开发任务时,强调外部资源获取。对国内外扶贫开发进行分析和整理,发现当前阶段缺乏结合乡村自有资源实现脱贫的理论,也缺乏以此为理念的效果评价体系分析。

2.2  有助于更好地施行乡村振兴规划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内在统一的关系,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容和基础。乡村振兴包含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大理念。柔性扶贫中,通过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进行产业扶贫,通过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推动脱贫攻坚,实施以工代赈和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等。这些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柔性扶贫理念与乡村振兴理念进行有机衔接,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和补充。

3  柔性扶贫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柔性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柔性扶贫下农村产业扶贫效果评价体系,是科学推进农村产业扶贫进程的重要步骤。要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价,必须遵循一定的指标设计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贫困地区内部要素为依据,所设计的指标应当客观科学,符合评价对象的要求,确保评价指标正确反映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同时,设置指标应符合国家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反映柔性扶贫下农业产业扶贫的效果水平。

二是可操作性原则。没有所需数据支撑的指标体系会失去原本的现实意义。在设计柔性扶贫下农村产业扶贫效果评价体系时,所设计的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可行性和可验证性,使指标能运用现有资源或工具进行测量。一些指标无法量化,可通过专家咨询或间接测量进行定性描述。

三是全面性原则。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扶贫方式存在广泛性和差异性。柔性扶贫体现人文因素,应将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全面衡量。

四是系统性原则。为了使指标评价体系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及目标性,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评价农村产业扶贫的各方面效果,应注意其层次结构的合理性,使指标既独立又不相互影响。指标间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

五是可持续性原则。柔性扶贫主要体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对乡村自有资源的发掘,提升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提高脱贫效益和质量。柔性扶贫重视对生态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强调人与乡村资源的和谐,强调保留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在设计指标时,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说明

通过对扶贫相关政策、有关扶贫效果评价等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参考官方发布的脱贫攻坚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柔性扶贫理念建立指标体系。从扶贫主体自身出发,考虑其社会经济发展、人文价值、乡村自身价值等因素,将柔性扶贫下农村产业扶贫的效果综合评价指标分为柔性扶贫下的乡村资源整合、乡村文化作用、乡村主体发展等3个准则层,遵循指标构建原则,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准则层下的10个指标,具体见表1。

柔性扶贫的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文、社会学、乡土文化、经济等方面。把柔性扶贫理念转化成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贫困工作效果十分必要。本体系初步建立主要依靠对柔性扶贫理念的解释和理解,但柔性扶贫的农村效果评价指标體系避开了传统的扶贫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问题。因此,基于扶贫现状和未来减贫措施,从乡村资源发掘整合、乡村文化价值、乡村的主体发展等3个方面建立了柔性扶贫下扶贫效果评价指标,并进行各个指标的说明和解释。

3.2.1  柔性扶贫下的乡村资源整合

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充分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柔性扶贫理念旨在发掘乡村自身资源价值,通过资源发掘进而进行有效的产业支撑。乡村资源不仅包括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应该包括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要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发掘,体现要素价值。发展不适合乡村实际的产业项目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传统农业不仅自然风险较大且收入微薄。要通过对乡村自身价值的发掘,发现特色资源,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拟将乡村资源整合作为一级指标,下设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体现、特色产业(种养业、旅游业、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不同产业的融合情况、产业融合平台建设情况等4个二级指标。

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往往能带来许多的观赏价值,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如梯田、传统耕地景观等,既能美化乡村环境,也能带来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采用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体现来评价乡村的生态价值发掘情况。

特色产业(种养业、旅游业、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主要评价乡村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手工艺、住宿业、农民丰收节等所带来的产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发展情况。

产业融合主要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古建筑、田地和景色优美的园林这些生态资源价值与传统的农业、手工艺、文化旅游相互渗透融合,将不同产业整合形成以乡村为主体的多元生态休闲产业。

产业融合平台建设情况主要评价以村民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社等平台建设情况。产业融合平台是乡村资源转换为收入的重要载体。评价平台建设情况的目的是强调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有效联结机制。把贫困户纳入产业价值链环节中来,分享产业利益,体现贫困户对乡村资源的权益。

3.2.2  柔性扶贫下的乡村文化作用

人类文明共同体可以认为由精神共同体和各种共同体紧密结合产生的。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道德交往的重要精神秩序,通过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形成自觉秩序,是维持乡村秩序的重要机制。乡村文化在宗族活动、生产生活、乡村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重建和复兴,是柔性扶贫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柔性扶贫的重要手段。

拟将乡村文化作用作为一级指标,下设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建设、特有的非物质(物质)保护或传承、乡村道德体系建设等3个二级指标。通过柔性扶贫工作理念,提高贫困群众的道德素养、改善乡村的文化风貌,引导群众保留和恢复淳朴的乡风民俗,提高互帮互助的乡村共同体意识。

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包括文化礼堂、祖厝、宗祠等。公共空间建设为乡村提供举办婚礼等仪式的场地,是乡村历史、乡村文化的展示区,将优良的思想理念传播给村民。

特有的非物质(物质)的保护和传承是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亮点。这项指标主要对乡村特色建筑风格、人居文化、特色手工艺等保护情况进行评价。

乡村道德体系建设主要评价村民的道德规范,如捐款救助、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好人好事等情况,旨在通过道德体系建设树立贫困群众的志气。所谓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困难在于贫困群众缺乏脱贫决心。

3.2.3  柔性扶贫下的乡村主体发展

在扶贫过程中,乡村和村民扮演着主体角色。政府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政事务的指导。社会组织注重资金筹集、提供社会服务,体现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要执行者,未来的扶贫工作将从外力扶贫转换成为通过自身力量避免返贫。贫困群众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来摆脱贫困。

拟设立乡村的主体发展做为一级指标,下设乡贤文化的塑造和带动作用、特色工艺培训计划、乡村的社会组织建设等3个二级指标。

柔性扶贫理念强调通过乡贤力量复兴乡村,提出了新乡贤概念。新乡贤指的是高素质、有文化、有资金、有领导能力,能够将自己所学奉献给乡村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优秀人才。设立乡贤文化的塑造和带动作用这一指标,评价农村产业扶贫中乡贤这一因素所发挥的作用,鼓励从村里走出的知识分子、商人、公职人员等社会人士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采用特色工艺培训计划这一指标来评价贫困群众这一主体参与有关特色产业的培训情况,如贫困群众参与手工艺的培训学习、特色文化艺术传习等带来增收能力的培训的情况。

乡村的社会组织建设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标准之一,也是村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内容。评价乡村历史讲解队伍、乡村环保志愿者、老人协会、调解协会等乡村社会组织的建设情况,通过社会组织将乡村的每个主体有机结合起来。

4  结束语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位于农村。农村脱贫是我国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才能实现全国整体脱贫。农村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农村产业扶贫评价效果体系,运用这套指标体系根据乡村自有资源、农民收益程度来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可以促进扶贫模式调整和改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管理。从柔性扶贫角度对我国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不仅丰富了扶贫开发理论研究,也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朱启臻.“柔性扶贫”理念的精准扶贫[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34(1):126-129.

[2]徐孝勇,赖景生,寸家菊.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模式与扶贫绩效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61-165.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特大城市贫困家庭困境维度解构与救助策略建构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子公司分类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