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倩
[摘 要]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培养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任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承载着架构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地位,应侧重于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应根据实际需求优化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强化能力培养;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方面进行能力取向的改革。本研究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导向;理论课程;幼儿园游戏论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0107-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19
在幼儿园教师学历本科化的大趋势下,教师实践能力素养成为评价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能力为重”的概念:“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 [1]强调实践能力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也应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接。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论等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建构本专业知识体系框架的基本课程。但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做到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以幼儿园游戏论为例,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课程定位。多数学校把这门课程定位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理论课,会出现重理论的记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笔者认为,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进行合理定位,改变以知识记忆、机械记忆、应试教育为主的现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实操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使学生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且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优化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能体现该门课程的定位,将目标与内容以实践为导向进行重新架构是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
(一)優化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2]。课程目标的修订应在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幼儿园游戏论课程为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应具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引导能力,在技能目标中应侧重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经过幼儿园实地调研以及学生需求的调查,发现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很难达到幼儿园对教师的需求。一方面,幼儿园希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游戏设计、组织与指导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幼儿的需求与发展水平设计、组织游戏;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少能用于幼儿园实际工作中,仅仅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已,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现自己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指导无从下手。由此反映出的问题集中在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强调游戏理论知识的渗透,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因此,应将本门课程总体目标进行如下优化。认知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游戏对于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独特价值,了解幼儿园常见游戏的概念、特点、结构与指导策略。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活动;学习选择、利用玩具和游戏材料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和学习环境;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同时具备设计、组织与指导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游戏在幼儿生活、发展中的意义,树立保护儿童游戏权利的意识。修订后的目标主要从实践的角度对幼儿园游戏论课程进行重新定位,结合幼儿园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技能所需,弱化理论知识的记忆,强化游戏设计组织与指导的技能。重新修订后的目标更加强调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完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应依据课程目标,适应学生的特点,注重内容的基础性以及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3]。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内容选择则依据该门课程目标的价值定位——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侧重实践能力的取向。同时适应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需要,突出保教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帮助学生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适性知识体系,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结合一线幼儿园针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需求,为学生未来就业储备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完善应以基于课程目标的需要、学生就业的需要以及专业能力的需要。
以幼儿园游戏论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游戏概述、游戏与儿童发展、游戏环境规划、儿童游戏过程的指导策略、游戏观察的指导及评价。内容倾向于幼儿园游戏相关理论的讲授,与幼儿园实践联系较少,不满足幼儿园针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根据重新修订的课程目标,将幼儿园游戏论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内容为游戏概述、感知运动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不同年龄段游戏。其中游戏概述部分包括该门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游戏观察、玩具与游戏环境规划部分都渗透在各个具体游戏章节中。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以幼儿园常见游戏类型为主线,每个游戏类型都从该游戏的含义、特点、结构、类型、教师角色以及各年龄段指导要点几个方面进行讲授,强调各类游戏的组织、设计与指导,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相匹配,突出以实践能力为取向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将来就业奠定能力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基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以及课程内容以实践为导向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也应侧重培养学生动手实操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三个方面。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理论、技能,锻炼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4]。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式,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目标结合幼儿园观察与实践,撰写来自于真实情境中的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搜集资料中掌握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园游戏论课程中,教师通过前期在幼儿园进行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案例、教学游戏活动案例以及户外游戏活动案例。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以展示案例、分析案例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角色游戏中讲到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策略时,提问“同学们在幼儿园见习时,看到幼儿园教师是怎样介入儿童游戏的?”引发小组讨论,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后,教师呈现案例,同时布置小组讨论任务:案例中的老师是如何介入儿童游戏的,试总结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有哪些?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发现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类型与之前所学的平行游戏极其相似,由此引出该介入类型为平行式介入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间接利用之前所学的理论内容来学习新知识,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总结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为该类型游戏的实践奠定基础。
(二)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游戏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5]。通过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可以从本门课程中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章节,并结合幼儿园实际需求为学生制订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建构所学知识体系,活学活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幼儿园游戏论课程中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的项目即是幼儿园各类游戏的设计与组织。该部分内容为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考察关于游戏设计与组织能力的重点部分。选取该部分为项目进行实施与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应用游戏理论进行实践,提升学生游戏设计、组织与指导的实践能力。课程的项目包括感知运动游戏设计与组织、表演游戏的设计与组织、规则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师课前设计各类型游戏的学习任务单、微课以及项目信息,学生课前需分组,根据学习任务单了解与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项目信息搜集资料,设计游戏方案。在课中,教师组织各个小组进行项目展示,引导学生评价项目方案的设计与组织,最后进行教师评价;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并且小组自评以及互评。在课后,教师收集各个项目小组的设计,整理存在问题以及分享优秀项目设计;各个小组的学生针对本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并且基于教师与其他小组的点评与建议进一步修改、提升(详见表1)。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引导学生在幼儿园真实项目中提高游戏设计与组织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三)运用任务驱动法提升理论应用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在完成任务时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6]。任务驱动法能够将教师关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幼儿园游戏论课程所布置的任务包括与实践环节相配合的见习任务、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课堂任务与课后任务三个方面。
1.见习任务。见习任务是配合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见习而布置的。见习之前,教师设计见习手册,其中包括学生在本学期见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见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本学期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幼儿园实际观察进行分析完成的。幼儿园游戏论课程利用幼儿园见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幼儿园游戏实地观察,所涵盖的任务主要包括幼儿园各类游戏观察记录与分析、幼儿园游戏环境规划、教师指导游戏策略与存在问题等。学生通过完成游戏指导记录、观察量表、游戏环境规划图、游戏过程素材积累的方式完成见习任务。
2.课堂任务。课堂任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课堂任务布置应围绕本课程的教學目标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其形式包括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以及相应的实训任务。在幼儿园游戏论课程中小组讨论是针对如何将课堂上呈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幼儿园实际,教师通过提供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实际出现的相关问题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学习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的活动,教师在每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游戏类型均围绕着该游戏的含义、特点、结构、教师角色以及不同年龄段指导要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学生也获得了学习各类游戏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按照问题要点学习各类游戏,同时形成报告并进行汇报。实训任务是围绕着教师设计与组织幼儿园各类游戏时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专项训练,例如表演技能训练、结构技能训练、讲故事技能训练、游戏规则讲述技能训练等。
3.课后任务。课后任务主要是作业的布置。学前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后任务以论述题、资料搜集与汇报、设计题等形式完成,旨在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在实践探索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游戏论课程的课后任务包括各类游戏案例的收集、游戏教案的撰写以及游戏指导策略方案的应用。学生利用课上所学游戏相关理论知识,在幼儿园实践中搜集相应类型的游戏案例,作为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进行游戏组织的资料库;游戏教案的撰写是针对学习完各个游戏类型后结合具体幼儿园情境进行游戏教案的设计;游戏指导策略的应用主要是运用各种游戏指导策略在幼儿园各个游戏情境中,以考察其掌握程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三个方面的任务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在幼儿园进行实践,有助于学生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评价方式,侧重能力导向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7]。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客观的评价实践型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需转变评价方式,以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评价类型、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测评与反馈,目的在于更好地组织后续的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質量的评价方式。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制度化的考察、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学前教育理论课的评价方式多数强调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记忆、理解、应用的程度,但是无法考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因此侧重能力培养的评价类型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坚固总结性评价。
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中,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小组合作、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50%;总结性评价为期末试卷,占总成绩的50%。在幼儿园游戏论课程中,形成性评价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幼儿园游戏的设计与实施、各类任务完成情况,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占总成绩的10%,其余占20%;总结性评价以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以及游戏设计题构成期末试卷,占总成绩的50%。通过评价类型的改革,学生的游戏设计与组织等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考核,同时教师根据考核结果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与重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理论基础考核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理论基础能够在实践中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而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后,结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利用理论进行解决的几种能力的整合。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中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幼儿与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设计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基本能力。评价内容应将理论基础的考核与综合能力的表现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幼儿园游戏论课程中,理论基础包括幼儿园游戏基本理论、幼儿园环境创设基本理论、幼儿园游戏材料投放的基本理论、幼儿园各类具体游戏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的考核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考察学生对该理论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应用的程度。本课程的综合能力包括幼儿园游戏设计与组织能力、幼儿园各类游戏指导能力、幼儿园游戏创编能力。该部分内容的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按评价主体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成果进行的各种评价;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试卷等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多数高校在一门课程中的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但是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环节教师难以顾及小组合作中个体表现的差异性,因此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评价能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中的总结性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但形成性评价需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组内互评,教师能够客观地判断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位学生的表现程度,而不是通过个别展示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幼儿园游戏论课程中,每次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设计与实施结束后,教师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互评:每位同学选出两名优秀成员和合格成员,教师通过学生的投票进行统计,结合教师评价的分数段,生成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整体表现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仅针对课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评价,而且也针对课下各个小组成员为完成任务所做出的贡献度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评价的片面性,较为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
以实践能力为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改变了理论课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应试教育现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分析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改善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的问题。幼儿园游戏论课程的改革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幼儿园实际需求上,从而提高学生游戏设计、组织与指导等实践能力。同时,本研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课程教学的观念,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重要理念,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2][3]林森,刘洁.教育学[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3.
[4]杨小平.高等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林冰琦,唐敏.基于“反转课堂”项目教学法模式在大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为例[J].山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2).
[6]杨怀玉,李冬林.引导式任务驱动法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
[7]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6版.
(责任编辑:王岚)
Abstract: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core quality which kindergarten teacher requires, and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is the main task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The theory course in this maj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rame the basic knowledge, should put emphasis on tak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Therefore, the objectives and content of the theory curriculum should be optimized; teaching mode should strengthen the ability with the method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tem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driving method; us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enhance ability oriented in the aspect of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content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ory cours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and focus on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for using theor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practice oriented; theory course; game theory in kinderga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