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重视劳动教育。劳技教学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技课程纲要》指出:劳技课程具有动手和动脑结合的特征。劳技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提升。脑科学表明:动手能够有效地促进脑部发育,而脑的发展又能够让动手能力更高。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动手又动脑,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在传统的劳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大多教师讲授或者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和制作。整个教学过程中,儿童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实践指导纲要》也指出:劳技教育的主旨不能只停留在操作层面,而应该关注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发展等。因此,我们要着力优化劳技课堂,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讓学习过程充满探究,富有生机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
一、优化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动手又动脑
劳动素养涉及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等七个方面,观点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劳技教育的内涵,是对传统劳技教育培养目标的突破。尤其是技术素养的要求紧跟中国制造2035的目标,适应了现代劳动过程中技术因素的不断提升。杨振宁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再动手能力和兴趣方面不如欧美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而劳技课贴近生活,是一门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课程,学生具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动手实践的过程不仅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同时也是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综合学习。因此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动手的机会,优化教学过程,让孩子积极动手,手脑并用。例如,每年春天,我们都举办劳技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活动开始时,我们先播放放风筝的录像,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风筝容易放飞?制作风筝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查阅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种类以及相关的制作方法,开始制作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何扎骨架才能飞起来,学生通过反复观摩实物,反复探究,多次实验,认识到风筝必须要轴对称才能平衡,才能飞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开始进行分工制作,有的扎骨架,有的糊纸,有的负责上色,有的进行修剪,最后扎上提线,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了制作任务。在放风筝的时候,学生又手脑并用学会调节风筝重心以及调整拉线角度等技术,把风筝送上了天空。在此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完善方案,最终产生最佳方案,引导他们自主设计,最终动手制作成功风筝。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积极参与者,但是在操作时仅仅是技术指导,而把动手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互相协作,顺利解决问题。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生成了更多的智慧,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脑又动手
劳动素养的培养涵盖知情意行等方面。劳技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还要培养儿童的技术思维方法以及提升他们理解、使用、管理以及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在理解和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只适合技能去动手动脑进行操作,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创新,动脑是动手的基础,动手则是培养儿童技术思维能力的起点,也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源泉。例如在“编织蔺草草帽”的时候,我先让孩子们欣赏各种各样的草帽,孩子们在欣赏、好奇中引发兴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也制作一顶属于自己的漂亮的草帽。在阅读导学单上的制作步骤时,有学生向老师提问:U字形井字互套具体怎么操作?每编织完一圈纬线,留有空隙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动脑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由帽顶编织到帽身的时候,发现比较松散,编织遇到困难,一度陷入停滞,后来有一个小组的两个同学发现在编制时一边按压一边编制效果较好,其他小组也展开合作,不断进行尝试,不断调整方法,最终发现能够很好的完成编制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尝试用蔺草编制其他的小工艺品。纵观整个课堂,教师只是适度点拨,在制作过程中尤其重视启发团队间的思考和交流,调动能力强的同学帮助能力弱的同学动手动脑。不但缩短了学习过程,而且培养了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劳动意识的提升和劳动情感的发展。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是促进儿童手脑并用的有效路径。
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引导儿童手脑并用,能够有效优化劳技教学,让劳技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当然,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和课堂有效契合,做到课程、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才能让劳技课堂形成核心氛围,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积极地动手动脑,不断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