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敖
摘要 本文主要以台州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及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其他县市区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乡村;生态宜居;实现路径;浙江台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8-026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乡村中的生态,指的是要保護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导向,生态导向.而宜居乡村是指对乡村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生态宜居乡村的特点就是要建立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行政村,具体可以理解为环境优美、乡村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因而台州市宜居乡村建设对推进当前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理念的全面提升,对于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现实意义。
1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与现状
1.1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
1.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原则”,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4。而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台州市作为践行“美丽浙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更应当主动担当,力求通过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化节能减排技术和提高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改善台州市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生态台州”城市名片,切实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道路,让台州市的农民切实感受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所得到的实惠3。
1.1.2推进台州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台州市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一方面,有利于台州农村地区在产业发展上的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更有利于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从而不断优化农村区域生产力的布局,形成以农业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绿色产业结构,集中力量打造田园综合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做到“村村好生态、村村有收人”,从而走出一条节地、节能、节水、节财、环境友好、资源高效整合利用的农业发展道路,以不断提高台州辖区农民的生活品质。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台州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台州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需要在深人实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台州市将“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打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组合拳”,改变以往对农村人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让台州的乡村变得更加整洁、有序。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台州市农村自身的生态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而且积极促进了台州农村生态一体化建设,从而推进台州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发展,促进宜居乡村建设,形成农民、农村、农业的良性互动。
1.1.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既对建设“美丽浙江”起着关键性作用,对促进台州城市与乡村协调、有序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建设宜居乡村不仅仅是台州农村居民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的需要,农村存在的问题,诸如人居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不只是农村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会折射到整个台州产业链的发展和台州居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台州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使更多的台州城市居民选择去农村旅游和度假,从而增加农村的集体收人,有利于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农民共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改革发展的平等机会,提升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台州市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1.2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现状
台州市在2015年度人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为20个村,2016年度18个村,2017年度17个村,2018年度4个村,拥有2个国家美丽宜居创建示范村,分别为玉环市龙溪镇山里村和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龙溪镇山里村以打造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落等为契机,致力把山里美丽乡村建设成养生度假、乡村休闲旅游的首选地。而街头镇后岸村村两委主要从开采山石的秃山污水到青山绿水,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除了这2个典型村,台州市政府扎实推进各个乡镇、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力量破解难题,全面掀起“环境革命”,并加大投资,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投人1.32亿元,全面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创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增强活力。
2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2.1科学编制宜居乡村建设规划
规划是农村发展的前提,完善的乡村规划对生态宜居建设的长久性和持续性问题要统筹考量。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充分考虑了每个农村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的容纳力,也要把生态宜居的理念充分地渗透到乡村的规划设计当中,集中解决好生态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对环境的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的关系问。如台州市黄岩区与同济大学合作,先后开展了黄岩区西部乡村一乌岩头村等在内的3个乡村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策略,把一些陈旧的建筑和荒废的土地资源转化为生态宜居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契机,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溪团村新丰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提高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以打造升级版的宜居乡村。因此,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必须遵循规划设计先行,并进行合理的乡村空间布局,才能构建出和谐稳定的村域生态网络。
2.2不断夯实宜居乡村建设基础
宜居乡村建设的基础主要从“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环境革命着手。首先,深入推进“垃圾革命”,全面推进台州市农村生活垃圾的“三化”处理,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6,并强调要抓准农村垃圾源头的分类精准化和垃圾终端处理的科学化,要求农村采取措施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打包、收集、处理。生活垃圾从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方面分类把关,并多方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努力培养农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性,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易反复,常反弹”的困扰,从而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深入推进“污水革命”,在农村全面推行剿灭劣V类水的攻坚战,并形成“河长制"的责任制度,近两年也加强生活污水管网的埋置和终端的日常维护,强化农村污水管网的管理服务,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改造,从整体上提升台州市农村的污水治理成效;最后,全面推进“环境革命”。台州市市政府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工作着手,立足“三全面”,即全面整治、全面惠及、全面提升等,整合各方资源,全面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行动。美化各沿村公路,努力构筑“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创建格局,夯实“山海宜居美城”建设基础。
2.3着力推进宜居乡村示范创建
台州市在宜居乡村示范村建设上,启动“百村精品、千村景区”工程,全面加快全市宜居乡村建设,立足村庄全域景观化,注重从自然资源、特色产业、传统人文等方面谋划整个县域的串点连线成片创建工作,对各个乡村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发展、高水平经营理念,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地方特色、展示地方特色,努力把各庭院景观建成精致小品,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从而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努力把台州的地方民居作为宜居乡村建设的新亮点来打造,推动地方民居改造依山就势、近水而居就地取材彰显特色,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山海特色、台州韵味的“浙派民居”。对较为成熟的一些精品村进行调研梳理、总结经验,并深化村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洁化、绿化、美化工作,着力打造颇具地方特色的台州生态宜居乡村。
2.4努力构建宜居乡村产业体系
构建台州市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生态经济,提升辐射力,不断提高台州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环节。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主要应发展循环农业体系,增加农业投人,积极引导农民将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大一些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精品花卉的培育和种植,如台州市路桥区岘头林村利用15.8hm2土地,布置果园稻田、荷花池等,开展农业实践农事教育以及拓展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运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让农产品内生出裂变发展的爆发力,既有利于消除或避免产品滞销产生库存压力,又有利于形成线上新型农业产业集聚群,促使传统产业朝着健康、便捷、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迈进。
2.5注重宜居乡村的宣传引导和督查考核
建设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不仅要靠台州市农民的智慧,而且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并从内容政策措施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宜居乡村建设舆论氛围;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宜居乡村建设的丰富经验,发挥宜居乡村的引领作用;加大贷款支持乡村企业、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切实依靠群众的力量推动宜居乡村建设。与此同时,要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多样化考核,以考核促推动、抓落实。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发动各个乡村比学赶超,确保如期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台州市市政府对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分等级验收,被评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村分别奖励200万元、160万元、120万元和20万元不等,极大地促进了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
3结语
台州市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发展的路径应当考虑当地农民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从科学规划.夯实建设基础推动产业体系发展及加强政府的宣传引导和督查考核出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打造“生态宜居”的示范乡村,真正使生态宜居乡村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焕发生机,造福当地居民。
4参考文献
[1]叶丽阳.小城镇宜居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滑县县城为例[D].太原:中北大学,2016.
[2]孟祥娟,梁世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与发展:论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73-75.
[3]黄祖辉“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机制和路I[J].浙江经济,2017,(8):11-12.
[4]王美青,卫新,徐萍,等.推进浙江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J].浙江经济,2013,(2):42-43.
[5]刘亚文浅谈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规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8):114-115.
[6]周荣建.如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利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55-56.
7]卢野.芻议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绿化苗木产业开拓新契机[J].农业经济,2018(9):24-25.
[8]海景景.乡村生态宜居问题探析[J].山西农经,2018(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