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艳
摘要 为探索不同控减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玉米炭基专用肥的施用效果,特进行不同施肥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处理的玉米生物学性状最好,产量最高,为9020.45kg/hm?,比与施玉米炭基专用肥等养分单质的肥料处理增产14.95%。同时,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的产投比最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因此,玉米炭基专用肥可以作为玉米新型肥料加以推广。
关键词 玉米;控减施肥;炭基专用肥;产量;产投比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8-0008-01
在我國,部分地区和农田过量施肥导致了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的下降,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的重要手段。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养分管理与施肥技术优化对实现化肥零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玉米炭基专用肥施用效果试验,旨在了解玉米炭基专用肥适用区域和施用效果,为玉米控减施肥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瓦房店市元台镇八家子村大八家屯。土壤类型为草甸土,耕层质地为壤土。用常规法检测土样,测得土壤含有机质25.6g/kg、全氮1.24g/kg、有效磷79.2mg/kg、速效钾218mg/kg,pH值7.0,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底肥施用复合肥(27-11-12)375kg/hm2,常年产量8250kg/hm2。
1.2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为玉米,品种为沈海49。供试肥料:炭基专用肥(24-10-10)、尿素(含纯N46%)、磷酸二铵(含纯N18%、P2Os46%)、过磷酸钙(含P2Os12%)、氯化钾(含K2060%)。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不施氮(磷、钾施肥量与处理4相同);处理2,不施磷(氮、钾施肥量与处理4相同);处理3,不施钾(氮磷施肥量与处理4相同);处理4(CK),与处理5等养分单质肥料;处理5,玉米炭基专用肥750kg/hm2;处理6,90%玉米炭基专用肥(675kg/hm?)(表1)。肥料处理1由过磷酸钙和氯化钾配制;处理2由尿素和氯化钾配制;处理3由尿素和二铵配制;处理4由尿素、二铵和氯化钾配制。
处理1、2、3不设重复,处理4、5.6设3次重复,共12个小区试验,区组内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m,小区周围设作业道和保护行,除施肥外,各小区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株高以处理5最高,为290cm,处理6其次,处理1最低,其他各处理株高较接近;叶片数各处理相同;茎粗处理1和处理2较低,处理4和处理5较高;由于株高的影响,处理1和处理2的穗位高最低,处理5穗位高最高,为139cm;处理5穗粒数最高,达到642.1粒,处理3最低;处理5千粒重最高,为423.6g,处理6其次,处理1最低,其他各处理较接近。由此表明,玉米生物学性状以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的处理5最好,处理4、6次之。
2.2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5产量最高,为9020.00kg/hm?,处理6次之,产量为8603.33kg/hm2,处理1最低。处理5较处理4增产14.95%。经方差分析,区组间F值
由此表明,处理5与其他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增产效果明显,为本试验控减施肥技术的最佳施肥配方。
2.3节肥效益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以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的处理5产投比最高,为2.23:1。
3结论与讨论
从产量结果看,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产量为9020.00kg/hm2,比与施玉米炭基专用肥等养分单质肥料增产14.95%;施用90%玉米炭基专用肥为其次,产量8603.33kg/hm2。同时,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的处理经济效益最佳,产投比最高(2.23:1)。从氮、磷、钾配比来看,氮、磷、钾全元素施肥产量最高,缺磷、缺钾施肥产量次之,缺氮施肥产量最低,试验结果部分与刘志琴[5-致。
综上所述,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在减少化肥投人的情况下,增产显著,可实现增加农民收人、节本增效的目的,可以作为玉米新型肥料加以推广。
4参考文献
[1]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
[2]丁享虎,刘克芝,吴家琼,等.春玉米氮磷钾肥料效应及肥料利用率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1):8-17.
[3]许进.玉米控减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2018(6):38.
[4]王亮,秦玉波,于阁杰,等新型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2008,33(4):38-42.
[5]刘志琴.玉米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试验初报[J].上海蔬菜,2016(2):61-63.
[6]刘全清.咸肥增效与玉米高产同行[N].农资导报,2016-06-28(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