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静
摘要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湖北省农村正面临着传统农业衰弱、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土壤和水源地面源污染持续恶化、生态空间不断压缩、自然景观不断破坏等问题。湖北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紧抓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巨大,成绩显著。本文在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论述基础上,总结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主要问题,并对照十九大赋予美丽乡村的新内涵,提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湖北省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8-0263-02
湖北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紧抓美丽乡村建设,投人巨大、成绩显著,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问题和误区。因此,科学总结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成果与经验,对推进湖北省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1美丽乡村论述的提出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美丽乡村的内涵界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赋予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对美丽乡村赋予的新内涵,给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村容整洁”的要求拔高到“生态宜居”,既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凸显了农村宜居的根本要求,也明确了生态文明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统领地位;二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全面协调发展,重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发展,从农业单产业增长向多产业联动互补,从农业增产向农民增收转变。十九大报告还强调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实现共享发展;三是强调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使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农村落地生根。
2湖北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建设现状
2017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位于中部第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59.3%。并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但仍有2401.1万的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0.7%,分布在广袤农村,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湖北省农村正面临着传统农业衰弱、农业科学技术落后、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土壤和水源地面源污染持续恶化、生态空间不断压缩、自然景观不断破坏等问题,日益不宜居宜业3-51。2013年起,湖北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出台大量政策文件,落实一系列建设工程,确定首批261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并规划至2020年底建成2000个美丽乡村。
按照“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湖北省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依托“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等工作,重点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定了建设绩效考评和财政保障制度,使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涌现了洪湖鄂州五峰等一批典型,形成了农业生产型、工业带动型、休闲观光型和文化传承型等多种模式。目前,全省共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11个、示范点1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4个,“中国美丽田园"1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40个。
总体上,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积累了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建设经验,建成了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美丽村庄,产生了一批因地制宜可持续的建设模式。
2.2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绿农产业空心化,共享和抗风险能力不足。湖北省近年来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成效显著,但绿色农业产业空心化问题依然突出,表现在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导向机制缺失,发现好项目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盈利能力不足,产业链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缺乏服务质量理念和制度约束;市场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产品质量认证、监管、追溯体系迟迟未能有效建设;电商平台大而不强,管理混乱,信息化基础设施制度薄弱;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弱,扶持力度不足;小农户难以分享绿色农业、网络经济的发展红利。
2.2.2基層干部思维固化,“三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干部带头,群众加油。农村建设依靠农村基层干部,但县乡村三级基层干部对美丽乡村内涵理解不深,三十多年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严重束缚了基层千部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大修大建问题突出,大广场、宽马路、高牌坊等形象工程华而不实;照搬城市模式,盲目模仿城市布局和设施,脱离群众需求;对自然景观、水体保护过度硬化,反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盲目翻修、重建历史建筑168。基层干部执行力强,管理和创新能力不足,懂农业,但不懂现代农业,更不懂现代农业产业,导致绿色农业增产不增值、变大难变强。“三农"工作队伍规模萎缩和质量退化问题突出,优秀人才离村打工,大学生村官难以融人,农村难育人、难留人。
2.2.3美村建设浮于表面,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由于前期美丽乡村建设强调村容村貌,忽视了整体的生态环境协调保护与发展,忽视了“两山”理论在农村的落地生根,一些村庄出现“村里风景秀美,村外穷山恶水”的现象。突出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增产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湖北省化肥使用量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成,农药使用量高居全国第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3倍,农业水利用效率低于全国水平;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严重,镉、铬等污染处于全国高位;虽有“千湖之省"美誉,但水体面积不断萎缩,蓄洪净水能力不断快速弱化。
3对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3.1对照美丽乡村新内涵,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湖北省现有美丽乡村建设考评体系,包括管理科学、产业发展、设施完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在内的5大项40小项考核指标。现应根据十九大报告中美丽乡村新内涵,对相关指标进行增减改,使其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求。具体建议包括设置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宜居宜业.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6大项,明确化肥农药施用量、生态肥施用量、水体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绿色农业品牌建设、“三农”队伍建设等能凸显十九大要求的关键指标。
3.2加强“两化”建设,做大做强绿色农业产业
绿色农业是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撐,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结构转型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需求与供给总量不足,而是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匹配。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近年来呈数量级增长,但供给质量和结构仍存在较大缺陷,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发展。
应以“标准化"加“信息化”为内核,多渠道多层面全面加速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改造,推进“三产”融合现代产业发展的精髓就是通过标准化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新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也就在标准化,以严格的标准,包括准人、生产、认证和监管等,促进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标准化,进而实现规模化,同时借助“互联网+”农业,促进产品供需对接和质量监管,绿色农业发展才能进人快车道,成为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支柱。
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努力培育:三农”创新创业队伍。鼓励农民创业、农业创业和农村创业,为“三农”创业提供政策、贷款担保、利率补贴和税收优惠,努力搭建“三农”创业保险平台。
3.3思想能力两手抓,建设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农村振兴之根本。“三农”队伍建设有内外两策,前者是开展“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工程,后者是开展优质人才回流“种子工程”。
同时,应注重现有“三农”工作队伍思想学习和能力升级工作,应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培训工作,深刻理解美丽乡村内涵,增强生态文明、乡村治理、环境保护绿色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助力农村发展。
优质劳动力回流,不仅是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良药,也是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灵方。为了有效推动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未来10年需推动50万优质人才回流农村。因此,建议实施“种子计划":未来3年,扶持万名具有农业、环境、生态、经济管理等专业能力的青年,扎根千村,艰苦创业,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村貌村风改善,资助力度为每年3~5万元/人。以万枚“种子”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向广阔农村和绿色农业回流,以回流人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非农产业发展,共同影响村貌村风,推动农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长效机制。
3.4落实三条“红线”,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坚定贯彻落实生态红线、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制度。第一,应从较发达地区和生态重点功能区开始,对村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普查;第二,按照“修减退转改”思路,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系统高效的生态修复规划;第三,加大生态修复投入力度,保障农村、农业生态修复资金投人总额和分配合理性;第四,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社会力量的共建、共管、共享;第五,创新建设理念,推进村庄向“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发展。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对山水林田湖草加以保护,严禁违反规划对自然资源随意开发,对生态脆弱地区更要严禁开发101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加强对剧毒、高毒农药管理,加快相关替代产品的研发推广;加快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大力推广节肥.节水、节药和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总量(102-3)。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严格限牧限渔。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坡改梯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
4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2013-02-01)[2019-01-141.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3/zywj/.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3]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4]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
[5]于法稳,李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江西社会科学,2014,34(9):222-227.
[6]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90.
[7]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小.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7-26.
[8]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9]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10]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
[11]郭晓鸣,张克俊,虞洪,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1):11-20.
[12]何海丽.乡村振兴战略中社区教育的创新[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27(6):14-18.
[13]陈娜.乡村振兴视角下废弃工矿型村落土地整治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