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06 07:41杨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化学运用

杨成

[摘   要]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难度明显增加,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而结合实验、生活实际、社会、故事等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化学课堂上充分感知探索的乐趣,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化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0-0081-02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化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也是热点,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摆脱传统的机械学习模式,自主参与到教学中。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驱动下强化思维锻炼,以此落实教学目标。

一、著眼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高中阶段,化学学习难度增加,无论是知识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为了促进学生认知,让其尽快适应,教学中可借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从学科的角度了解物质的分子形式,在讲解过程中借助模型认知,以此促进学生理解。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进而无法加深学习印象。对此,可借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以此激发探究的欲望,在问题的引领下完善认知结构,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时,教师可提问引导:如何设计实验用水点燃棉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小组交流,让每个人都有表达交流的机会。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会想到在棉花中加入一些钠块。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将酚酞加入过氧化钠与水的混合物中,溶液先变红,振荡后溶液褪色。这时,教师再引导、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交流,自主表达,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便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深入探究,直击核心知识点。

可见,借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充分交流,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促进问题解决,以此提高认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出问题后要充分互动,以此活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 结合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化学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可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创设情境,一方面顺势导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参与中深刻体悟学科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堂上,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引发其对化学问题的探究兴趣。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促进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如在讲到硫化氢气体时,就可借助生活化问题情境给课堂增添趣味。提问:如果你所处的地区不慎有硫化氢气体外泄,你会如何应对?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再班级交流。学生结合气体性质展开思考,想出了不同方法,如“跑到房顶上”“往高处跑”等。对于学生的这些回答,教师不急于给出意见,要学会“卖关子”,在生活背景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针对不同的想法尝试探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这样一来,不仅能活跃课堂,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借助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让学生在问题与趣味的双重引导下展开思考,进而深化课堂,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问题情境中融入课堂,在兴趣的引导下展开探究,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探知的乐趣。

三、关注社会,深化知识理解

化学作为一门探究性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意识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结合实践,给学生提供社会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感知中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迁移,以此提高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只有当学习的内容与平时的经验存在一定联系时,才能吸引学生,帮助其更好地融入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可适当引入社会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其更好地认识社会现状,以此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以“钠”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借助某报道引入课题:在广州珠江出现过一种神秘的物体叫作“水雷”,这是由六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构成的,其中三枚已经爆炸,另外三枚被成功打捞。讲到这里,学生就很好奇,想知道“水雷”爆炸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模拟“水雷”爆炸的情境:冒白烟,水面上窜出一些黄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产生冲天的蘑菇状水柱。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时教师提问引导:“那三枚没有爆炸的‘水雷被打捞上来后会有什么现象?”并继续演示:“水雷”盖子被打开后冒出白烟,所有接触过“水雷”的人都觉得双手疼痛。教师再结合虚拟体验提问引导:1.为什么“水雷”在水中也会爆炸?2.人们在接触没有爆炸的“水雷”后为什么会双手疼痛?3.如何储存“水雷”?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社会背景下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在实际探究中逐步深化学习要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关键处启发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加强知识印象,以此完善认知结构。

四、巧用故事,促进思维发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对认知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融入,积极思考。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吸引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习惯讲解授知,这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学习主动性,无形中弱化了思维。针对这一问题,可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加以改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关注,让其在情境中充分思考,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如在教学维生素内容时,可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在很久以前,有一些人为了谋生,不得不长期生活在船上,只能食用一些保质期较长或冷的食物,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一两年都无法吃到新鲜蔬果。很多船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身体虚弱、脸色黝黑、浑身产生青斑的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由此展开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动学生思考,更要引导其结合故事深入讨论,必要时适时衔接相关故事: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出现这种情况后,他们及时食用了一些野果,船员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这是为什么呢?由此激发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加深对本节课要点知识的认识,在逐步深入中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知识印象,在交流中发散思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切实提升了能力,发展了学科素养。

(特约编辑 温   简)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高中化学运用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