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英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实施走班制教学,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和课程结构,这对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基于此,教师应未雨绸缪,主动提前介入,积极参与新课改。在走班制模式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正确思想导向,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教学,变革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
[关键词]走班制模式;高中思想政治;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55-02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将于2017年开始进行高考改革,实行语、数、外三门学科全国统考,政、史、地、物、化、生六门学科任选三科考试。此次的高考改革带动了很多教学环节的变革,传统的课堂模式也将改变,选课走班制将成为改革新趋势。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根据新高考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走班制模式
1.走班制模式
走班制模式就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意向和学习水平,选择适合自身学习能力及发展需求的层次班级来上课,而学科教室和教师是相对固定的。走班制教学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班制模式的推广势在必行。走班制模式实行必修课分层走班和选修课分类走班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让课程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也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搭建了个性化、民主化的平台。走班制的特点是学生选择的灵活性和学生上课的流动性,这将改变以往学生接受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固定的班级学习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规划个性化的课程学习。
2.走班制模式的特点
(1)课程的多样性分层
走班制模式的前提是同一课程的分层性以及不同课程的多样性。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的同一课程就是必修模块,必修模块的课程设置重点是分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学习程度及认知水平,选择最适合自己层次的班级。不同课程则指的是学校的选修课,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重点是多样性。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涯规划等个性化需求,学校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就要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多元,跨学科融合,涉猎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選择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空间。
(2)学生的主动选择性
走班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基础及对学科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需求和生涯规划,在对自身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从种类繁多的选修课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修习。从选课到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选择者,并拥有私人定制的课程表。当然,这个自主选择不能任性,要根据学校设置的课程门类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慎重考虑选择,避免因选择后不适应而重新选择。
(3)班级的流动性
走班制教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班级具有高度流动性,突破传统行政班授课形式,采用流动制授课模式,因而学生以及教室都是流动的而非固定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自己的课程表,再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到相应的教室上课。学习不同的课程,学习的伙伴也不同。而学习的地点不再是在一个固定的教室,传统的行政班也被学生自由选课而形成的教学班所取代。流动性将最大限度地体现个性,个性化的课程表,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个性化的成长。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到相应的教室上课,班级“动”起来,学生“动”起来。在学习不同的课程时,学生的学习伙伴不再是固定的,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学习伙伴。
二、走班制模式的教学新思路
1.注重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
新课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体系,遵循学科性质及学生发展规律,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教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培育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
在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上,强调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政治认同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科学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教师应对课程实施的时空进行统整,重构课程实施系统,变课程为课程超市,变一班一课表为一生一课表,使课程实施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吻合。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了丰厚的专业知识才能顺利开展课程,才能更深层次地领悟教材、挖掘教材。这要求教师改变思路,顺应新课改的理念,积极转变行为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外化为实际的行动,以此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自己专业能力的培养,快速掌握新课程,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备将教材的文字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话语的能力,只有学生理解吸收了知识才能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增强教师之间对于课程实施、课堂管理、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交流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分层课程的各层之间的衔接问题。
4.倡导探究性的学习课堂
新课改要求高中政治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在了解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需求的基础上,揣摩学生课堂心理,高效备学生。教师要注意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及案例素材,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学活动,把教学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自己思辨,构建知识核心体系,采用适当的奖惩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把控好探究的范围和讨论时间,使探究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体系,避免低效率甚至跑偏式探究,提高课堂授课的有效性。
5.建立过程性的评价机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常常单一地以考试结果来划分学生的优劣,这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新课改下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将评价体系与权重倾向于学习过程。传统评价机制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较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评价,融入学习过程、努力程度、实践过程的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建立过程性的评价机制,也要求教师改变观念。
随着新课标教学不断落地生根,走班制教学模式不断深入人心,对此,教师应主动探索教学新思路,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王悦婷.走班制的特点与教师的应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13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