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传统村落保护情况实例分析及开发模式

2019-09-06 07:08俞竹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天水市天水村落

刘 岩,俞竹平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天水传统村落是研究天水村落历史的重要基础资源,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模式,对天水市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天水市传统村落保护情况实例分析

(一)天水市传统村落保护情况

2012 年5 月中旬至6 月底,天水市对全市传统村落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共完成65 个村的村落基本信息、传统建筑、选址和格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现状等方面的调查。2012 年12 月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和新阳镇胡家大庄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 年上半年,天水市住建局组织各县区网上填报了51 个传统村落的基本信息。2013 年8 月6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示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梅江村入列。2013 年10 月17 日,天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决定在各县区初步评价推荐和有关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9 个村庄列入第一批天水传统村落名录。

(二)天水市传统村落保护实例分析

1.麦积区街亭村。街亭村距麦积城区20 公里,座落于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素有“先有街亭后有天水城”之说。2012 年12 月20 日名列国家首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 年2 月19 日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从居住情况看,原有建筑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设计,“五行”布置,取五行中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之义,寓意和谐统一、子孙绵延之意。在十字街正中,一棵1000 余年历史的国槐依然枝叶繁茂。以大树为中心,街道两侧建有土木结构的商栈店铺、民居,主要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有许多小街巷通向纵深的居民院落。街亭村核心区现存山陕会馆、文庙、东西古城门、文昌阁、城隍庙等古建筑12 处,古民居254 处,古树12 株,明清古井6 眼,古碑20 余通。这些明清古建筑群一般都有兽脊,装饰多为砖雕木刻,极具文物研究价值。

街亭村整体格局保存完好,基本真实地延续了所有历史信息。寺庙建筑保存较好,民居院落格局保存较差,大部分格局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部分建筑被重新改建或拆除,原有材料和做法的丧失,致使历史信息不完整,格局保存完好的院落也大多有严重损毁,需及时加固。残损严重的建筑多为无人居住维护的房屋,墙体酥碱、开裂、木构腐朽、破损。村子中间十字形的主街为年代较久的水泥路,现已破烂不堪,街道两边的铺面新旧不一,有的濒临坍塌,有的自己翻新建起了二层小楼,横七竖八的电线在街道的杆子上缠绕。村民居住的小巷,缺乏排污系统,污水随意排放,支巷道路质量较差。

2.麦积区胡家大庄村。胡家大庄村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有三个自然村,756 户人家,3876 人,区域3.1 平方公里。2012 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2014 年被确定为全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2016 年12 月28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的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中,胡家大庄榜上有名。

胡家大庄的建筑布局为六纵六横。这种建筑布局类似于古城西安九宫格局,基本以矩形排列,按总门、西门、头门、七门进行布局,轴线突出。胡家大庄现存的古民居有218 处之多,大部分为明崇祯和清乾隆、同治年间所修建。这些建筑雕刻细致,工艺精美,集中体现了当时建筑的风貌,也承载了当地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地位。其中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建群是道教建筑清池观,清池观属于宫殿式建筑群。

胡家大庄村六纵六横的整体格局保存完好,村落遵循历史和现代村庄建设规划,无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现象。村落设置了完善的排水系统,纵向通过建筑、排水口将较高地势的水逐级向下排出,有院内排至道路,道路设置排水沟。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用来防御的堡子已然塌毁,仅剩残垣断壁了。

3.清水县梅江村。清水县贾川乡梅江村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村域面积1.6 平方公里,村庄占地240 亩。2013 年9 月,梅江村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梅江村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位于梅江村三组的朱家大院,属于清中期古建筑。整个古建筑群共有300 多平方米23 间房。朱家先祖先后建成了七座院落,有老院、中院、边院、上院、当中院、书房院、佛堂院,这几个院落紧紧连在一起,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大气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梅江村的建筑基本上保持着旧时的乡村面貌,大到整个村子的街巷道路、庭院格局,小到每个建筑上的砖木雕饰,所有的文化遗存都独具特色。朱家大院古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好,但部分院落中有建筑坍塌,残损严重,主要包括屋顶长草、屋顶变形、檐口变形、墙体裂缝、屋顶局部坍塌。村中环境一般,燃烧物随意堆放,造成安全隐患。整个村落缺乏整体有机规划及管理。有些院落因为居民居住,设施较为完善,有些院落已破损闲置,甚或有的院落由于常年无人居住院内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4.天水镇天水村。天水镇天水村位于秦州区西南部,西汉水上游。东接平南镇,南连汪川镇、大门乡,北与华岐乡接壤,西与礼县盐关镇毗邻,距秦州区50 公里。

天水村是天水镇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人口较多,商贸物流基础良好。天水村现有908 户,共4518 人。乡村经济繁荣活跃。走进天水村,城镇化的特色鲜明,富裕后的村民在村中大拆大建,“新”与“旧”并存,破坏了村落的整体风貌,村民保护意识淡薄。留存的老建筑大部分破烂不堪,成为危房。

5.天水镇庙坪村。该村地理位置处于秦州区西南部,距离天水村十余里,村内格局简单,一条主街位于村正中将该村一分为二,庙坪村现有164 户,737 人。村内高皇庙建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石碑有宋朝元丰六年(1083 年)的天水县灵源侯封爵敕碑、宋朝元丰八年(1085 年)的天水县新修灵源侯庙碑、清咸丰六年(1856 年)的灵源侯高皇庙诉讼碑。寺庙由一武姓人家看守,据现在看守人说,传至其手中已是第五代。

村内建筑格局保存完好,但基础设施落后,村内没有排污系统,污水直接排入主干道,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空心化严重。

6.陇城镇娲皇村。秦安县陇城镇娲皇村是中国历史文名镇—陇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城镇政府所在地,是史前文化遗址,因人文娲祖女娲生于陇城镇区,故取名娲皇村。

娲皇村文脉久远,历史积淀深厚。位于娲皇村的古略阳城遗址—明清古建筑一条街,是全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古城遗址。明清古建筑一条街全长603 米,宽6 米,现存明清时期的铺面114 间,其中有楼阁式铺面16 间。在明清两代,这里商业发达,前铺后宅,而谋求生意者颇多,并建有山西客商云集的山西会馆。村内保存的古遗址、古建筑有龙泉井、女娲祠、古街道、古城墙、古商铺、古民居、古槐树、古器皿和传统饮食等。村落比较注重历史文化遗址的修缮和保护。现已建成女娲祠广场和西番寺广场,并在女娲祠广场修建了祭坛,按照《陇城镇历史文化名镇管理规定》,重点保护明清古建筑一条街。

7.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位于滩歌镇明清一条街,两个村子一线连,南北贯通滩歌镇。明清古街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东西走向,全街长约640 米,宽4 至8 米,两侧古商铺房屋总数为387 间,建筑面积约为15500 平方米。主街道建筑物以明代建筑为基础,两檐水平房沿街道两侧东西向纵列,结构简单,装饰简朴。街道两侧附设院落及院门建筑以清代建筑为主,建筑多用砖雕饰头,土烧脊兽,门间墙镶以砖雕牡丹、梅花、石榴、竹子等图案装饰。建国以后,虽然部分建筑用砖料修缮,但原有建筑风格依然保留,其整体造型大方纯朴,错落有致,商业氛围浓厚,是对历史上滩歌繁荣昌盛的有力见证。位于村子后山上的镇兴堡又名威远寨或大堡子,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堡子东西狭窄,南北宽阔,呈四方形,围周约800 米,堡子墙宽3 米,外高约6 米,四角碉楼痕迹犹存,地势险峻,一览众山。堡内现住有70 余户人家。天水市留下的古堡已为数不多,镇兴堡能保存完好地留存至今,实属不易,它的存在具有极高的历史考证价值。

村落整体格局保存完好,民居院落保存相对完好,真实地延续了所有历史信息。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村落整体风貌有所改变。古建筑群中间夹杂着改建成砖木结构的砖房或者是楼房,破坏了古街古香古色的整体格局。二是建筑残损。由于年久失修,古街上相当一部分房屋已出现椽檩糟朽蛀蚀、墙体倾斜坍塌的现象。

8.甘谷县蔡家寺村

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 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该村村寺紧紧相依,作为佛教庙宇的蔡家寺,是一处颇具规模的佛教建筑群,且有藏经楼与经板之珍。寺内匾额、楹联及铭文,多为邑名士潘钦岳(清初)、何鸿吉(民国)所撰所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村内卫生环境良好,但因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内空心化现象严重,且人们保护意识较差,有的古建筑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村落卫生条件较差,古建筑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二、天水市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

1.地方政府忽视传统村落保护。天水市传统村落在保护的过程中,政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保护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强,有的村落甚至无人问津,只有靠村民的自觉性去进行保护,有的村落政府既不出资金保护也没有做到监管作用,仅让村委会去进行监管,大多数村委会因为自身问题也做不到严格的监管,导致有的古民居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这对传统村落的整体布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村民保护意识薄弱,村落保护与村民的现实生活断层。天水市除了保护发展较好的个别村落外,大部分村落的村民没有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认识不到自身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许多村落环境、格局风貌等不断遭受破坏。在此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村落是天水镇天水村,因为地理条件较好,大多数居民已经拆除了古建筑盖起了新房子,即使有零星的古建筑,也大都是塌房烂院。

3.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天水市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秦州区天水镇庙坪村、秦安县陇城镇娲皇村、清水县贾川乡梅江村尤为严重,村子里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院落闲置废弃,无人看管,院落破败不堪。

(二)农村规划无序性导致拆旧建新的“自主性破坏”

1.村规划无序性使传统村落频遭“撤并扩张性破坏”。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乡村城镇化和行政地域调整使不少行政村、自然村大量撤并,加之异地搬迁、下山移民、整村搬迁,使不少传统村落渐趋消失或衰败。无规划、无秩序的撤并扩张活动,是我国传统村落不断遭受毁坏、大量消失、持续失去“可印象性”的重要原因,天水市传统村落也同样遇到此类问题,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天水镇天水村与麦积区街亭村,这二村因缺少整体规划,导致部分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2.农村用地政策不完善导致传统村落“自建性破坏”。农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不满意构成传统村落保护的内部压力。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富裕起来的农民改善居住条件,不断以“新”代“旧”、以“洋”代“土”、以“今”代“古”,拆建改造了大量百年老宅。天水市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天水镇天水村和麦积区街亭村,因这二村在发展过程中因地理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村民在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后,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改善居住条件,同时,由于在某一段时期政府保护意识不强,所以就导致很多古建筑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等发现问题时,已经难以补救了。

(三)村落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落后

1.村庄内部建筑问题纷杂,村落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各种新式建筑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村落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这种情况在天水的古村落并非个案。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麦积区街亭村,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街亭村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古建筑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建筑。此外胡家大庄在此方面表现也很明显。

2.基础设施改善滞后。虽然村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属于村落公共事业的道路、给排水、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而村落组织的凝聚力下降,难以组织村民自主地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古村内部逐渐出现空心化,进一步导致古村落设施缺乏维护更新,逐步衰败。例如天水镇庙坪村,沿着村内主街道走,道路中间因为污水排放无法行走,行人只好在道路两旁行走,尤其是夏天,因为污水的排放,整条主街充满了恶臭,严重影响了传统村落的风貌及居民的生活。总的来说,基础设施的缺乏,出行、生活不便是村民离开古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村民的离开又进一步导致古村基础设施的破败,循环往复,从而导致古村落范围内的持续衰败。

(四)保护资金缺乏、研究保护人才匮乏

1.保护资金困难。经初步测算,要全面完成天水市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各项抢救性保护工程,概算投资达50 亿左右。而市县区经济实力有限,远不能满足保护的迫切需要。

2.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的技术力量十分缺乏。长期以来,由于乡土建筑市场的“萎缩”,建造、修缮乡土建筑的民间工匠早己纷纷改行,熟知乡土建筑的形制样式和特色工艺的工匠已经后继无人,严重制约了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有关部门缺乏对乡土建筑保护维修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仅凭农民自身力量难以做好乡土建筑保护与维修工作。古建筑中大量的木质材料或多或少呈现出腐朽或破败之势,而因为缺少懂此类工艺的匠人,所以,古建筑在保护方面举步维艰。

(五)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不清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困难

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制度不完善。传统村落的保护概念提出较晚,相关法律制度滞后。2012 年12 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改委及国家文物局印发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并于同月提出“关于加强关于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但并未形成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传统村落保护办法。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借鉴《文物保护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民村保护编制办法》及各省市的保护性法规和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约等,但未对传统村落作出保护要求与规定,而地方性保护法规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天水市虽然对传统村落保护有规划,但与国务院2007 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天水市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一)历史名胜景点先导模式

以景点为龙头,利用市场优势,引来游客,带动周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实现联动发展。笔者以为,天水市可以引用此种模式的村落有麦积区街亭村、天水镇庙坪村、陇城镇娲皇村、甘谷县蔡家寺村、麦积区胡家大庄村及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这六个村落内部或其周围均有景点。(详见表1)

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这六个村村周及村内历史名胜景点由多到少依次为:1.麦积区街亭村;2.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3.陇城镇娲皇村;4.甘谷县蔡家寺村5.天水镇庙坪村;6.麦积区胡家大庄村。

这些传统村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的村落其历史甚至长达几千年之久,但是因为所处地理环境及其他因素,大部分以前昌盛的村落逐渐走向了没落,但仍有部分村落在当今社会中仍保持了完好的传统村落纹理和民俗风情。如陇城镇女娲村,其传承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如仿古雕刻、马尾荷包,蒸大馍,打锅盔、剪窗花等已经流传有千年之久。这四个村落周边或村落内部均具有历史古迹。如麦积区街亭村周就有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等名胜古迹,其中麦积山景区为天水市唯一5 A 级风景名胜区。再如陇城镇娲皇村,距离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 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大地湾遗址约15 公里左右,大地湾遗址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再如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因明清一条街而相连,在村后山有保存完好的镇兴堡极具历史价值。而甘谷县蔡家寺村、天水镇庙坪村及麦积区胡家大庄村在村内均有近千年的古寺。所以,笔者认为,这四个村落可以通过知名景区先导模式来带动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并由此实现由农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此种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部分游客对传统村落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如何开发出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就成为了这些传统村落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资源集中观光模式

传统村落所在地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有的村周或村内拥有众多颇有知名度的历史名胜景点,有的在村周或村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观光旅游开发中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笔者尝试对拥有此二类资源的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梳理,详见表2。

表2

由表2 可看出,这六个传统村落(其中武山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为两个村)资源由多到少排名依次为:1.麦积区街亭村;2.麦积区胡家大庄村、陇城镇娲皇村;4.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6.清水县梅江村。

这些传统村落或具有丰富的村内景点资源,或具有多种非物质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其优势进行整合,并将它们统一为观光模式。例如麦积区街亭村在举办庙会时,游客可趁庙会游览村内景点。再如麦积区胡家大庄可将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进行整合,定时进行表演,合理开发利用,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趁传统村落之名活起来,不但合理地保护了传统村落,而且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传承。陇城镇娲皇村可将传统美食放在明清古建筑一条街吸引游客,不但宣传了明清古建筑,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可将明清一条街的游览和村后山中镇兴堡连接起来,且上街村和下街村地理位置极佳,四周森林环绕,春季沿途油菜花一路盛开,极具欣赏价值。总之,资源集中观光模式能让传统村落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遗存向游客展示当地历史的印记,成为开发观光旅游的最佳吸引点。

此种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其他知名景点相比,村落缺乏自己的品牌形象。

(三)文化创意主导模式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活体,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的观念,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极大的文化创意空间。天水市传统村落可通过创意的手法发展传统村落,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满足大众“求新、求特、求异”需求的同时,实现传统村落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村落可以采取文化创意主导模式,详见表3。

表3

这三个村落都具有表现当地文化的整齐的建筑群,而这些建筑群可以充分体现当地特色文化。如麦积区胡家大庄村,村内有古民居有218 处,其中有雕刻细致、工艺精美的四柱、四门八窗的厦房,这些建筑雕刻细致,工艺精美,集中体现了当时建筑的风貌,也承载了当地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地位。此外,村内四合院也极具特色,其围墙和临街房屋不对外开窗,由大门穿房而进入院中,这种建筑布局在西北地区少有,极具特色。因此,胡家大庄可以“四合院文化”为主导发展。清水县梅江村朱家大院七座院落互联互通,院落颇具传统天水古民居格局: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这种大气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梅江村可以“古建筑文化”为主导发展。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位于滩歌镇明清一条街,两个村子一线连南北贯通滩歌镇。主街道建筑物结构简单,装饰简朴。街道两侧附设院落及院门建筑错落有致,保存完整,村子后山上的镇兴堡保存完好,四角碉楼痕迹犹存,站在堡子围墙上,可感受地势险峻,一览众山。因此,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可以“明清街+堡子文化”为主导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必须依托村域文化资源,才能将文化软实力转为经济优势。

此种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方面文化创意要切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不能生硬地照搬其它地方的成功创意模式;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进,文化创意需要不断地更新升级。

(四)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利用传统村落本身及周边特色资源,通过注入生态、绿色、健康、科技等元素,通过开发特色产品,实现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等与丰富的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有效耦合。经过比对,认为以下村落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详见表4。

表4

由表4 可以看出,麦积区胡家大庄拥有制醋等五类特色产业,陇城镇有传统美食,可将这些特色产业整合利用开发,形成传统饮食工艺坊等项目,通过这些特色产业的古法制作过程去吸引游客。武山县滩歌镇上街村和下街村自古商贸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此地,当时有多种民族在这里繁衍发展,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村周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有金矿、铜矿等矿藏,因此,可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使其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这三个传统村落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与生态环境,可以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建设生态教育基地。

此种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交通条件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有些传统村落因处于深山之中,山路崎岖,交通不便。

猜你喜欢
天水市天水村落
三个好朋友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以天水市为例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