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back pain, CNLPB) 是一种伴有显著腰部、腰骶部以及臀部等疼痛不适的慢性 脊柱疼痛综合症, 此疾病85%病因不明, 具有治愈率低、病程长以及复发率高等特征[1]。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的同时为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也不容小觑[2]。现今, 临床上针对此疾病有多种保守治疗的方法, 其中腰椎稳定性训练和肌内效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针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采用腰椎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4 例。观察组男23 例, 女11 例;年龄51~67 岁, 平均年龄(55.87±4.71)岁;病程3~41 个月, 平均病程(24.31±8.10)个月;不稳节段:L3~45 例, L4~516 例, L5~S113 例。对照组男26 例, 女8 例, 年 龄24~61 岁, 平 均年龄(53.89±10.96)岁;病程4~46 个月, 平均病程(29.12± 9.37)个月;不稳节段:L3~43 例, L4~519 例, L5~S11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①经体格及影像学检查后患者确定为非特异性腰痛, 且病程>3 个月;②患者配合治疗,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麦肯基疗法、针灸、按摩以及腰痛教育等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腰椎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 具体如下。
1.2.1 腰椎稳定性训练 ①屈伸训练。患者跪姿, 以缓慢、均匀的速度完成脊椎由完全屈曲位到完全伸展位;②腰腹训练( abdominal exercise, curlup)。患者仰卧, 双手放于腰椎下, 这可保持脊柱的正中位置, 屈曲一侧膝关节, 伸展对侧的膝关节, 同时头和肩缓慢离地, 为增加训练效果, 可在整个过程中维持收腹状态;③侧桥式训练。患者侧卧, 以肘部和双足作为支撑点将身体支撑起来。初学者可首先用膝盖支撑, 这可增加训练的安全性, 待熟练后, 再转移至双足;④背伸肌训练。患者四足跪姿, 在其膝盖下置于软垫, 在做一侧下肢伸展运动时, 抬起对侧手臂, 过程中应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中立位。以上每个动作维持8 s, 10 个/次, 3 次/d, 持续4 周。
1.2.2 肌内效贴治疗 首先肌肉贴扎、感觉输入贴扎, 引导患者保持前屈位, 取2 条Ⅰ型贴布, 将起始端固定于两侧骶尾部, 使用自然力量向颈部方向延伸并固定;然后在疼痛局部加以空间贴扎, 取数条被从中间撕开的Ⅰ型贴布, 疼痛明显的位置应选择较大拉力的贴布并贴好, 加固多次, 最终造型呈“米”字型。整个过程中要维持贴布的干燥, 每间隔48 h 换一次。上述治疗连续4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采用VAS 评分, 满分10 分, 分值越高, 表示疼痛越剧烈[4]。采用ODI 问卷, 该问卷包含旅行、社会活动、性生活、睡眠、站立、坐、行走、提物、生活自理能力和疼痛强度10 各方面, 每项有一个问题, 每个问题有6 个选项, 分值分别在0~5 分, ODI 评分=实际分数/(5×答题个数)×100%, 分值越高, 腰痛功能障碍越严重。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腰痛基本消失, 对进行日常活动无影响;显效:腰痛减轻, 可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有效:腰痛略微减轻, 腰部活动功能略微改善;无效:腰痛无明显减轻甚至加重[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愈9 例, 显效10 例, 有效11例, 无效4例。观察组治愈15例, 显效12例, 有效7例, 无效0 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 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3.61±0.87)分 和ODI(0.23±0.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9±0.91)、(0.41± 0.0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VAS 评分 OD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4 5.73±1.09 4.79±0.91 0.64±0.07 0.41±0.07观察组 34 5.95±1.13 3.61±0.87a 0.61±0.09 0.23±0.04a t 0.82 5.47 1.53 13.02 P>0.05 <0.05 >0.05 <0.05
腰椎稳定性训练主张在不增加脊柱负担的情况下锻炼受损的躯干肌。其主要锻炼的部位有腰部、腰骶部和臀部, 同时将其看作一个整体, 激活深层肌群, 提高机体的协调性和脊柱的稳定性, 而且训练中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效训练到腰腹部的肌肉。
有研究表明[6], 腰方肌是稳定脊柱的重要结构。肌内效贴当与皮肤紧密接触时产生的褶皱可改变筋膜的位置和组织液的流向, 可促进局部组织的代谢和循环;同时与皮肤接触产生的切向力可缓解患者的痛觉, 这是因为肌内效贴使皮下触觉器对压力的敏感性降低, 减少中枢神经之间的突触传递。肌内效贴对腰部的持续性机械刺激, 可对腰肌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88.24%), VAS 评分(3.61± 0.87)分和ODI(0.23±0.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9±0.91)、(0.41±0.0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了腰椎稳定性训练辅以肌内效贴可缓解患者患处疼痛, 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 腰椎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能促进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功能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