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茂
摘要:创新教师培养形态,建设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基于实践性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要关注课程的群组作用,又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对课程群的过程性评价中,既考虑评价约束性,还注重评价激励性。课程群建设要注意与文化氛围、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后续成长相结合。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育 课程群 实践性 过程性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师教育是数学教师长期专业发展的开端,是基础教育数学师资培养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师队伍质量保证的基本环节[1]。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是数学专业的师范生学习积累教育学科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完善教师专业情意和发展数学观念的过程[2];也为他们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招聘考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的特色”。可见,教师教育课程系统化的建设与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教师教育持续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二、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一)基于实践性的课程群建设
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是随着教师教育发展和精细化的要求,由过去师范教育的《数学教材教法》课程,逐渐分化出《学科教学论(数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能力和研究领域的范畴[3],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再结合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的特点,包头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在2015年修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的培养方案时,对教师教育课程从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重组和优化,探索基于实践性的课程群建设。
1.课程群的体系建设
课程群建设除了要坚持课程的相关性以外,需要关注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等原则。由于高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有众多版本,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顺序,每门课程内容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而授课教师也是有自己的体系和固定模式。这样各课程易出现内容交叉,知识重复的现象。在重组课程时,根据学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规律,结合地区基础教育需要,先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及执行计划,剔除课程中的重复部分,打破课程间的隔阂,整合更新内容方法,每门课程各有侧重点,解决一个学生的具体问题;打破每门课程任课教师互不联系,各自为政的局面[4]。形成一个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互为铺垫、逐步升华的课程群。
课程群结构如图:
课程设置说明:针对新生对专业初步认识,通过《数学文化与数学史》课程,可熟悉脉络、提高兴趣、构建认同,也能对高等数学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体系中起到总领的作用。大一下开设《学科教学论(数学)》和《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其中《学科教学论(数学)》从数学自身规律出发,分析教与学的特点,研究学习方法,揭示教学的规律、组织形式、物质条件等诸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对开展科学评价进行初步介绍[5],是对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总体的介绍;《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主要解读《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关键、了解教材编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素材”。《数学教学设计》的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继续深入,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的设计方法和设计依据;《数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是对学生在语言文字基本功、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是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细化的需要;这两门课程在大二上开设,前者设计成品,后者进行实践,体现“设计”和“练功”的相得益彰。《初等代数研究》和《初等几何研究》在大三上选修开设,《数学解题研究》在大四上选修开设,这三门课程是对学生有代数、几何和数学解题、竞赛有特别兴趣而开设的,是满足学生“精专”的需求。
课程中共安排5次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大一下进行课程见习在校内进行,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进行所学习的高数的习题讲解;大二和大三的两次见习要紧密结合本学期学习的教育理论课程内容,到中小学对教育教学实景进行观摩、体验,使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将难以理解的现象通过与师生的接触和学习得以解决,为大四上的教育实习积累经验。
整个课程体系由课堂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条线索,各自相互承接、推进;两条线索之间又互相融合、支撑和渗透,按照“总领—识体—积材—得法—强功—精专—勤练—验思”的线索,构建起一个有层次、不重复、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2.课程群的实施方法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踐智慧的不断提升[2],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在实施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时,克服以理论教学形态为主,实践教学形态为辅的情况。课程群从两个方面来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都设计学生实践的环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的比重增大、形式增多。进行《数学文化与数学史》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刚入学,则结合课程内容以中学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为题目,让学生作答讲解,学生被动参与实践,学生参与时间约占总课时20%;大二在《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的学习中,对数学教材分析,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材脉络梳理,并且小组成员分别展示和分享梳理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这门课程学生的参与率50%以上;在《数学教学设计》和《数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学生根据所学进行相关教学设计,并讲解设计依据,其他同学对设计进行评价、修改和总结,学生参与达到70%左右。《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和《数学解题研究》则主要由学生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讲解问题,教师只负责进行点拨和点评,学生参与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