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蓬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推动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粤港澳大湾区被定位为繁荣的世界级城市群、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点、港澳与内地深化合作的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的生活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深圳在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均位于国内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将深圳定位为国家创新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和未来具备世界竞争力的创新之都。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对深圳的创新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深圳在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深圳未来的创新发展以及与湾区其他城市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对于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内乃至在全国范围的创新能力的强弱,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万陆等(2016)通过构建城市创新指数的方式对广东省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深圳在科研创新上位于广东省各个城市的首位。王珍珍等(2018)以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创新技术等五个要素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对我国各大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划分,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和深圳在科研创新上位列全国前三并保持对其他城市在创新综合得分上的显著差距。其他国内的学者还对深圳的创新和影响深圳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深圳当前的创新情况和背后存在的问题。林洪、房辉(2018)等人从能影响创新能力的“研发与开发”(R&D)以及从R&D的结构、投入强度、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企业对于深圳创新具有绝对的、无可比拟的贡献,而非企业部分对科研创新的贡献相对较小。孙莉(2013)以广州和深圳为研究目标探究城市创新职能时,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职能等指标分析广深两市的情况,表明深圳在以高等院校、教育产出和毕业生论文等指标为内容的知识创新方面较弱,但以专业技术人数、政府科技事业财政支出占比等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指标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说明深圳在提高创新能力这个目标上需要在高等教育建设上加大投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了香港建设、巩固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广州培养建设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发挥国家创新城市的引领作用建设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吴家玮(2017)认为香港目前仍然是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但没有良好的高科技生产基地,而深圳正在往高科技技术中心的方向发展,但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相对不足,因此深港两地应互补发展。陈广汉、谭颖(2018)指出,香港具备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和人才培养条件,高水平大学聚集;广州聚集了广东省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是华南地区的文化科教中心;深圳在科研创新产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和风险投资等领域具备很强的实力;珠三角地区具备相当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业。因此应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广州香港知识创造—深圳知识转化——珠三角产品生产”的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通过深、港或广、深、港互补合作发展。
创新对资金和人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经济总量、人力资源、财政收入相对充裕的城市,其创新基础和创新潜力往往表现较好。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客观条件各不相同,也导致各个城市在创新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以2016年广东省城市的部分数据为例(表1),创新成果(以专利的申请为例)良好的城市,其经济状况(以GDP为例)和对科研创新的投入情况(以各市R&D经费和人数为例)较好。
深圳在经济状况、创新成果和创新投入上领先于其他城市,其人均R&D支出和R&D强度(R&D支出与GDP之比)都高于其他城市。这两个指标说明深圳在这些城市中的创新居于领先的地位。广州虽然不如深圳并在某些指标与其他的城市没有显著的区别,但广州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投入表明其创新能力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相比较强。
在大湾区中,澳门的总体创新能力并不突出。澳门人口少,地理面积不大,而国内外创新、科研能力较强的城市无一例外既是经济发达,又是人口众多、面积相对充裕的地方。澳门的行业结构可能对创新产生一定影响,根据统计,2016年澳门的主要产业为博彩业、金融和生活服务,其余的产业多以服务业为主,不具备制造业及工业相关的基础。2013年至2017年澳门国内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47件、84件、213件、221件和206件,也侧面说明澳门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城市较弱。
表1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创新及相关数据
香港和澳门都属于服务业占90%以上的城市,但香港的创新能力仍十分可观,且与广州、深圳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香港的生产总值(2017年约为23034.83亿人民币)较大;另一方面,香港在国际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拥有多所国际一流的高等院校。香港2013年至2017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322件、3242件、3319件、4552件和3907件,香港的创新成果领先于澳门和内地部分省市。
广州和香港、深圳在创新领域的不同点在于,前二者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较为突出,而深圳的创新几乎以企业创新为主。除了广州外,2017年所有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R&D支出占全市R&D支出都在95%以上。广州是在经济规模、三大产业结构上唯一与深圳相近的大湾区城市。与香港类似,广州在教育方面具有大湾区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大湾区范围内超过一半的高等院校都在广州市(83所,其中本科36所)。在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所记录的广东高校专利、发明的申请授权排行榜中,广州高校占据半壁江山,这一点也体现了广州高校创新力量的突出。广州市拥有广东省范围内近1/3数量的政府所属研发机构、超过70%的政府所属科研人员以及用于这些机构的绝大部分经费支出和政府科技拨款。2017年广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两者R&D经费之和占总经费之比为32%,远大于任何一个广东省城市,这表明与其他城市相比,广州创新资源向非企业单位的倾斜力度远超其他城市。根据表2所示,广州2017年国内职务专利共95955件,其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占到17%左右,从侧面反映广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香港2017年的R&D经费约为184.21亿元人民币,其中高等院校所占的份额将近一半,约为93.81亿元人民币,高于除广州外的所有城市并稍落后于广州(100.54亿元)。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国际化的高等院校,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院校都是世界一流高校。科技创新上香港在基础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拥有一批一流的科学家和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并在新材料、人工智能、微电子等基础研究领域表现较强。香港创新成果以高校为主但整体创新成果不强,偏向于理论和基础层面,在技术运用上不足。根据《大公报》对《2018年大湾区科研创新综合分析及展望报告》分析显示,过去的5年里,香港在创新人才、科研资金投入方面位居第3,但都大幅落后于广深,甚至在科技企业数量和专利发明方面位居大湾区城市倒数第2。
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指出,深圳总体创新(57.6)落后于第2位的上海(60.4),但大幅度领先于第4位的天津(46.4)。具体到以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产出指标作为测算指标的创新产出竞争力,深圳在这方面大幅度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
创新产出方面,深圳2017年专利申请量为177102件,专利授权量为94252件,在大湾区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PCT国际专利申请方面,2017年广东省共26830件,而仅深圳市为20457件,占全广东的76.3%,深圳已经连续十年保持了PCT专利申请国内领先的地位了。2017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的新产品产值为12801.79亿元,占广东省的1/3。而在现代产业增量上,深圳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方面都远超其他城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深圳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方面领先于其他城市。
深圳的创新产出,离不开深圳巨大的创新投入。2017年深圳R&D经费为976.94亿元,占全省四成以上,约为广州的2倍。规模以上工业的创新产业巨大的产出与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对于创新投入较大有关。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的R&D经费为841亿元,占广东省(约1865亿元)的近一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R&D活动人员23万多人,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共约70万人,其中广州与佛山在这方面落后于深圳,皆为近10万人。深圳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近70%。
表2 2017年广州国内职务专利申请情况 (单位:件)
表3 2017年珠三角各市现代产业增加值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如表4所示,无论是以进行创新活动的单位作为划分标准,还是以资金来源作为划分标准,企业单位都是深圳创新的中流砥柱,而在这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所有进行创新活动的单位中占据了约86%的比例,企业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重为约92%。
企业创新在深圳的重要地位也可以通过专利的形式表现出来。2017年广东省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前10位的企业中,深圳至少有5家企业上榜。而以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作为标准,广东省企业单位前10位中的8家企业都是深圳的企业。在深圳市2017年规模以上的7938家工业企业中,就有3507家企业设置了研发中心,占比接近50%,高于大湾区内部其他的城市。在深圳,企业创新可以以“四个集中”来形容:研发机构主要在企业、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企业、研发人员主要聚集在企业、发明专利多产生于企业。
大湾区内广深港是资本最集中的地区,但在所有的投资机构中,约有68%的机构选择以深圳作为总部或者办公城市,总数量为1408家;而广州仅有328家。投资机构在深圳的聚集吸引了初创企业在深圳的集中,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获得投资的新创企业中,大湾区内2594家企业中的1730家都在深圳,而广州尾随其后,为672家,其余城市不过百家。
表4 2012—2017年深圳R&D经费使用情况 (单位:万元)
表5 2017年深圳国内职务专利申请情况 (单位:件)
2017年深圳市拥有7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4所、专科高校3所。在高校数量这个指标下,深圳与东莞、佛山、珠海、惠州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而后者在总体创新层面上是远远落后于深圳的。深圳2017年生产总值略高于广州,常住人口与广州同是1000万级别,然而,深圳在高校数量上并没有与其经济和人口相匹配。深圳在科研院所这个创新要素上也较为薄弱。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一共有389家科学技术机构,其中深圳64家,广州161家。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发机构163家,广州104家,而深圳仅仅只有6家。
根据《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深圳与北京、上海位列创新竞争力三甲,主要是其综合创新能力决定的,但具体到创新环境这个指标上,深圳位列第8,而其他指标深圳皆为三甲。这里面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力量欠缺的因素,因为位列深圳之后的天津、杭州、广州三市在创新环境上的成绩都优于深圳,而创新环境之中高校数量和科研院所数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深圳在研发投入方面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第一个表现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上缺乏投入。即便近年来深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投入方面增长了,但2017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R&D经费支出也不到总体的3.5%。而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占据全社会R&D支出70%左右是相对良好的,根据这个比例,大湾区内仅仅只有广州接近这个标准,其2017年企业R&D支出占比64%,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香港为45%左右。第二是深圳创新在试验与开发这一方面具有极大的占比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比长期较低(表6)。
R&D活动根据活动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与开发研究。对于基础科研来说,2016年和2017年的增长十分明显,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此之前深圳在基础科研的投入长期处于低于1%的水平,基础科研大幅增长也只是始于2016年 。2017年深圳基础科研占三种活动比重为3.13%,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5.5%,更不说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了。因此,深圳以及作为深圳创新主体的企业需要继续在基础科研上加大投入。
深圳创新具有企业占据全社会创新比重高的特点,无论是以活动单位类型还是经费支出来看,企业都是绝对的主力。但创新如此依赖企业说明了其资金渠道过于单一,有待拓宽。而仅仅依靠企业或者研发单位的自有资金,会造成企业和研发单位在经济上的巨大压力。2012年至2017年,在深圳企业创新的资金中,包含金融系统在内的非企业来源的总计资金没有一年达到全社会R&D的5%,这表明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显著代表的深圳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绝大多数都是利用企业自有的资金。
香港在对接国际科技金融教育等领域、吸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在新材料等基础科研领域和法律建设上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以深圳为代表的内地城市则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技术供给和成果孵化等创新要素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港深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两者存在的问题,香港能利用自身紧邻深圳乃至内地的特点就近解决自身制造业薄弱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深圳则能进一步利用香港的资源提高自身的经济和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利用香港的国际资本、高端人才和科技理论成果等资源,也能学习香港与国际接轨的一系列先进制度,为深圳城市的创新水平发展助力。港澳互补合作是深圳在大湾区背景下的一个努力方向。
表6 2012—2017年深圳三种R&D活动经费投入
深圳创新力量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起到的作用相对微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尽管深圳位于香港和广州两个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地之间,可以方便地引进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圳不需要具备产出人才的能力。以深圳现有的财政和经济力量,建立并支撑几座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并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深圳则可以采用“引入模式”,通过引进广州、澳门和香港的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以此提高深圳乃至大湾区内的创新环境竞争力和整体创新水平。
以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R&D活动情况为例(表7),深圳有R&D活动以及自身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3年开始大幅度增加,而到了2017年,虽然超过4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备独立的研发机构以及进行过R&D活动,但仍然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深圳市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进行R&D活动和建立科研机构,保证增加财政经费对 R&D 经费投入的同时,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税收减免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主动增加 R&D 经费投入。
深圳创新应当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优惠政策作引导、金融机构资金为扶持、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参与的全社会R&D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扩大深圳市全社会R&D活动可利用资金总量。政府部门通过创业投资引导、贷款风险补偿、成果转化奖励等形式,提高研发专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金融方面要进一步探索非企业、民间资本进军高新技术产业的途径,在投融资渠道上建立一整套适合高风险特点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社会集资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同时积极利用深圳毗邻香港以及香港金融行业发达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利用香港金融为深圳企业提供丰富的资金,而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铺开,未来将会出现一系列鼓励两地金融支持创新的政策和方案。
当前深圳全社会在基础科研的经费投入上基本达到3%的水平,而全社会在基础科研的人力投入上不足3%。基础科研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根本;应用研究是在具有目的性的前提下探索基础科研成果的应用方向;试验与开发则进一步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开发并获得新物品和新服务。基础研究的缺少可能导致应用研究和试验与开发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和操作范围,使得R&D投入产出比处于较低水平,降低企业受益成本比。
表7 2012—2017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情况
深圳全社会都需要加大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尤其是占据深圳创新绝对力量的企业更是如此。政府方面应该加强相关的经费投入,鼓励企业、院校和社会组织加大力度进行基础科研方面的研究,加大对基础科研增长贡献力度较大的创新主体的高校的投资。企业在重视应用研究和试验与开发之余也不能忽视基础研究,除了企业自身加大对基础科研方面的投入外,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多方共同从事基础研究。
创新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创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广州、香港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力量最强的三个城市。广州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并具备大量企业但整体创新产出并不与其优秀的创新环境相称,香港高校和科研院所质量高并在学术层面具有湾区内的领先地位但产业有待加强,深圳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但缺乏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要实行“具备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创新中心”这一目标,需要包括地方到中央各方面的努力,协调发展,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地方主义影响大湾区的建设。
未来,深圳在创新上除了要维持现有的优秀的企业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产出以及金融能力外,深圳包括企业、政府在内的各界需要加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方面的建设,以改善现有的R&D投入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企业应当在不牺牲对试验与开发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力度。
香港是深圳在创新合作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方面的首选,与同样具备强大的高校、科研院所力量的广州相比,香港在人文交流、地理位置方面占据优势,香港的经济状况和创新状况与深圳之间具有更好的互补性。使物流、人流畅通,引进香港创新力量,将会是港深二者在港深合作中的重点,这既是为了深港进一步发展,也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