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更新方式探讨

2019-09-05 03:04
城市观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南宁市南宁民居

◎ 潘 婧

2018年底,南宁市“三街两巷”项目一期完成。自2018年12月23日正式开街以来,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参观、游玩、休闲,已然成为南宁新地标。

“三街两巷”是指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和金狮巷、银狮巷。“三街两巷”历史街区包括朝阳路以西、民族大道以北、当阳街以东、新华街以南围合区域和解放路沿街区域,以及市人民政府核定的延伸区域。[1]这个片区曾是老邕州圩市最繁华的街区,位于南宁城区核心的朝阳商圈,却在城市急速而无序的扩张中一度破败没落,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日益落后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平。为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区域民生、激发街区活力,以及整合资源、带动朝阳商圈再次发展,同时也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南宁市政府决定改造历史街区[2],“三街两巷”被列为重点旧改项目。

一期项目收获大批好评,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增强了政府对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利用的信心。多方的宣传和到此一游的亲身体验,让市民体会和了解到旧城改造的多重意义,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历史街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三街两巷”的前世今生

(一)前世——街区历史和改造前状况

1.街巷的发展史

“三街两巷”片区靠近邕江,临近码头,自南宁开埠以来,外地商人不断沿西江来邕交易买卖,邕州商业渐成气候。

“三街”里的民生路,在项目片区中的路段为当阳街到兴宁路,建于1928年,当时是水泥路面;兴宁路,从新华街至民族大道,建于1929年,当时是条石路面;解放路,原名德邻路,1932年建成。[3]由于解放路改造尚未完工,本文暂不讨论。民生路和兴宁路保存有南宁市最完整、最具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群,这里也诞生了许多著名老字号。2001年,南宁市政府在保留原有传统街区形态的基础上,将民生路和兴宁路改造为商业步行街,时至今日仍然是南宁市的前沿潮流商区,人气不减。

两巷中的银狮巷,在城市邮政编码里为兴宁西街,又名兴宁路西一里,金狮巷为兴宁路西二里。银狮巷在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城市道路,原有巷道和两侧的传统建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单位公房和自建私房,沿街多为商铺。金狮巷紧邻商业街,却闹中取静,是居住的好场所。民国时期,往来南宁的粤商多在金狮巷一带聚居,一些官员也在此置业,金狮巷成了“富人区”,银饰的打造和买卖随之盛行,越来越多的制银工匠聚集在此,打银工艺和银饰品经营发展起来,一直延续至今,不少市民喜欢到这里给自己打金银首饰。金狮巷的巷道一直留存,但不断地被各种自建住宅、商业、行政办公等用房包围挤压周边空间,整体历史风貌支离破碎(图1)。

2.街巷中的历史文物古迹

“三街两巷”片区汇集了南宁市近60%的文物保护单位,改造后在已经开街运营范围内的主要有金狮巷民居群、邕州知州苏缄殉难处遗址、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另外,虽非文保单位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中华电影院,前身是中华大戏院,由位于原银狮巷的桂系将领谭浩明的公馆改建而来。20世纪30年代,看电影、戏剧是南宁人休闲时光的首选,中华大戏院的建成给人们提供了娱乐消遣的场所。每逢大片上映,戏院里外都是人潮涌动,连带银狮巷也成了最受人追捧的地方之一。1946年9月,中华大戏院改名为中华电影院,1995年成为广西第一家年放映收入超百万元的电影院,多次被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是首批广西甲级电影院。[4]

金狮巷民居群:建于清末民初时期,保存较完好,包括兴宁路西二里50号、52号、54号、56号、58号、60号、62号、64号、66号、68号建筑。[5]其中清代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民国时期建筑为二至三层中西合璧建筑。

邕州知州苏缄殉难处遗址:位于金狮巷东一处高台,立有一块刻有“苏忠勇公成仁处”字样的石碑。北宋熙宁八年,交趾大军进攻邕州,知州苏缄率众抵抗,次年城陷,苏缄一家殉国。人们感念苏氏一门,建“苏忠勇祠”以纪念,奉苏缄为邕州城隍。明洪武年间苏忠勇祠建成城隍庙,历代香火不断。1912年城隍庙改为自治公所,解放初期拆除建红星剧场,仅存留北侧石砌阶梯及部分城墙遗址。[6]“三街两巷”改造前,苏缄神像被供奉在金狮巷深处一座自建小楼里。

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现存的这座楼是广西高等法院建筑群中的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西式墙身。室内楼梯及天棚均为木质,做工精良。[7]2007年该楼设为邓颖超纪念馆,而邓颖超同志真正出生时所在的地方——南宁镇台官邸——在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的对面,早已建成城市绿地,绿地内在邓颖超同志出生地立有刻着“志洁行芳”的纪念石。

(二)今生——改造后的街区状况

改造后的“三街两巷”一期,并没有像之前人们担心和猜测的那样建成一个城市综合体式的商业街,而是在尽可能大范围保留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拆除所有的公房和自建房,恢复历史街区的街巷肌理,以岭南传统民居和骑楼建筑重构街区景观风貌(图2),并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功能。

1.街巷风貌

兴宁路、民生路步行街仍保留原有街道,沿街骑楼进行了包括降层在内的外观整治,修复破损的结构、更新构件、改造市政水电等以适应现代商业环境。骑楼外观按照历史老照片,恢复成20世纪20年代后期岭南建筑特色的历史风貌。改造期间街区商铺照常营业,整体商业氛围并没有受到影响,“三街”依旧繁华如故。

“两巷”则是改头换面,重获新生。原先年久失修的板房拆除后,恢复了金狮巷和银狮巷的街巷空间。金狮巷除了北侧列为文保单位的民居群,南侧非文保单位的51号、53号、55号、57号、59号、61号等具有岭南风格的民居也予以保留。银狮巷两侧的建筑则全部是新建,采用清末民初时期岭南传统院落式民居形式。本期项目在原址重建了两处标志性建筑,一是中华大戏院,一是城隍庙,其中城隍庙按明代形制建造(图3)。建筑风格最大程度的统一协调,尽可能地使街巷的历史风貌保持完整。这些建筑组团分布,又围合形成了尺度宜人的巷道,完善片区内部的交通空间。这些巷道除了留存下来的沿用原名外,基本都根据所在位置周边的历史建筑来命名。

图2 民生路步行街骑楼(左)和银狮巷新建的民居建筑(右)

曾经在金狮巷谋生的银匠们仍然聚集于此,城隍庙北面的小广场和金龙巷(金狮巷里的一条支巷)是他们的露天摊位,老字号的银店也租下门面继续经营。金狮巷最具标志性的业态得到保留。

2.建筑功能

(1)历史建筑

图3 改造后的金狮巷(左)和重建的城隍庙(右)

主要为金狮巷南北两侧保留的民居,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加以修缮,最大程度地保留居住功能,并增设其他功能。除了房主选择继续居住或自己使用的民居,其他民居被开发了新的业态——小型博物馆、书店、艺术基地等。

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改为南宁建制博物馆。兴宁路、民生路的骑楼仍然是商业店铺。

(2)新建建筑

包括原址重建的城隍庙、中华大戏院和银狮巷两侧的建筑。新的邓颖超纪念馆设在银狮巷南侧一栋按照邓颖超故居重建的民居中。除了城隍庙和邓颖超纪念馆这两个公益项目外,其他新建筑主要用于商业,经营餐饮、旅游纪念品、金银饰品等,并优先满足原住民的就业需求。

二、“三街两巷”的更新方式

(一)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有关工作

“三街两巷”所在片区定为历史街区和划定范围是在2001年颁布实施《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时。该条例2012年修改,2013年实施新的《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条例》明确了“三街两巷”所覆盖的街道和历史街区范围,增加了一些规定,如第十七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对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街巷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第十八条“历史街区应当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第二十一条“历史街区内的街道传统名称不得变更”。新《条例》还明确规定了历史街区修缮和改造的原则——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建新如故、以复其貌。

关于“三街两巷”的保护利用、改造设计工作从2012年前后逐步开展。南宁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南宁市历史文化街区(老南宁·三街两巷)保护与利用策划》方案在2012年通过评审,此后“三街两巷”项目的各项设计方案按照新《条例》的规定逐步细化深入。到2017年,对“三街两巷”改造利用的思路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由“以开发商为主导,以盈利为目的”转为“保护—传承—民生”,保护与发展并重,旅游与民生相结合,最终促进片区的有机更新。[8]这个新的规划目标是在2017年11月获批的《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策划及城市设计(深化)》中确立的,原先的方案是迁走原住民,现在更多的是考虑原住民对留存历史街区的记忆和市井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营造

1.历史建筑遗产的再利用

结合前文所述,已完成的一期项目中,历史建筑的保留和改造基本达到了《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但光保留是不够的,要保持建筑遗产的生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再利用,激发其活力。

国家文物局2017年印发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对近现代建筑遗产提出了开放和利用的建议中,关于民居和公共建筑方面的有:

“文物价值、建筑特征、空间规模等方面具备条件的古建筑和行政、会堂、工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美术馆或科研展陈场所等,进行文物建筑现状展示或进行陈列布展,发挥文化传播、科研和教育功能。”

“宫殿、庙宇、园林、牌楼、塔幢、楼阁、古城墙、门阙、桥梁和文化纪念、交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作为参观游览对象,发挥游憩、纪念和教育功能。”

“民居古建筑和住宅、商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作为小型宾馆、客栈、民宿、店铺、茶室、传统工艺作坊等经营服务场所,发挥服务功能。”[9]

金狮巷民居群除了原住民继续居住的宅子,多数已经开发新业态。其中的52号为民国时期的建筑,设为“壮锦山河·旧裳新尚博物馆”,这是广西首家少数民族服饰私立博物馆,展馆未对建筑布局和结构做改动,利用原有的室内空间布置展厅,墙面甚至保留了当年涂写的毛主席语录,整个场馆的布置和展品有很高的艺术水准;60号设为“南宁市瓯骆汉风陶瓷博物馆”,这是一个非国有性质的博物馆,展品主要来自民间收藏,从古朴的陶器了解广西的历史。这些民间博物馆带有鲜明的公益性质,是对国有公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而且设在如此繁华便利的地段,可以让公众更便捷地接触广西本土文化。开馆以来,参观人群络绎不绝。54号民居引进漓江书院,主打精品书籍和文创产品,迎合现代文化消费需求。62号、64号为广西(国际)纸本艺术中心,长期有广西本土画家的作品展,也是多个艺术培训基地。这几家都是对外免费开放,人气颇高。南侧的民居,目前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几家户主选择另居他处而将房屋出租。

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仍然作为博物馆,展示南宁的建制沿革历史。

苏缄殉难处遗址则保留城墙基础和台阶,把石碑所处的台面修整成一个小广场,与城隍庙北面出口相连,人们从城隍庙参观出来可以直接到此瞻仰。

从目前的状况看,项目片区内的历史建筑遗产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利用。

2.新建建筑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兴起仿古建筑的商业街,人们常常评价这类建筑为“假古董”,本项目片区却大量修建“假古董”,除了经济上的考量,即提供商业经营场所外,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重建南宁本土的城市历史记忆的承载物(城隍庙、中华大戏院和邓颖超故居),并且重塑历史街区的空间品质。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里论述到:“要创造一个强烈的意向,必须对线索进行一定的强化。现实中更常见的情况是,存在一些特别的符号,但它还不足以形成充分的主题单元。”[10]“三街两巷”片区内的历史建筑并不是集中连片的,如果仅仅保留那规模并不大的历史建筑遗产,而周围建起现代化建筑作为戏院、纪念馆等,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将大打折扣,历史区域的意向也得不到强化。现在的情况是,“三街两巷”片区在外观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作为一个历史街区的辨识度。

三、本土文化和生活的延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增长,推动了传统的城市空间和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成为旅游目的地,传统环境的魅力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开始显现出它们在经济上的潜力。[11]文化旅游日益兴盛,随之而来的就是游客对一些古镇古村的大量吐槽:“过度商业化”“看不出本地特色”,这已经成了古镇古村旅游的通病,城市中的历史街区也不能全然幸免。“事实上,‘本土’的吸引力就在于,一个人希望找到只有这里才有的还没有被全球资本主义标准化力量所同质化的独特东西。”[12]本土真实性不光是吸引外地游客的因素,也是本地居民得以丰富现实生活的需求。

历史街区具有的精神价值,“勾起我们的追忆、记录历史的发展、引发公众的想象和共鸣”[13],因此当历史街区沦为纯粹的商业街,当它曾经的记忆无迹可寻时,精神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一)一个关于守护情感的启示

2017年的一个契机,让南宁市民和城市规划管理者都更深切地体会和意识到,保留鲜活的老街记忆和市井生活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理论,更是这个城市真实的精神需求。

“三街两巷”正式动工之前,与其一街之隔的临胜老街拆迁,南宁本土艺术家和多家媒体平台自发组织起来,于2017年3月10日至12日,在即将拆迁的街巷里举办了一场名为“多谢晒,老街坊”的公益展,用诗、画、涂鸦、摄影作品、装置艺术、现场音乐表演形式等展示城市记忆,以这样的方式告别这条承载了许多老南宁记忆的老街。经社交媒体、网络、电台等传播,得知消息的市民们,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临胜街的,纷至沓来。艺术品布置在街巷的每个角落、墙面、转角,观赏作品的同时还能观察到居民们的日常生活,还能品尝到尚未搬离的小吃摊的美味。无论是因怀旧来留念、因新奇前来见识,还是只是想过来看展览,人们在拆迁前再一次认识这里并感受街坊们的生活,而街坊们对此次活动也很支持,主动给前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指点取景地。这次展览活动的社会反响很大,反映出市民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是怀有留恋情感的,希望了解过往和现在,也希望能在城市中发现更多有特色、有故事的地方。临胜老街带来了这样一个启示——老南宁的情感是需要守护的,城市更新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这样的需求。

(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为了保持街区的活力,“三街两巷”需要人气的聚集,而要留住日常人气,关键是要让这里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1.市民的选择

兴宁路、民生路步行街,作为南宁市最繁华中心商业街的地位不曾动摇,多年经营已经让这里成为南宁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一站式购物现代商业街,是本地市民购物休闲的传统优选地。改造后的两巷,其自身所具有的商业内容、文化内涵,也成为吸引人群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因 “三街”之地利、前来步行街的人们“顺便到此一游”的地方。

2.“两巷”的吸引力要素

商业:金狮巷和银狮巷引进的业态,除了时尚餐饮业、传统食品业(老字号糕点等)、传统手工制造业(金银饰品打造),还有文创产业(漓江书院、纸本艺术中心),不但能满足日常需求,还紧跟时代潮流,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店面的多样性与活力为街区注入新鲜血液,聚集人气,从而激活整个街区。

文化:南宁建制博物馆、城隍庙、邓颖超纪念馆、中华大戏院以及金狮巷的两个小型博物馆和正在筹备的广西日报博物馆,是南宁以及广西本土历史文化的宣传地,同时起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这几个地点除了功能本身带来的关注外,其建筑形态、内部布局以及与周边的建筑空间所营造的年代感也吸引着人们。整个街区具有多个时代的场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场所和灵感。现在,街巷里常常能看见喜爱汉服的年轻人在此拍艺术照,少儿绘画兴趣班在此写生,艺术机构到此取景为顾客拍摄写真,到此游玩的市民游客也喜欢在各处留影。居住在此的居民,也欢迎游客前来参观自家住宅。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都市青年,喜欢在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三街两巷”也成了青年们的打卡圣地。青年的聚集、分享和传播能迅速地将街区推广出去,扩大知名度。“三街两巷”运营方也在媒体平台建立了公众号,积极宣传、组织活动以及跟网友互动。这些衍生出来的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给街区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人们也逐渐把这里当作休闲娱乐的优选地,“三街两巷”正在成为本地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四、结语

“三街两巷”项目一期的改造,摒弃了只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个体而对周边进行高强度商业开发的做法,在地价飙升的市中心选择低密度、开放式的街巷空间,恢复历史风貌。由以商业开发为主导,转为保护与发展并重,重塑空间肌理、保留人文生态,从而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公众情感。改造结果重塑了城市空间,完善了城市历史风貌,从注重功能到注重文化,致力于吸引人群前来活动,为街区带来持续的活力。项目一期的改造建设虽有不足,比如城隍庙的建筑装饰做工不够精细等,但其改造思路和运营实施为“三街两巷”项目后续的工程、乃至南宁市其他的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猜你喜欢
南宁市南宁民居
数读南宁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Sam’s Family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眷恋南宁
关 公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