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发展变化:基于4379篇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19-09-05 03:04:26李红娟谢永飞
城市观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聚类

◎ 李红娟 谢永飞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据《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面临的户籍身份、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逐渐显现,并引起学界、社会及政府的重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城市融入情况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农民生活的改善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等都密切相连(李培林、李炜,2010)。随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工的流动及生存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及变化趋势。通过1998—2017年近20年有关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力求把握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发展变化轨迹,为后续农民工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年来有关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该软件由美国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陈超美使用java开发。该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分析文献变化与发展趋势,致力于借助可视化分析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CiteSpace软件不仅可以提供引文空间的分析挖掘,而且还可以提供诸如作者、机构、国家/地区的合作等知识单元的共现分析(李杰、陈超美,2016),能够将研究主题、热点、前沿等以知识链条的方式呈现出内在逻辑的相关性(杜红梅,2017),可科学、客观地把握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变化趋势,有效地避免个体阅读的有限性。

本文进行分析研究的数据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这一数据库是目前我国最为权威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之一。通过设置检索条件“农民工”为关键词、年限为199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4379篇文献。由于CSSCI数据库每次只能导出400条文献记录,因此,这4379条文献记录分多次导出到文本文档里,导出的文本文档另存为 UTF-8格式,以“download_xxxx”为文件名对其命名。在此基础上,将文本文档转换为CiteSpace 可以识别的格式。转换后的每一条文献记录包括标题、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相关信息。

数据分析的参数设置如下: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1998—2017;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 slice)设置为2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了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文献共被引(cited reference)、作者共被引(cited author)、期刊共被引(cited journal);选择标准,TopN选择每年前50个高被引或高频词。阈值(thresholds)为前、中、后三个时间段的(c、cc、ccv),即被引或出现的频次,共被引或共现频次,共被引率或共现率,三个时间段的(c、cc、ccv)分别设置为(2、2、20;4、3、20;3、3、20)。依据分析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相应的网络节点。通过以上设置得到的知识图谱,可以从不同角度直观地呈现农民工研究的相关信息。本研究中除发文量采用知网文献数据外,其他分析均采用CSSCI数据库文献数据。

二、发文量

某一研究领域的变化情况是衡量这一领域相关问题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王梓懿、沈正平、杜明伟,2017)。为把握20年来农民工问题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发展变化情况,本文选取论文刊载量排在前列的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农民工”为关键词,选择核心期刊、CSSCI数据库,年份选择1998—2017年,通过以上检索条件共得到7679篇文章,剔除掉广告、会议综述、会议通知、期刊目录后,得到有效的文献题录7619篇。根据这7619篇文献对历年发表文献进行分析,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图1)。第一阶段是1998—2002年,是农民工问题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的阶段,发文量从1998—2000年的15篇左右上升到2002年的42篇。第二阶段是2003—2008年,这一阶段是农民工问题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发文量从125篇到接近700篇。第三阶段是2009—2017年,在这一阶段,农民工问题研究关注度逐渐降低。2011—2012年,农民工研究的发文量急剧减少,从2011年的648篇下降至2012年的551篇。2013年发文量较2012年有所上升,但是,自此开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的发文量仅有347篇。这可能与流动人口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的发展有关。

三、作者发文量与共被引分析

(一)作者发文量

发文量是作者对某一领域的关注及研究情况的反映,是衡量其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根据第一作者发文的统计结果(表1)来看,西安交通大学的杜海峰、武汉大学的刘传江均发表19篇论文,位居前2名,农民工研究方面的成果较为突出。紧随其后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史清华、吉林大学的金晓彤、浙江大学的钱文荣、南京农业大学的谢勇,分别发表17篇、16篇、13篇、13篇,位居前5名。作者发文量前10名中,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各占两席。

图1 1998—2017年农民工研究发文数量

表1 作者发文量

从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2)来看,作者群的分布较为分散。在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中,程建林与刘传江,杜海峰与靳小怡,史清华与程名望等作者之间有合作关系。但总体来看,作者之间的连线不够明显,作者在农民工研究领域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二)作者共被引

作者的共被引网络反映了作者被引用的次数,即在农民工问题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从被引频次来看,李强、王春光、蔡昉、李培林、刘传江等5位作者分别以被引524次、490次、391次、372次、336次位居高被引作者前5名。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中心性越高,节点的意义和学术影响力越大。从中心性来看,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作者的中心性在0.01及以上的占到7位,其中,刘林平、王春光二位作者的中心性分别达到了0.05、0.04。可见,这些作者在农民工问题的研究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关键性与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四、高被引文献与期刊分析

(一)高被引文献

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文献在学术方面的影响力及权威性。高被引文献表明,其中的某些观点或者想法获得了其他作者较高的认可(王志友,2017)。分析高被引文献有助于帮助研究者了解引文论文的构成,把握农民工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结果显示(表3),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研究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位居高被引文献的前5位。总的来看,在前10名高被引文献中,主要关注了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就业与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领域是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半衰期在科学计量学中用来描述文献的衰老速度,文献的半衰期越长,意味着文献越经典。从高被引文献的半衰期来看,这些文献的半衰期均在5年以上,表明这些文献是农民工研究中比较经典的文献。具体来看,王春光2001年发表的《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一文的半衰期为7年,成为农民工研究中较为经典的文献。

表2 高被引作者

表3 高被引文献

(二)高被引期刊

分析高被引期刊有助于把握论文的影响力。期刊载文被引频次越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相应地越容易得到权威作者的持续认可并获得高质量的文稿(赵俊芳、王媞,2014)。分析结果(表4)显示,前5名高被引期刊分别是《社会学研究》《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经济》,被引频次均在500次以上,尤其是《社会学研究》,被引频次接近1200次。不难理解,《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2017年复合影响因子4.560,在这一期刊上刊载的论文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可以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认可。在高被引期刊排名前10的期刊中,涉及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期刊。

表4 高被引期刊

五、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代表了某个研究领域一段时间内数量较多且内在联系较强的、最先进且最具发展潜力的主题。通过 CiteSpace进行抽取产生的聚类标识,形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客观性(张泽浩、陈秀彦、许丰,等,2017),体现了论文的核心内容及研究聚焦。

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通过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频次的共词矩阵分析,可直观地显示该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图3),共生成207个关键节点,273条连线,密度为0.0128,Modularity的Q值为0.6311的农民工研究领域高频共词的知识图谱。Modularity是一个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网络的Modularity值越大,则表示网络得到聚类越好。Modularity中的Q值为0.6311,说明关键词热点聚类是合理的。整合后的网络可以被分割为由共被引的参考文献形成的聚类,每个聚类都包含一系列文章。标签词是从引文聚类中文献的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甄选出来的。从节点、连线和密度来看,农民工研究领域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合、代际差异、返乡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等10个聚类(表5)。

Silhouette是衡量整个聚类成员同质性的指标,从这一指标来看,各个聚类中聚类成员的相似度较高。各聚类中,这一指标值均较高,即使最低的影响因素聚类,这一指标值也达到0.734;其他聚类中,这一指标值均在0.765以上;最高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聚类,这一指标值达到0.911。从聚类中文献的平均年份来看,平均年份均在2007—2012年之间。

根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结合各聚类中前沿文献的阅读,可将农民工研究的热点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

(一)市民化

图3 关键词共现分析

表5 聚类情况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不断改变其城乡边缘状态,逐渐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过程(刘传江,2013)。农民工市民化是影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全局性课题(丁凯,201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等政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了相关要求并作出部署。在这一政策大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成为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热点领域。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改变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更需要改变其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陈晓莉,2013)。由于户籍制度及其衍生制度的抑制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利资本、财力资本等的缺失,农民工市民化尚存在诸多障碍,多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

(二)城市融入

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过程是他们在现行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福利制度等制度条件的制约下,通过资本建构与转换,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与机会,进而更广泛地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刘程,2015)。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与生活,他们的就业、生活、权益保障与城市适应问题受到关注。学者们从就业与收入、居住与生活、健康与安全、满意度与信心等不同方面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进行分析。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及衍生制度的制约、社会文化与政治参与的拒斥、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以及经济因素等的复杂影响,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不但直接阻碍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合,甚至还强化了他们在职业地位和收入上的劣势,间接地增大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王春光,2011)。总的来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比较低。

(三)代际差异

代际视角是近年来农民工研究的新动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民工群体内部也经历着代际转换和更替,年老农民工逐渐退出,年轻的农民工不断汇入,农民工群体不断经历着“吐故纳新”。农民工的代际可依据“出生年代”划分为新生代、中生代和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为16~30岁、中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为31~45岁、老一代农民工的年龄为46岁及以上(段成荣、马学阳,2011)。“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王春光在2001年提出的,他从年代与年龄特征、教育特征、务农经历和外出动机等方面的特征来甄别新生代农民工,并将新生代农民工定义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农村、在农村接受教育、从学校直接进入打工者行列的农民工(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个人特征(出生年代、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格特征)、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态度、就业情况(务工主要目的、工作期望、创业动机、劳动供给决策)、与家乡的联系(务农经验、与家乡的经济联系)、城市适应性(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的联系、生活方式)、流动模式(流动的驱动力、未来的期望)(刘传江,2010)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别。学者们从代际视角对农民工的工资决定和留城意愿(刘传江,2010)、进城方式与职业流动(许传新,2010)、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

(四)返乡农民工

返乡农民工指的是农民工由于各种原因从工作地返回到原籍农村或者回到家乡所在县城及乡镇所在地。返乡农民工利用外出务工获得的资金或技术创办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就近就业、参与乡村治理等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现象(石智雷、谭宇、吴海涛,2010)。农民工返乡相关问题的研究,基于两个不同的背景或阶段。一是2008年9月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杨舸、孙磊,2010),金融危机的深化改变了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形成农民工大量被动型返乡。二是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2015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全面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并制定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举措。2016 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分别指出,要“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返乡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工的返乡就业创业问题也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

(五)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的子女,即随迁子女(王宗萍、段成荣、杨舸,2010);另一部分是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代为抚养、照顾、监护和教育的子女(刘红升、靳小怡,2018),即留守子女。也有学者基于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将具有农村户籍居住在县城或县城学校生活学习半年以上,并且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未与其同住的18岁以下儿童定义为“流动中的留守儿童”(杜海峰、张若晨、刘朔,2018)。农民工子女问题是与农民工流动相伴相生的问题。从随迁子女的角度来讲,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流动的家庭化日趋明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难点问题。由于受户籍制度、城乡时空条件(谢宇、谢建社、潘番,2013)以及教育资源、就学政策等的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的升学问题更为严峻。学者们对随迁子女不同阶段的教育、入学方式、就读学校类型、不同地区的入学政策的差异、入学门槛的设置、随迁子女的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留守儿童的角度讲,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照料、监管,隔代抚育,在身心健康、教育、安全等方面面临较多问题,相关学者也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也有不少学者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对随迁儿童、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三个群体的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六)政治参与

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指的是农民工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诉求和利益等来影响国家和政府政治决策行为的活动(邓秀华,2010)。政治参与是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与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权利的政治基础。农民工有序的政治参与, 有利于保障其政治权利,提升其政治素质,促进我国政治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洪贵,2010)。受工作地域与政治参与属地差异、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诉求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并不乐观,边缘化特征明显(邓秀华,2010)。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属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跟户籍属地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农民工工作地域的影响。按照法律规定,选民只能参加一个地方的选举,原则上参加户籍所在地的选举。但受到距离、时间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事实上已经很难参与到家乡的选举活动中去。农民工在流入地参加选举涉及选民资格转移的问题,而转移选民资格,既需要农民工自身向户籍地或现居住地选举机构反映自身情况,也需要流入地与流出地的选举工作机构的积极协助。因此,农民工也很难参加流入地的选举活动。同时,农民工参与社区政治活动和社区管理的渠道与方式比较单一,这既不利于农民工政治利益的表达,也不利于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邓秀华,2010)。

(七)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估。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要“从人文关怀走向制度设计”,并提出要努力追求民生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幸福、美好生活成为新的发展目标。主观幸福感是农民工研究领域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领域,也是心理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学者们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收入、居住、健康、外出工作时间(韩彦超、潘泽泉,2016)、社会支持和婚姻家庭因素(叶鹏飞,2011)、工作—家庭时间冲突(宋萍、郭桂梅,2016)等因素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代际(冯永琦、张天舒,2016)、性别视角对新老两代农民工、男女两性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也有研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六、研究趋势与前沿

(一)研究趋势

研究热点时间序列图是一个以时间为横轴的二维坐标图。文献代表节点,依据初次被引年份,陈列于各个时间段中。通过各时间段的连线,可以观察出不同时间段间的传承关系。总的来看,20年来农民工的研究热点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图4)。第一阶段是1998—2004年,这一阶段农民工及相关问题逐步受到关注,农民工的现状、特点及管理等问题是关注的重点。第二阶段是2005—2013年,这一阶段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城市融入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民工荒等问题是研究关注的重点。第三阶段是2014—2017年,这一阶段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都是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前沿

关键词突现图谱借助显著关键词,反映研究前沿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突现值高的关键词可以代表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前沿领域。根据关键词突现分析(表6)可以发现,2004—2008年,户籍制度、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是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前沿。2009—2013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的返乡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农民工的代际更替,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等成为研究的前沿。2014—2017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民工的市民化、社会融合等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图4 研究热点时间序列图

表6 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现词

七、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1998—2017年以“农民工”为关键词的4379篇文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1998—2017年以“农民工”为关键词的7619篇文献的分析,把握了20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发展变化趋势,农民工问题研究的高产学者、高被引文献,研究热点领域、研究趋势及研究前沿等。

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年来,农民工问题研究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2002年,这一阶段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增大,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生活问题初现,农民工问题开始引起学界、社会的关注。第二阶段是2003—2008年,这一阶段是农民工问题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09—2017年,在这一阶段,随着流动人口概念及流动人口相关研究的发展,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热度开始下降。从高被引文献来看,有关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研究的文献是高被引文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学者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从研究热点来看,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市民化、城市融入、代际差异、金融危机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农民工的被动与主动返乡、农民工子女问题(随迁子女、留守子女、流动中的留守子女)、政治参与及主观幸福感。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发展变化趋势来看,农民工问题研究经历了农民工总体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农民工的代际分化及内部分化、农民工的市民化与城市融入等发展变化趋势。总的来讲,农民工问题的研究随着人口流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农民工研究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我们对20年来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了客观了解与总体把握,但是,CiteSpace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被引率要求造成一些发表时间较短的重要文献缺失(李琬、孙斌栋,2014)、阈值的选择主观性、关键词的规范与否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等。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聚类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电子测试(2017年15期)2017-12-18 07:19:27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8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