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亚军
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认真分析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通过实证研究,掌握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不足。进一步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文章立足民族高校实际,围绕“五个认同”,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增强针对性,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民族高校必须坚持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基因。和其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比,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新形势下又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特点。通过实证调研的社会学方法,深入探讨研究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找出问题与不足,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民族高校的重要任务。
本次实证调研以西南民族大学56 个民族大学生为被试,根据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工作实际,自行编制《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和综合访谈提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国家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方面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进行了有重点的综合性访问或座谈。
此次实证研究,以社会分层抽样法选取各族大学生为被试,尽可能全面考虑地域、家庭、性别、民族、年级、教育等变量的平衡,使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1]调研问卷共发放1,200 份,回收问卷1,096 份,有效统计问卷1,000 份。基本情况如下图:
图1-1 被试年级分布
图1-2 被试性别分布
在统计分析中,运用了最新的 SPSS 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图2-1 对“中国日益强大,作为一份子,更具有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国家发展始终与我休戚相关”的认同程度分布图
图2-2 对“立足两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程度分布图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国家情感和认同,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前途。在实证研究中,被试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关于国家主权、国家荣誉等。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信心十足,近五年来,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支持程度有大幅上升或者有较大上升的被试人数达到829 人,肯定回答占到82.9%。在相关访谈中,调研组也能深刻体会到,学生们对国家的强烈认同,为国家的发展点赞,对国家未来信心满满。
调查总体显示,被试认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较好,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评价较高。被试者中,有93%表示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整体上是“非常重视”和“重视”;87%认为学校现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思政工作具有“积极促进”和“相互适应”的影响;84%认为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深刻准确;87%认为学校思政工作实效“卓有成效”及“成效较好”。针对“学校全员育人现状”等调查均有逾8 成被试表示满意,认为“卓有成效”和“成效较好”。
图2-3 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的重视程度
图2-4 学校思政工作的实效
调研数据针对思想价值引领、课堂主渠道发挥、教材选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思政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进行实效分析。调查显示,95%的被试高度赞同“五个认同”,超过8 成的被试认为学校开展“我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工作“成效较好”“卓有成效”,86%的被试认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较好”“卓有成效”。
图2-5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成效
85%的被试表示,学校课堂主渠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较好,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构建方面比较完备。94%的被试认为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比较丰富,84%的被试对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成效比较满意。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中,超过8 成的师生表示成效很好。
图2-6 校园文化活动成效
图2-7 思政工作同信息技术融合情况
85%的被试认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完备,学校对学生的学业帮扶、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和经济资助育人实效成效较好,教师思政工作成效较好。
图2-8 学校教师思政工作成效
可以说,通过教育战线的不懈付出与努力,在调研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如何使他们更加坚定信仰,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何使他们坚守诚信,做有道德的公民,社会责任感更强、团结协作观念较好、心理素质较高。
对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调查显示结果如表2-1:
第四,认真梳理意见建议。在分组讨论中,大家围绕陈雷部长的重要讲话和学文同志的工作报告,对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4位小组召集人对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很好的归纳。会后,部规划计划司要组织人员逐条梳理,分类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抓紧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规划计划工作的水平。
表2-1 对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
在调查中,55.3%的被试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而有36.5%的被试对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模糊不清的态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调查显示结果如表2-2:
表2-2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被试认为,对这门课的兴趣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课程内容和方法不得体。
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调查显示,被试在思想认识上能够分清是非善恶,但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往往是说的极其完美动听,可做起来眼高手低,效果极差。在访谈中,大部分被试都表示应该在服务社会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但真正参加社会服务学习实践、体会生活的却不多。
对于“是否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调查结果显示,18.9%的被试经常参加,81.1%的被试不经常或从没参加。
当前,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影响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大国与大国之间围绕价值观的争夺与较量日益突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舆论斗争更加激烈,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盛行,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日益加剧。
二是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经济在保持长期向好势头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协调利益关系、凝聚思想共识,化解社会矛盾、理顺不良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形成良好风尚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是从民族工作看,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和发展水平低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仍有隐患并存。
四是从高校情况看,当前,我国高校总的形势向好,主流思想舆论占据强势,广大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也很不平静。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加剧,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思想舆论相互影响,进而照射到现实生活,引发师生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系数增加,民族高校也概莫能外。
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提升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不断探索和开拓民族高校立德树人之路,是民族高校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一生遇到一个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一些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遵循。民族高校教师既需符合一般高校教师承担的教书育人神圣使命,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教育职责,肩负着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分辨、选择、自控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的重任。民族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着眼“五个认同”教育,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引导教师将“五个认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并辐射到广大民族地区。
民族高校必须把“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民族高校发展战略,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抢占“五个认同”教育制高点,使课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平台。民族高校要把“五个认同”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探索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符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既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适应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授课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推动《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逐步建立课堂教学、专题报告(讲座)、网络教育、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还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一步健全教学督导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牵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 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力促进各族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高校要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主题活动,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落地生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与此同时,坚持以生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开辟“新生绿色通道”,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奖助贷方面给予倾斜;强化对学业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精准帮扶,采取分层教学;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和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切实让他们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民族高校作为我国民族多元文化聚集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必须坚守的文化传统。民族高校应把“五个认同”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成为“五个认同”教育实践养成的重要平台和强大“磁场”。一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富矿”优势。立足“民”字号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形成特有品牌。三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治学理念,着力打造品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办扎根中国大地的一流大学,凝聚强大正能量。四是不断加强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校园新媒体矩阵,建立全媒体工作格局,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配齐配强网络舆情监控力量,及时应对处置网络舆情。
调研显示,民族高校新媒体运营与发展总体上稳中有进,稳中有新。信息内容和呈现形式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信息传播影响力稳定;内容丰富并充满活力,尤其是互动活动较多,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官微传播氛围轻松愉悦,兼顾实用性,彰显教育的广度与厚度,实现了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现了校园新媒体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同时,研究也发现校园新媒体发展也存在不足之处:诸如矩阵账号发展不均导致两极分化凸显;双微传播内容对内宣传有余对外宣传不足;现象级传播不突出,缺少爆款传播内容,导致品牌印象不够鲜明;优质资源与受众的深度连接还不够完善等。抓好网络文化育人。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建设,创建网上党建园地、微学工、青语民大等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集群;夯实新媒体联盟,利用微博、微信、QQ 公众号等新媒体,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1]耿亚军.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