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存辉 操菊华
摘 要 随着共享AI被列入2018年MIT发布的全球10大突破性技术之一,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方向亦更加明确,其数据服务空间的再造研究和实践也将进一步成为业界焦点。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的重要性。在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数据服务的空间布局进行展开,不断加强数据服务空间的再造,创造条件促进新技术在数据服务过程中的无缝接入、构建数据资源命运共同体和高度重视师生对数据服务空间的新诉求,使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数据服务空间更加优化,效果更加显著,最终为师生跨越空间局限、畅享信息资源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数据服务。
关键词 高校智慧图书馆 人工智能 数据服务 空间再造 数据鸿沟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7.005
Abstract As shared AI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10 global breakthroughs released by MIT in 2018,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telligent libraries is more clear, an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ata service space re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indust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data service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telligent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further cla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ing the data service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telligent librarie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ing, we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data service,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reconstructing of data service space, create conditions to promote the seamless access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data service, construct the fate community of data resources,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as to make the intelligent data service spa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more optimized and the operation effect is better.In the end, university libraries will provide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service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cross space limitations and enjoy the data service.
KeywordsUniversity intelligent librar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service. Space reconstruction. Data gap.
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积极探索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并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中,促进图书馆开展个性、互联、开放、智慧的数据服务。高校智慧图书馆的这种发展趋势符合新时代师生对数据服务的诉求,使师生在享受数据服务的过程中不再受空间的困扰或是束缚,从而帮助师生跨越数据服务的空间鸿沟。可以说,再造实体、虚拟、移动一体化的数据服务空间既是高校智慧图书馆提升数据服务能力的内在诉求,也是构建数据服务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就此,本文在归纳高校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智慧图书馆发展趋势,分析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的研究内容,围绕空间布局、师生诉求、技术应用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1.1 智慧图书馆研究
2001年,渥太华地区建立了智慧图书馆联盟。同年昆士兰州立图书馆确立了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政策。2006年,Buscema, M等[1]开始撰写论文研究智慧图书馆。但重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是在2008年之后。2009年,Repanovici, Angela等[2]人开始研究RFID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201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出版的智能图书馆通讯设立了“Smarter Libraries Through Technology”專栏[3],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更加关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2011年,美国法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首次将3D打印引入图书馆服务,随后内华达大学图书馆首次将3D打印提供给学生服务。随后国外从技术、服务、实践等方面对智慧图书馆进行研究,并特别重视智慧图书馆的专利申请,在SCI中仅2017年就有16项相关技术专利。
国内最早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学者是严栋,2010年,清华大学在网络服务栏目中设置了智能聊天机器人,2014年,悉尼科技大学开始使用机器人管理员,2017年,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始启用机器人服务,3D打印等技术也开始广泛被应用,特别是2018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门前举行的图书馆通还智能小车启用仪式,进一步加速了AI等新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AI等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强,王世伟[4]、邓景康[5]等一批学者也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研究与实践。2017年,《图书馆报》专题梳理了王新才、张奇传、胡晓明、李玉海、王浩等对智慧图书馆的思考与实践。在上海召开的2017智慧图书馆论坛上,刘小琴、陈超、朱强等就未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交流。2018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以“拥戴大智慧,重塑图书馆”为主题的未来智慧图书馆发展论坛上,学者、专家们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一步开展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1.2 数据服务空间研究与实践
在对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实践的同时,对数据服务空间的研究与实践也在不断推进。在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发布的学术型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中,从2012年开始强调数据管理(Data Caruration)到2016年提出研究数据服务(Research Data Services),对研究数据服务空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学术支撑。在2016年IFLA发布的国际图联趋势报告中,北美提出要重新构想图书馆服务及其未来角色,欧洲提出要加强图书馆间的战略合作,亚洲与大洋洲提出移动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社区,非洲提出基础设施、连通性和数字技能方面的挑战。这些议题都与研究数据服务的空间再造紧密联系,是图书馆界建设的风向标。在2017年的NMC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horizon-report)中,特别强调了要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和推进深层学习方法,并对数据服务空间也相应要求进行调整或者再造。2018年MIT发布的全球10大突破性技术,感知城市和共享AI被列入其中,这也将对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和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指明的方向。习近平在给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张晓林[6]、初景利[7]等学者对各类数据服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强调要认识到研究数据服务的重要性,也要认清未来图书馆的这一发展趋势;吴建中[8]、张晓桦[9]等一批专家学者对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再造进行了研究,并强调了图书馆服务空间再造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此满足师生对图书馆服务与时俱进的诉求,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大数据、布局新时代的总体要求。
1.3 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研究
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发展趋势,但也正如陈超和李玉海两位学者所说,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处在探索和初级应用阶段。目前,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及其空间再造的探索,虽然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学术成就和实践尝试,但加强其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的探索却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研究课题,为此,在进行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的研究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进一步探索高校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空间再造,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共生共享智慧校园建设的成果,构建个性、互联、开放的智慧数据服务融合、跨界空间;二是进一步探索高校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空间与多维数据服务空间,使数据服务的空间、布局、场景能满足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诉求;三是进一步探索数据服务的智慧建设,使新技术的应用更方便,决策支持服务和特色学科服务更深入,师生获取数据更方便、及时、快捷、准确,有效消除数据服务的空间鸿沟。
2 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内容探究
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数据服务空间的布局直接关系着高校图书馆数据服务的效果。为此,在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时,要紧密围绕数据服务的空间布局进行展开,并通过数据服务的空间再造不断满足师生对数据服务空间的诉求,旨在帮助师生跨越数据鸿沟,打破时空局限,实现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移动化、微观化、自主化、精准化、智慧化的服务,促进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使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空间更加合理、科学,有效发挥AI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作用,不断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能力和水平。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空间再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源融合和服务需求之间的关联见图1。
2.1 梳理与把握空间再造需求,注重数据服务空间布局研究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研究数据服务,否则就无法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提供满意的服务空间,也无法有效解决数据服务对服务空间的要求。因此,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空间再造,就必须要认真梳理高校智慧图书馆研究数据服务的内在诉求,以便更好地剖析高校智慧图书馆对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的需求。首先,要明晰研究数据服务的内容,以便为研究人员提供数据管理培训、制度政策的指导、提供创建数据管理计划和元数据的帮助等服务[10],从而为再造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提供需求依据。其次,要明确研究数据服务对数据服务空间的诉求(包括数据服务的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移动空间),为满足数据服务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无时空束缚的服务环境诉求,并及时对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物理空间进行格局调整,虚拟空间进行功能提升,移动空间服务更加智能、智慧,为形成师生“触手可及”和“信手拈来”的数据服务空间打好基础。再次,要了解研究数据服务过程中师生对数据服务空间的诉求,并有针对性地不断调整、再造其数据服务空间,为不断提升师生对数据服务的便捷度和满意度作好铺垫。最后,要理清研究数据服务的资源体系,不断优化和配置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资源,弄清每种数据资源对服务空间或服务环境的特殊要求,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升数据资源的使用率。
2.2 了解与分析数据服务运行环境,注重数据服务方向、设施设备应用研究
对研究数据服务的内在诉求进行梳理后,我们就要着手对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运行环境进行打造或再造,以此来满足数据服务对空间的要求。正如吴建中[8]在《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研究图书馆的新课题》 一文中强调“为什么图书馆要强调空间再造”一样,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同样也会遇到空间再造的问题。因此,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就要从数据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思考和布局。首先,要明确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建设对图书馆实体物理空间的调整、优化和再造的需求,就如同阅览室向信息共享空间演变,再到学习共享空间、能动型学习空间,其中每一次服务空间的变化,图书馆的布局、功能、方式、方法等都相应发生着量或质的变化[11],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空间的变化一样也不例外。其次要搭建一个可靠的软硬件环境,与时俱进地对数据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软硬件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或换代,确保数据服务过程的数据通道不拥堵或数据交换不走样,实现实体服务与虚拟和移动服务有效衔接,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打破空间限制夯实基础,确保图书馆在开展数据服务过程中不受空间的束缚。最后,要有敏锐超前的空间布局和再造意识,提前谋划新数据种类的服务场景,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服务对空间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为相对应数据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和新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以求实现数据服务空间更加智慧化,师生畅游数据世界的空间更加智慧、高效。
2.3 应用与开发数据技术,注重数据服务空间精准化研究
在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不仅要开展好数据服务工作,更重要地是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拥有的大数据资源为数据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明确图书馆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因此,利用好大数据的分析与预测功能,可以不断探索跨越数据服务空间鸿沟的途径,从而加速调整和优化数据服务的空间。首先,积极主动应用和开发大数据技术在分析和预测方面的功能,分析师生的使用习惯、使用偏好和研究师生的成果分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精准的研究数据服务方案,有效发挥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其次,积极搭建移动互联平台,使图书馆数据服务渠道更加方便、便捷、畅通,能够及时掌握师生对图书馆数据服务及数据服务空间的需求,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师生对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束缚,也可以有效消除师生对图书馆数据服务的时空间隙。最后,引入分众化和差异化理论,并结合师生利用图书馆大数据的分析报告,更加精准地了解师生的数据服务空间诉求,积极寻求数据服务空间的微调,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数据服务,使数据服务空间更符合师生的需求,数据服务空间的服务效果更好,服务途径更加多样和通畅。正如大前研一等在《差异化经营》[12]一书中所说,要做到能解答并解除消费者的烦恼,或者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做到使消费者受益,从而在消费者那里获得好评。
3 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对策探讨
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探索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空间再造,就必须要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引入到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中,实现软硬件智慧化,打破数据服务的空间限制,搭建高可靠性、通用性、可扩展性的数据服务环境,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服务平台,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开展实体、虚拟、移动、智慧的数据服务提供条件,也让高校师生获得及时响应、及时沟通、便捷获取、准确服务的满足感,實现服务空间不断优化、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3.1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数据服务空间保障能力
在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研究数据服务丰富内涵的把握,确保能够使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空间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师生对研究数据服务的内在诉求,高校图书馆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或再造其空间布局,为拓展数据服务空间提供空间保障。一是强化高校智慧图书馆馆舍的空间优化和拓展,充分体现智慧图书馆对馆设的要求,从而不断调整传统服务对图书馆馆舍的占用空间,逐步扩大和优化现代数据服务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同时,还要在一花一草上下功夫,使数据服务实体空间更加温馨,在文化育人方面下功夫,强化一画一景的置入,增强数据服务实体空间的感染力。二是强化数据服务的“云”空间优化、改造、升级或是换代,确保数据服务的安全可靠,数据资源系统运行可靠,数据传输不失真,数据服务平台畅通,能有机地融入到智慧校园服务空间体系中,方便师生直接通过学校的信息门户使用图书馆的各项数据服务,进一步增强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安全性和数据服务的空间拓展。三是强化特定数据服务空间的建设和拓展。为此高校图书馆管理者要有超前的思维来对各类数据服务空间进行系统规划和“艺术”化的细节设计其服务空间,方能确保特定数据服务的效果。如对视听数据服务的个性和防干扰的设计思考、“微”服务空间氛围营造、智能机器人的服务场景和路线的无障碍化空间设计、3D打印数据的获取与实现场景设计、未来共享人工智能技术等对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布局要求等。四是强化高校图书馆虚拟数据服务空间的布局,为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全天候的数据服务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利用微信的小程序进行智能在线咨询服务,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现场咨询或导读,利用各种移动设备进行安全认证后开展线上服务(如数据库的使用,图书等资源的线上预约、续借、荐购等服务) 等。
3.2 促进技术升级,推进数据服务空间智慧管理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如刷脸认证、语音识别、自助服务、机器人服务、智能在线咨询、自助管理、VR等服务项目不断被引入,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越来越智能和智慧,数据服务的效率和满足率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为了不断提升数据管理和服务空间的智慧化程度,高校图书馆要为新技术的应用创造更加细致可行的运行条件,确保新技术以及相应的新产品在智慧图书馆中应用没有软硬件的缺失,更没有应用环境的障碍,尤其是运行空间上的阻碍,确保新技术及其相应新产品能在智慧图书馆的中无缝接入,使数据服务空间不断优化。一是要为新技术及其相应的新产品提供智慧的应用场景,特别是细节方面的应用环境的探索与实践,以确保新技术及其相应的新产品在图书馆的应用场景中无缝接入。二是要为数据资源无缝地接入到新技术及其相应产品提供技术保障,确保图书馆在智慧化服务过程中,智慧化设备能够真正有机地融入到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服务过程中,而不出现任何故障和数据传输失真的情况,如智能在线小程序、刷脸进馆系统,无人管理阅览室、智能空间预约系统、智能导读系统、智能推送系统、智能数据分析与应用系统等在图书馆数据服务中的应用。三是要强化数据学科馆员对新技术及其相应产品的驾驭能力,确保数据服务的准确性,而不误导师生对数据服务的需求,从而确保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精度和准度。与此同时数据学科馆员还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及其相应产品在高校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小状况就搁置其应用。出现问题后,数据学科馆员不能等闲视之,而是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为不断提升数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最终实现数据服务空间的智慧化程度。
3.3 构建数据资源共同体,夯实数据服务资源基础
在高校智慧图书馆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中,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是其建设的前提条件,完善的数据资源共同体是其数据服务的基础和根本,数据服务空间的拓展、创新或再造才有进行的前提和方向。为此,高校智慧图书馆在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的过程中,必须要成为大数据共建共享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共同体,以便不断优化数据服务空间的资源基础。一是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建设经费,并在满足好学校“双一流”建设对数据资源诉求的同时,兼顾其它学科的发展,确保图书馆能够基本满足全校师生对数据资源的需求。二是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利用政策、法规有效采集、挖掘和利用各类免费服务资源,如发现和挖掘网络开放获取数据资源、向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资源的试用或是要求赠送部分数据资源、发现网络免费数据资源等。三是建设数据整合或融合平台,将高校图书馆能够利用的数据资源进行再发现、再融合、再挖掘,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四是利用共建共享机制寻求优势资源互补,强化大数据开放存取或传递互助平台,形成脉络清晰的大数据导航体系。通过对多源数据服务资源的整合,形成统一的资源融合与创新服务体系,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空间搭建一个数据资源共同体,为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创造资源优势,从而夯实数据服务空间的资源基础。构建数据资源共同体更好地响应了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参与、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为共享AI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源。
3.4 重视师生诉求,提升数据服务空间满意度
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师生在利用图书馆的数据过程中能“自由”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数据服务“大餐”。因此,在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过程中,要主动满足师生对数据服务空间的新要求,着力提升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空间的针对性,使图书馆的数据服务更加深入、服务空间更加人性化、数据获取更加智慧化。一是要持续不断地调研、收集和整理师生对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空间诉求,如数据服务空间的软硬件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网络场景是否能够满足师生各种获取数据工具的需求、数据服务场所的功能区分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师生的需求、数据服务空间的人文情怀是否有感染力、数据服务是否能够让师生感受到没有空间的束缚等。二是要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资源优势为师生提供科研、创客、就业、自助服务等场景和帮助,能够满足师生在图书馆的数据服务空间学习研究的全方位诉求,有效提升师生对图书馆的粘度。三是利用好师生使用智慧图书馆的痕迹数据分析,获取师生利用数据服务空间的喜好、对师生数据服务内容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实现图书馆数据资源分众化管理与传播,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的数据服务,最终实现对数据服务空间进行不断调理和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师生对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个性化诉求。四是要搭建更加方便的沟通交流平台,方便了解师生对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及时响应、及时沟通、便捷获取、准确服务诉求,例如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号加强与师生沟通在图书馆交流平台中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实现在线交流、AI自动服务、自助服务和小程序服务;强化智能机器人在图书馆咨询、导读和智能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无人机等手段及时将图书馆实体数据资源送达到师生手中等,从而消除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与师生之间的鸿沟,及时解决数据服务空间存在的问题,达到不断增强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运行效果的目的。
4 结语
通过对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的探析,进一步理清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内在诉求,为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些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的建议,以使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空间更加优化,空间再造的效果更加符合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同时为有效消除数据鸿沟、切实打破数据服务空间束缚、精准定位师生数据服务空间需求创造条件。总的来说,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再造需要全方位地进行相应改变、融合、创新或是再造[13],为新技术在高校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做好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进一步探索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模式,打造更加紧密的数据服务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数据共建共享、共生共赢,让师生真正能在数据世界中翱翔,使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不断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BUSCEMA M, TERZI S, MAURELLI G,et al. The smart library architecture of an orientation portal[J].Quality and Quantity,2006(6):911-933.
REPANOVICI A, TURCANU M, CRISTEA L. Smart library: RFID implementation in libraries[C]. 8th WSEAS,2009:523-526.
PAN YUNHE. Data ocean and smart library[J]. Zhejiang univ-Sci C (Comput & Electron),2010(11):835-836.
王世偉.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邓景康.大数据环境下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实践[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8-29(005).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初景利.数字化网络化与图书馆服务的战略转型[J].图书与情报,2017(1):98-104.
吴建中.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研究图书馆的新课题[J].图书馆杂志,2017(10):96-99.
张晓桦.创客时代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融合路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1):47-51.
李志芳.国外iSchool联盟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7(10):121-130.
康存辉.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文化氛围营造[J].图书情报工作,2011(5):87-89.
大前研一.差异化经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3.
康存辉,操菊华.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2017(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