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荣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使他们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分析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出现的问题方面,并阐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思考
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有效问题的创设,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降低了其应用效果。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教师创设问题时重点不突出。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在创设问题时,很多教师将其范围扩大,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导致无法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第二,在创设有效问题时,教师脱离实际。教师创设的问题理论性太强,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学习乐趣,降低了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分散严重、好奇心强等特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行课题导入:“星星过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星星最爱吃蛋糕,在吹完蜡烛分蛋糕时,她说,自己是小寿星,要吃最大的那块,妈妈对她说:‘现在这个蛋糕有几种分配方法,你自己選一种。方法分别是1/3、1/4、1/6。星星想了想,认为6比4比3大,所以选择了1/6。”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星星选择的1/6是蛋糕最大的分法吗?大家能不能试着画一下这三种分法。”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明白了分成几分之1就是将1整块平均分为几份,然后选择其中一份。在画过3个蛋糕的分法后,学生惊讶地发现,1/3、1/4、1/6这三个数字之间,分母最小的3的分法,其面积最大,而分母最大的6,其面积最小。通过创设问题,教师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见的分蛋糕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白了分数的大小与意义。
2.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解决数学难题后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喜爱数学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后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以此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数学难题:“阿亮陪明明去超市购物,一共花了165.2元钱,其中买大米花了86元,买水果花了29元,还买了橙子和苹果,但这两样水果的价格单有些看不清楚,只能够看见橙子的价格是一个整数,其十位是3,而苹果的个位数字是0,小数上是2,请同学们用加减法计算出买苹果和买橙子花了多少元钱?”与以往简单的加减法相比,这道题的难度大幅提升了,有效激发了学生挑战难题的兴趣。
3.创设问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他们解题能力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有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关在同一笼子中,有头46个,脚128只,问鸡、兔子各有多少只?”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解题中的注意事项,如在幻灯片中展示兔与鸡,第一种假设鸡有x只,兔子个数为46-x,则可得等式2x+4×(46-x)=128;第二种假设鸡、兔子在一声命令下抬起1只脚,在第二声命令下抬起第2只脚。在教学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想要模拟出图中的情景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降低题目的难度,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掌握题目的重点,提高解题能力。
三、结语
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8,(12).
[2]张先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