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材历史发展概述

2019-09-04 06:01金戈
艺术评鉴 2019年14期
关键词:琵琶思考教材

金戈

摘要:基础教材优劣关系到琵琶教学的品质。一本好的基础教材,不仅仅单纯的传授技术技巧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力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艺术的发展潮流,我们应该学习其他领域优秀的文化,吸取钢琴等其他乐器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完善琵琶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促进中国琵琶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关键词:琵琶   教材   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120-02

20世纪30年代左右,琵琶流派全面开花,出现了崇明、无锡、平湖、浦东等主要流派。80年代开始,一些演奏家及学者开始把关注点从琵琶表演艺术转移到琵琶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上,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琵琶历史专著《中国琵琶史稿》。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琵琶教学开始趋于正规化,大批演奏家开始出版具有个人风格的教材以及适用各大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进入21世纪,琵琶学习走向了普及化,琵琶演奏家及学者把更多的焦点集中在琵琶教学方面。

一、琵琶教材萌芽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阶段琵琶教材的发展属于萌芽阶段,琵琶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口传心授,相关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 50年代末上海派代表人物汪庭昱对琵琶技法进行了重组整合,把多用于传统古曲的下出轮改为了上出轮,这样既方便乐曲的演奏也方便了演奏者对乐曲情感的表达。

(一)林石城《琵琶教材》(1958)

中国琵琶演奏家。1958年林石城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琵琶教材》。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设置有四章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入繁,适合初学者到专业琴者各个阶段使用。在初级方面,林石城先生从琵琶基本概述和基础技巧入手,用大量的练习曲巩固学生的基本功;中级方面,教材减少了练习曲增加了一定量的乐曲,在巩固基本功的同时稳步提升学生演奏技巧;高级教材方面,无论是技术技巧还是情感表达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各个级别的设置上来看,林石城先生的这本《琵琶教材》内容充实,涵盖面广,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使用。1959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写的第一本《琵琶演奏法》。1962年林先生又编写了《琵琶指法练习》,在中央音乐学院油印发行作为教材。

(二)萌芽时期琵琶教材的编写特征

20世纪50-70年代是琵琶教材发展的一个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教材的编写多以民间艺人和中国第一代琵琶教育家为主,他们终身为琵琶艺术的发展而贡献,50年代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起步发展时期,民族器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琵琶教材随着教学的发展也越来越科学化和系统化。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教育家致力于在乐器初步入门教材的编写,以及优秀琵琶曲,和技法技巧改革的琵琶教材等。“这一时期的琵琶教材还是以琵琶传统教学为主,流派观念存在,课程内容带编写者强烈流派特点,虽然在右手技法上多有创新改革,但仍摆脱不了传统技法束缚。”①从教材数量上来说在这起步的20年间出版教材数量并不是很多,形式上也不尽相同。但值得肯定的是老一辈演奏家、教育家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教材合理化和规范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下個时代琵琶教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琵琶教材初步发展阶段(80年代)

70年代末,中国刚刚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校教育也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也逐步兴盛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被广泛关注,到了80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热词,提高全民素质,加强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兴起。这段时期,琵琶学科教育展现出了勃勃生机,琵琶教育也越来越系统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借鉴其他教育学科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一些适合当时教学实际的教材。在这一时期出版的10余本教材中,周静梅的《怎样弹琵琶》、林石城的《琵琶十三课》和侯桂芝的《琵琶演奏艺术》最具时代代表性。

(一)林石城《琵琶三十课》(1982)

80年代初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文化教育事业进入了崭新时代。这一时期出版发行了种类繁多的专业琵琶教材教材。林石城先生给这本教材定级为初级教材。从零基础开始,通过三十次课程,在短暂的学习中基本掌握有关琵琶的常用指法。教材中的教学进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左右手技法练习要求极高。课程内容涵盖了琵琶文化、简单乐理、基本姿势、调式调性等。

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较少,多集中开篇琵琶概述中。书中多为谱例实例为主,在三十课次内容学习结束后,林石城先生还编入了十首乐曲,既检验了教学结果,也让学生充分体验琵琶学习的乐趣。

(二)琵琶初步发展阶段教材编写特点

这一时期的琵琶教材构想全面而详细。既照顾到琵琶艺术的普及,又为专业的琵琶演奏者提供了教材。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各个角度设置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入门及提升。在乐曲题材选择方面也更加丰富,有琵琶传统曲目,也有西方移植作品,还有具有时代背景的新创作乐曲。在题材难度上设置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门类。在演奏形式上不仅有独奏、合奏还融入了室内乐、协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在学习琵琶的同时,还能接触到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精髓。

三、琵琶教材多元化发展时期(90年代至今)

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繁荣多元化的发展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逐渐深入,音乐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家也制定了不同等级的艺术水平标准,从此,社会艺术考级,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考级活动的普及,如同催化剂,吸引众多儿童学习这门古老乐器。同时,大量琵琶学科的教材也公开出版发行,琵琶教材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教材数量,到教材类别都有一定的发展。90年以来先后出版琵琶教材60余本。教材种类也多种多样,有基础教材,有单独的练习曲类,还有曲集类和考级类等。内容上也是丰富多彩,编写者开始关注时代流行元素,在教材中也多有体现。

(一)刘德海《每日必弹练习曲》(2000)

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于2000年出版了琵琶教材《每日必弹练习曲集》。后被多次再版,是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琵琶专业学生必备教材。书中他提出了“技术训练要充分主意并发挥琵琶三大特色——右手阴阳之美,曲线之美和左手虚实之美”。②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德海先生对左、右手技法的重视,手指的灵活、放松、美感都可以从这本教材中学习到。此教材中共设置45首练习曲和10首传统乐曲,涉及指法数十种。每首练习曲配有标题,如“开门三件事”“左追右”和“南腔北调”等,曲末同样设置简短讲解和练习重点。乐曲是检验学琴者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刘德海先生在练习曲后编配了10首简短的传统乐曲,乐曲中多以刘先生擅长的瀛洲古调为主。乐曲的设置既检验了学生们的学琴成果也为加深了学生左右手指法的演奏技艺。

(二)多元化发展时期琵琶教材编写特点

90年代以后是琵琶教育普及化的一个时代,也是琵琶教材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乐器,这使得琵琶教育越来越低龄化和普及化。作为启蒙的琵琶基础教材在前人的基础上划分的更加精细,儿童和成人、专业和非专业等热词开始出现在教材门类中。这类基础教材的编写多浅显易懂,图和文字解说并行,乐曲设置具有时代特色,融入时下流行元素,这类教材更容易让学琴者接受并产生兴趣。随着琵琶教育的普及化,“考级”成為琵琶教育中的关键词,考级教材应运而生,各大音乐学院开始出版自己的考级教材。由于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各大音乐院校出版的教材大相径庭,这也为学琴者在教材上的选择提出了难题。还有一类曲集曲选类,这一类的教材多有各个专业演奏家编写的,教材内容带有浓烈的个人风格。同时,由于传统乐曲版本较多,演奏家又会根据自己的演奏风格进行改编等问题,使得学琴者对乐曲的正误性产生了怀疑。

总之,这是琵琶教材发展多元化的一个时代,各类信息的涌入让人们眼花缭乱。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个时代的教材兼具有继承和创新双重特点。

注释:

①于春哲:《琵琶演奏专业的高端教学一琵琶演奏专业教学科研系列之四》,《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②李景侠:《琵琶演奏的基本技术动作》,《中国音乐》,198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韩淑德.中国琵琶史稿[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琵琶思考教材
教材精读
我和我的琵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