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以“问”为起点,以“导”为支点,让学生自主而学、结伴而学、互助互学,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思维融合。另外,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形成探究、质疑的习惯。同时,教师要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但有部分教师对提问进行简单化的曲解,刻意追求自主性,而淡化了教师的引导。还有部分教师将内容问题化,重结果、轻过程,不重视倾听学生的表达,不重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少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其思维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一、教师要善于“待问”
教师要善于提出导学问题,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将问题深入化。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指引方向,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掌握知识点。教师还要善于“待问”,要讲究学习策略,不能全面出击,要对众多问题进行整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筛选。有时,学生的提问较为笼统、空泛,教师就要深化和细化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答疑解惑。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将“苏州园林有何特点”这一问题变为“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如何介绍苏州园林”,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介绍苏州园林,就能激发学生探讨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兴趣。另外,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质量。如果教师提问知识追求容量大、密度高,势必会使问题变得杂乱无序,让学生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以免出现偏离主题的问题。此外,教师不能盲目地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是要通过追问,启发和引导学生入题。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学生会不自觉地误读文本,使自己的理解“走味”。这时,教师要善于拨乱反正,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的认识由混沌走向明晰。
二、审视学生的提问
教师要让学生的提问权得以回归,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问、好问、乐问,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观点,鼓励他们向文本和教师挑战,并表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学生的提问会出现“碎问”“无重点的问”等现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摸索提问的方法,能抓住疑点而问,能问得有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的含义、特点等入手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挖掘深刻道理等关键词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开头写了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出现了几句相类似的话,这与标题有何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教师要针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对话,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另外,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成新的问题,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要以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疑引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
三、警惕不当的导问
一些“时尚”的问题对学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但有时会不经意地偏离课堂的核心,甚至充斥著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部分教师追求提问的数量、热闹的氛围,总是提出空泛的问题,对话过程也迷失了方向,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任由学生进行无目的的对话,使主体性的发挥变得异化。部分教师对学情把握不足,一些问题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让阅读教学变得有难度。因此,语文教师要回归本真,不要以形式化的内容冲淡教学的主题,而要合理把握解读的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为学生留有提问、质疑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对话。此外,教师要针对问题认真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设问导学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大亮.初中语文设问导学训练设计及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之友,2018,(2).
[2]韦兰园.初中语文“导学设问”的训练设计与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2).
[3]马艳林.浅谈初中语文导学案问题设计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6,(7).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科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