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琦,廖文滔,周 强,王 煜,欧柏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好发于青少年面部,因病情多迁延难愈易损毁容貌,继而影响患者交际、生活,使其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1]。目前临床治疗多以局部外用或口服抗生素类、维A酸类药物为主,但存在易产生耐药性、影响生育等弊端,在临床上应用上有诸多限制[2]。笔者采用三黄五味消毒洗剂冷湿敷治疗5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2~35岁,性别不限,知情同意,临床诊断符合寻常痤疮轻中度标准(Ⅰ~Ⅲ级)[2];排除标准:近2周内口服或局部外用抗生素、异维A酸等治疗痤疮的药物或已知对夫西地酸过敏的患者。
100例患者均为2018年6月至9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寻常性痤疮患者,中医证型属于肺经风热证、肠胃湿热证[3]。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1.41±6.47岁,其中Ⅰ级20例,Ⅱ级18例,Ⅲ级12例;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2.24±6.15岁,其中Ⅰ级17例,Ⅱ级18例,Ⅲ级15例。两组病情分级、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三黄五味消毒洗剂冷湿敷治疗。方药组成:黄连5 g,黄芩10 g,大黄10 g,金银花 15 g,紫背天葵 5 g,地榆 15 g,苦参 30 g,白芷10 g,野菊花15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荆芥10 g,防风10 g,薄荷(后下)10 g,路路通15 g,徐长卿10 g,白鲜皮15 g,生地黄30 g,紫草10 g。制备: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统一煎煮包装,每袋150 ml,冷藏备用。用法:每次取30 ml药液以压缩面膜纸浸泡完全后湿敷患处,每次20 min,每日2次。对照组予夫西地酸乳膏(批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921,生产企业:爱尔兰利奥制药有限公司)涂抹患处,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5天,每7天回访1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皮损区域、类型(粉刺、丘疹、囊肿、脓肿)、数量,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 Global Acne Gradin g System(GAGS)评分法评分[4]。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疗效标准。痊愈:皮损消退,积分减少≥90%;显效:皮损基本消退,50%≤积分减少<90%;好转:皮损部分消退,30%≤积分减少<5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其中,治疗组内16例为肺经风热证,34例为肠胃湿热证。两种证型治疗结果见表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组不同证型疗效比较 (例)
Ⅰ级痤疮治疗组20例,对照组17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痤疮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痤疮治疗组12例,对照组15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痤疮疗效组间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程度痤疮疗效组间比较 (例)
2.2 安全性 治疗组、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干燥、轻微瘙痒等局部刺激症状,未予停药,后自行缓解。整个治疗过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可顺利完成全程治疗。
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医宗金鉴》认为此病“由肺经血热而成”。现代对其病因病机的理论论述颇多,多以肺热及肠胃湿热为主。临床治疗以清热祛湿为基本原则[6]。
三黄五味消毒洗剂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欧柏生教授经验用方,取《伤寒论》三黄泻心汤和《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合方加地榆、苦参、白芷、荆芥、防风、薄荷、路路通、徐长卿、白鲜皮、生地黄、紫草而成。
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三黄五味消毒洗剂以清热祛湿为基本原则组方遣药。方中以黄芩、金银花为君,其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神农本草经》载其主治诸热,可疗恶疮疽蚀;南宋名医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言其以寒胜热,折火之本。金银花清热解毒,擅消肿治疮。二者相伍,黄芩苦寒,伐火湿之本;金银花疗疮治标,修复皮损。臣以黄连、大黄、苦参、紫花地丁,其中黄连、大黄增黄芩清热燥湿之力;苦参、紫花地丁助金银花疗疮之功。复佐以地榆、白芷泻火解毒;生地黄、紫草凉血解毒;紫背天葵、野菊花、蒲公英消疔疗疮;荆芥、防风、薄荷、路路通、徐长卿、白鲜皮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之功。在临床应用中对寻常性痤疮所表现出的粉刺、丘疹、囊肿、脓肿等不同形态的皮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且起效迅速。既往中医治疗痤疮多用苦寒汤剂,可一则药苦难入口,患者依从度低;二则治疗周期长,痤疮为损容性疾病,迁延日久恐遗留疤痕难以消退,故不利临床推广使用。而冷湿敷则无这些弊端且能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缓解皮损引起的红肿热痛,同时增强疗效。
本研究对照组选用的夫西地酸乳膏是目前临床治疗轻中度痤疮较常用且相对安全的抗生素类药物。结果发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治疗组不同证型痤疮疗效发现,肺经风热证与肠胃湿热证的治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能发挥出较好疗效。三黄五味消毒洗剂以清热燥湿为法立方,对肠胃湿热证痤疮具有很好疗效,同时方中黄芩、金银花、白芷、荆芥、防风、路路通、白鲜皮配伍使用具有疏风清肺的功效,故亦可治疗肺经风热证痤疮。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金银花、黄连、大黄、地榆、紫花地丁均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7],可用于治疗肠胃湿热证痤疮表现出的丘疹、脓疱等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损害[2];五味消毒饮水煎剂具有改善皮脂腺损害,纠正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的作用[8],可以改善肺经风热证痤疮常见的白头、黑头粉刺等非炎症损害[2]。
本研究还表明,在Ⅰ级痤疮的疗效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对于Ⅱ、Ⅲ级的中度痤疮,三黄五味消毒洗剂能发挥更好的疗效。因此,使用三黄五味消毒洗剂冷湿敷是治疗轻中度痤疮理想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