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千,林英付,张黎辉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OAB发病率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2010年6月发布的国内首个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OAB的总体发病率为5.9%,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步增高,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可达11.3%。OAB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中医认为,膀胱过度活动症乃“肾虚、膀胱气化不利”,笔者采用自拟调任缓急汤结合艾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外科门诊或住院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组,A、B两组为观察组,C组为对照组,每组40例病例。三组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n 性别女年龄(岁) 病程(月)A组B组C组40 40 40男13 11 12 27 29 28 47.52±20.53 46.88±21.49 47.38±20.62 7.12±1.21 6.98±1.03 7.25±1.34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拟定:以尿急症状为特征,常伴尿频(日间≥8次,夜间≥2次,每次尿量<200 ml)或患者夜间因尿意而觉醒排尿次数>2次,无明显尿失禁症状;按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2]问卷评估,尿急得分≥2分,且OABSS总得分≥3分。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症状持续<3个月;②泌尿系统感染及下尿路梗阻患者;③可疑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以及有尿潴留病史者;④精神、神经障碍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2.1 基础治疗 OAB患者确诊断后均停用各种药物,治疗期间调畅情志,起居规律,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力戒烟酒。每组患者均行膀胱训练,具体方法:①每次如厕前站立不动,收缩盆底肌直至紧迫感消失再放松。逐渐推迟排尿时间1~15 min,渐进性增加膀胱容量,减少如厕次数。②保证患者液体的摄入。向患者说明水分刺激排尿反射的必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加液体的摄入量,保证每日2 000~3 000 ml。通过膀胱训练的方法可以增加膀胱容量和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训练患者逐渐延长排尿间隔至每2~3 h一次,达到能定时排尿。训练4周为1个疗程。
2.2 A组 口服自拟调任缓急汤。处方:鹿角胶12 g,龟板30 g,山药30 g,芡实3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当归10 g,桂枝6 g,小茴香 3 g;湿热者加猪苓15 g,茯苓15 g,泽泻15 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约400 ml,分两次早晚服。治疗4周。
2.3 B组 予自拟调任缓急汤+艾灸治疗,除口服A组中药外,加用艾灸,采用隔姜灸关元、中极、气海,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4周。
2.4 C组 单纯服用西药索利那新[商品名“卫喜康”,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5 mg,1次/天。治疗4周。
3.1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2]、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index,QOL)以及24 h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每次尿量、尿失禁次数的变化。
3.2 疗效标准[3]治愈:治疗4周,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症状消失,24 h排尿次数<8次,尿急每周<1次,夜尿0~1次。好转:治疗4周,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症状明显缓解,膀胱刺激症状缓解,夜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无效:治疗4周,症状无明显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多元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a=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4 结果
3.4.1 三组治疗前后OABSS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 见表2。三组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OABS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比较,B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三组治疗前后OABSS评分和QOL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三组治疗前后OABSS评分和QOL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OABSS评分QOL评分A组B组C组治疗前9.6±1.6 9.7±1.8 9.9±1.8治疗后4.5±0.8①②3.3±1.1①4.2±0.7①②治疗前3.72±1.49 3.61±1.42 3.68±1.42治疗后2.63±0.64①②1.26±0.81①2.03±0.76①②
3.4.2 三组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每次尿量、尿失禁次数比较 见表3。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之间比较,B组指标改善更好,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3 三组疗效比较 见表4。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B组疗效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AB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发病机制涉及不同水平的中枢、外周神经和膀胱逼尿肌本身对排尿抑制作用减弱或非正常的兴奋,其他形式的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也可引起膀胱逼尿肌的非抑制性收缩。治疗方法有行为、药物、手术治疗,以抗胆碱能药物治疗为主。目前OAB的严重程度主要采用日本排尿功能学会编写的OAB症状评分(OABSS)进行评估。抗胆碱能药物治疗OAB膀胱的不稳定收缩,症状有部分缓解,但有相当部分OAB患者对抗胆碱能药物反应不佳,即使有效也有一定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医药被尝试用于OAB的治疗和辅助治疗,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愈来愈为医生重视和患者所接受。中医典籍中没有此病的具体、明确记载,一般认为此病属于中医学所说的“热淋”“气淋”“劳淋”之范畴。病因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热,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多认为肾气亏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关键。《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小便的正常排泄,一要靠阴津的储藏,二要靠阳气的气化,这与现代医学膀胱储尿与排尿功能的认识一致。
表3 三组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每次尿量、尿失禁次数比较 (±s)
表3 三组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每次尿量、尿失禁次数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A组B组C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4 h排尿次数14.16±3.44 9.64±2.70①②15.51±2.85 6.74±2.80①15.31±3.45 7.24±3.26①②夜尿次数5.22±1.6 3.14±1.3①②5.61±1.7 1.03±1.2①5.47±1.6 2.12±1.4①②每次尿量(ml)117.97±31.84 196.28±56.82①②115.72±35.29 267.12±44.71①115.72±33.51 211.13±54.71①②尿失禁次数4.68±1.67 1.91±0.31①②3.95±1.59 0.66±0.29①4.15±1.78 1.02±0.18①②
表4 三组疗效比较 (例)
OAB主要涉及阴津的储藏即储尿期症状,现代中医学对此没有深刻的阐述,只是泛泛地归纳为肾失封藏、气不固等。《冯氏锦囊》中记载“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任脉起于胞中,与诸多阴经交会,为阴经脉气所汇聚,为“阴脉之海”,任脉气海至关元诸穴为“丹田”部位,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中极穴为膀胱经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此可见任脉与肾经、膀胱经有密切联系,这就为从任脉调节膀胱气化失常提供了理论基础。刘琴等[4]认为任脉可调节统帅三焦之气,更是在温调下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膀胱过度活动症以尿急、尿频为主要表现,按中医的理解,病机的根本是阴津的失守,直接看是肾阴、肾精不藏,进一步推导就是任脉失其“总任”“担任”“妊养”之职,导致肾精不藏、膀胱气化过度。贾狄[5]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分析探讨督脉、足太阳、任脉、肾精的实质,更是直接指出任脉、肾精是传导机体感觉功能的经脉。这与目前推测OAB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即膀胱感觉功能异常,传入神经的感受阈值下降,传入神经信号过强,在较小的膀胱容量下出现强烈的排尿欲望,导致尿急甚至急迫性尿失禁[6]相一致。由此,笔者认为可从任脉论治OAB,根据叶天士调理奇经当“以柔剂阳药,通奇经不滞,且以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的用药思想,运用自拟调任缓急汤加针灸治疗OAB,方中鹿角胶、龟板补养任脉精血为君,芡实、山药、桂枝柔养任脉为臣,生龙骨、生牡蛎收摄固精为佐,小茴香引药入任为使,同时采用隔姜灸关元、中级、气海温养任脉。
研究结果显示,自拟调任缓急汤内服加艾灸在改善OABSS评分、QOL评分以及24 h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每次尿量、尿失禁次数等方面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也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认为自拟调任缓急汤加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