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乐
摘 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内部审计资源统筹调度、优化配置、集中管理。本文对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人员管理
内部审计应当成为现代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免疫系统”和提升组织目标实现可能性的积极因素。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是对执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内部机构及其人员作的组织与安排,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做好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体系变革规划,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有利于推动内部审计战略落地,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一、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体系的优化原则
(1)独立性、客观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2)适应性原则。各单位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3)集中管理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实施集中管理。
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法
(1)内部审计机构
1.强化公司治理机制建设。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董事会述职及对其履职情况评价的重要方面,推行(副)总审计师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2.建立内部审计集中管理体制。着力强化集团总部内部审计职能,专职内部审计人员不少于5人,内部审计不能与财务、资产等不相容职责合署办公,提高集团总部对所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规划、统筹、协调能力。一是集中规划,即由集团总部根据集团战略及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委托任务,确定集团审计重点,形成审计五年规划;二是集中计划,即集团总部制订总部的审计计划,并汇总所属单位的审计计划,于年初在全集团发布,定期回顾计划执行情况;三是集中审计资源,即集团总部根据自身及所属单位计划,加大对所属单位审计资源的调配力度;四是集中组织实施,即采用集团总部统一实施与各级单位分级实施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加大集团总部统一实施比重,保证审计资源集中到集团重要风险领域和核心关键环节;五是集中制订标准,即集团总部牵头在审计流程、审计标准、审计程序、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清晰、一貫的准则,加强全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六是集中督促整改,即各所属单位定期将审计结果向集团总部报备,集团总部对所属单位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3.优化统筹审计组人力资源。突破原有资源调配模式,突破分工和处室界限,探索审计组人员配置“1+N”模式,即按照一名单位领导带领数名具备经营管理、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不同专业优势的审计人员、业务专家共同组成审
计组,形成多部门、多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协同作战的复合型审计团队。集团总部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办法,促进个人、部门、企业工作目标一致,形成整体合力。
(2)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1.科学制定内部审计规划。内部审计监督的区域和业务领域是可预知的,多思考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性、必要性和全面性,以“审计关注风险、风险引导审计”为引领,提高内部审计视角的敏锐性,捕捉高风险业务领域或风险关键环节,同时充分考虑组织管理目标和业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结合历年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现状,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的支撑下,统筹制定中长期内部审计规划,合理规划内部审计工作的进度和频度,对所辖区域、一定时段内需要监督的业务领域做好统筹谋划,以指导阶段性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科学制定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年度内部审计计划是能够在本年度内付诸实践的工作任务,即本年度需要审计的业务领域、具体内容,应强化其可行性、合理性和及时性,使风险较大的业务领域真正受到内部审计的及时监督或定期监督,未接受过审计的业务领域得到有效的扫盲监督,新的业务领域受到适时介入监督。年度计划应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熟悉审计业务内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等方面做好充足准备,指导年度内部审计工作实践。
3.科学制定审计项目方案。一个成功的审计方案是推进审计项目实践成效的基础,应注重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在审计项目方案制定上应力求严谨,早谋划、早准备,方案内容应具体、明确、可操作,用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审计项目方案要求,实现对被审计单位重要业务领域和风险环节开展检查监督,全面、具体、真实反映存在的问题,促进规范发展,实现集团“精准”审计。
(3)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内部审计目标和管理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保证人力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1.加快审计人才体系建设。一是解决内部审计职业化问题。解决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问题,从职业特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三个维度设计从业资格,明确任职资格要求,保证进入内部审计队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胜任能力。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分析资料库,定期评估胜任能力,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充实熟悉战略、经营、法律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切实解决审计资源不足、审计工作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问题。二是健全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拓宽内部审计人员发展渠道和空间,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审计业务人才和高素质审计管理人才,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健康、持续、全面发展。引导审计人员参与业务过程,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重要业务的运作模式、工作流程和进展,逐步提升内部审计在重大经营决策管理中发挥监督作用的能力。三是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坚持推动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搭建理论研讨平台,营造理论学习和学术探讨的环境;建立单位之间业务活动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加强对单位主要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审计知识培训,提高单位领导特别是主管审计工作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投入适当人力、物力、财力、优化内部审计人才成长环境。
2.提升审计队伍的能力水平。一是确立并逐步健全审计判断标准。一是收集整理国家、行业、上级单位、本单位在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审计常见问题为导向,分类梳理对应的管理要求和处罚依据,为审计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事项认定标准、定性和处理依据,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学习,规范作业。二是编制各种业务类型的审计工作手册,对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方法、关键控制环节、工作标准、问题解决途径等进行说明,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以规范化的程序去发现、分析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审计风险。三是总结、梳理、归纳审计案例库,作为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和方法的一般指引,营造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和研究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氛围,持续提高能力水平。二是强化审计数据积累系统化研究。一是推广审计信息系统,以问题发现和分析为导向,分析信息系统能够构建的数据模型,推进审计一线作业与后台数据分析一体化,以利于内部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二是注重监管所需信息的日常积累,将重点业务环节和关键风险控制点作为日常监控的重点,提高数据综合分析和实时预警能力,促进专项工作日常化,提升主动预防和整体管控水平。
(4)财务预算
內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编制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包括日常经费预算和审计项目经费预算。审计项目经费预算的报销内容包括审计组成员的差旅费、住宿费、审计补贴,每季度报销一次。
(5)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通过实施督导、分级复核、审计质量内部评估、接受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等,保证审计质量。
1.抓好审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组织开展审前培训和讨论会,指导审计人员掌握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审计工作规范性要求,听取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开展中需要关注的风险领域及风险点、疑难点的建议,做到统一认识、明确要求。
2.抓住项目审计组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加强组织管理,以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内部审计资源的合理调配,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将专业特长对口的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到审计组,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3.抓实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审核的及时性。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把好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关口。审计组长要重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工作,在审计现场及时对每一名审计人员工作底稿的完整性、审计内容的真实性、发现问题及引用依据的充分性进行审核,确保审计工作底稿内容完整、事实清楚、问题明确、建议可行,为汇总审计项目实施情况的交换意见、报告汇报等奠定事实基础。
三、结语
有效整合和合理调配集团公司审计资源,切实加强集团总部审计力量,根据独立性、客观性、适应性、集中管理原则,在内部审计机构、审计计划、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财务预算、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王辉.前移内部审计关口 监督与服务并举[J].中国内部审计,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