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云峰
摘 要:本文通过摸底问卷了解学生信息,找寻学生之间有矛盾的原因并解决,从而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并增进了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使班级更有集体感、学生相处更和谐。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班集体
在高一新生报到时,我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张摸底问卷,以收集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信息。在收回的众多问卷中,有一份问卷回答的内容显得十分特别,这位同学在所有的栏目里都填了 “LOCKED”这个单词。我心想:如果真如他所填的这样,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目标,对现实世界都是LOCKED,那他会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更让我感到一丝忧虑的是,通常情况下,新学期开始,学生们都希望能尽可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得好一点,而他却如此直白的将自己的情绪,而且是“拒绝外界、自我封闭”这样的负面情绪在老师面前表达出来,这不是一种勇气,而是一种缺乏克制和做事不分场合的表现。处理这类问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于是我将自己的人设定位在了做他的益友良师。
第一次接近他,地点不是选在办公室,也不是因为他表填得“不好”,而是我在过道上制造一个“偶然”的机会,对他说:“开学两天了,习惯了同学老师没有,功课还好吧?”。结果他不仅不领情,还一副很不削的样子“就那样呗”。我哦了一声顺势走开了。没有正面冲突,也没有深入谈论。看得出,他不愿意寻求分享或者是老师的帮助,而是直白的表示“我就是这样的”,他外在的神情表示出的意思是我很强、我很与众不同、别惹我、不想尊重。在对抗和包容面前,我选择了包容他,不是教条式的说教和责备,而是希望能成为他的“朋友”,因为我知道,只有得到他的信任,才能打开它的心扉,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到底他遇到了什么,对周围有这么大的敌意,要弄清楚这些,还需要耐心。
等待时机,时刻留意。果然,开学第十八天,班长向我汇报,当天中午,李康和班上另外一名同学在教室大吵了一架,差点打起来,最终在班委的强力阻止下事态得以平息了。
真是天赐良机,通过了解,这件事是因为另一名同学未经过他的同意使用了他的直尺(这把尺李康并不是在学习上使用,而是经常拽在手里的玩物)。我在和李康的交谈过程中,他反复强调“不经过别人允许动别人东西是对别人权力的侵犯,他侵犯了我的权力”。虽然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他将对方的过错看得如此之重。我还是很有耐心的,并且表现得很理解他的样子,告诉他:“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用我们四川人的话讲:吃得亏,打得堆。”虽然他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我告诉他:“虽然以后我们不一定非得让步,但至少,我们把它放入我们可以考虑的选择之一吧。”他点头表示可以。我觉得,能让他接受一点点,也是一种改变。
這件事没过几天,“冲突”继续上演。这次是在班会课上,他反对班委提出的入场式方案 “全班跳舞”,他反对理由很充分“女生没有考虑到男生跳舞的感受,而且我很胖,我就是不想跳”。这次他终于将全班激怒了,班委忍无可忍,“你不想参加就不要参加,缺你一个不缺少你一个不少。”虽然我的本意是集体活动必须全班所有同学参加。但在这件事上,我还是做了区别处理,保护“弱者”。事后我先与班委进行了沟通,肯定了班委的工作,同时告诉班委以后做决断时就应该果断并且有权威性,因为任何方案都会有反对的声音,只要大多数同学觉得通过,或者我们觉得必须通过,那么就拍板钉钉。但是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
我看时机已到,就在今天,在办公室里,我和他两个人,好好谈谈,让他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一步一步,我先和他分享我上学时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有搞笑的,有伤感的,有无奈的。讲了许多“我的故事”之后,然后我说“你现在遇到人就怼,你难道没察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是不是太要强了” 他立刻回答“不是”“那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和同学们刚”他低下头思考了一下,终于决定和我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他说他初中,有一次老师让他在黑板上做一个数学题,他想用高中数学中“求导”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做出来答案不对,从此,有些同学一见到他就用“求导”这件事来嘲笑他,后来发展到看见他就说“求导”。再发展到天天嘲笑,课课嘲笑,然后最终他所做的任何事都会成为笑柄。
我知道,他本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是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让他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在的连他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但为了“展现”“对抗”和“保护”自己,不得不将自己装得很强大很与众不同。
我耐心的安慰他,而且我承诺我一定会阻止那些嘲笑你的同学,站在你这一边。同时也讲清道理:(1)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必过度展示自己的强势,低调做事,该出手时才出手。(2)他们嘲笑你是他们品行和三观出了问题,是他们需要“正三观”;你的行为错了,是你的出了点小问题,就是你需要正三观,现在你站在我面前,我们先解决你的问题,而他们的问题,我会重新找时间去纠正他们。”(后来我专门利用班会课为全班正三观实现了对他的承诺)
我问他:你愿意改变吗,变得平和一点。他说:“愿意”我说“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对抗,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我一时还没想到用什么词好,卡住了。他接住说“少一点发飙”
我们都笑了。“心中有花,见鬼是花”你记住了,做个心中有花的人。
后来李康一点一点变得开朗起来,也有了笑容了,和同学们也处得更加融洽了,那次全班正三观以后,同学们开玩笑更有分寸,也会分场合、分对象了。其实我得感谢李康,因为他的缘故,因为他的转变,全班的同学都更懂为人处事了,“三观”也更正了。
学生收获:对待身边事物的态度转变;处事能力的提升。
反思:一个巴掌拍不响,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耐心和爱心一定能打动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能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