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科研机制改革 推进区域教育发展

2019-09-03 01:54李平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6期
关键词:榆林市教科研教研员

李平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科研工作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始终把教科研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教与学的一系列变革。面对新的教育动态,如何建立好区域教育智库,为地方未来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奠定坚实基础,将是榆林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理清现状,正视现实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榆林市教研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累积形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教科研的发展。

1.教科研活动缺少专项经费

教育行政、督导、教研被称为教育的一体两翼,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拉动着区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督导、电教工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教育督导条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督导、电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这两项工作顺利推进。而教研机构至今没有建立专项经费划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2.教科研队伍结构性失衡

分析榆林市教研机构的调研数据可知,教科研队伍结构性失衡:全市共有市、县两级教研室14个、365名教研员,教研员中46岁以上的253人,35岁以下的87人,可见,教研队伍年龄结构偏大;除语文、数学学科可按要求配齐配足教研员外,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综合类学科均缺少专业教研员。受待遇、职称、编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高学历优秀毕业生不愿意到教研室来工作,使得教科研队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3.教研员培训机制尚未建立

“十二五”以来,国家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其提到了国之大计的战略高度,从国培到省、市、县、校级培训,层层落实、一抓到底。但作为“教师的老师”,教研员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却缺少清晰思路与系统规划,更没有提升教研员专业能力的培训课程体系。

4.教科研重心有所偏移

目前,教科研部门多以配合教育行政工作为主,开展常规检查、质量监测、教学评选和学生竞赛等活动,承担的工作面广量大,弱化了教科研的发展研究。学科研讨、学术交流等教研活动,由于受人员、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被搁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科研部门主要侧重对高考、中考科目的问诊与研判,缺乏对思想品德教育、幼儿教育和学生发展生涯规划的研究与指导。

5.教科研形式传统单一

一些教研员安于现状,将大量时间用于上网关注动态新闻,自恃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局限于独立、个体的学科教材教法的研究。殊不知,这样的理念、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

6.教科研成果转换率较低

一些教研员的理论研究滞后,他们热衷于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不能用前瞻性和前沿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来引领教育教学。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2019年2月,国家印發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打造教育升级版。榆林市以此为立足点与发展目标,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

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对教科研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教育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地方教研机构要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个总体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解决制约区域教育和教科研发展的瓶颈问题。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迫切需要对教育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从民生的高度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面对新形势,地方教研机构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要务,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及时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出台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美好愿望。

3.实现教育现代化给教科研提出的新任务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这些目标任务明确具体,切中当前教育要害,有待广大教科人员去积极地探索研究。

4.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教科研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需进一步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从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出发,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需要教研机构做好培训、实施、评估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中平稳落地、生根发芽、创新发展。

5.教育机制改革和教研自身建设需要教科研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日常教育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资金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较为突出。而在教研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中,也存在人员、经费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需要教育机制的创新研究。

三、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201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开局之年,榆林市将进一步深化教研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问题意识,开展创新性研究,回应课改疑难,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深化机制改革,为教科研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精心筹谋、科学研制区域教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并出台《区域教科研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二是将教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区域教科研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准入机制,提高教研员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建立教研员培训机制,研究制定教研员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与培训制度,将教研员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之中;建立省市县一体化、专兼教研员相结合的立体网络教研体系,营造科研兴教的良好氛围。

2.转变教科研方式,提升教科研服务质量

作为教育的领跑者,教科研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一是转变工作方式,深入社区、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免试就近入学、课程改革、学生作业负担、综合素质评价及招生制度改革现状,直面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的教育决策制定提供依据。二是从研究“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利用教育大数据,从过去基于教学经验的研究向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进行精准研判、有效指导。四是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宽教研工作渠道,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优化教研形式与内容。五是将共性研究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加强学科和基地建设,重视学校特色培养和师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围绕立德树人,构建德育课程新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魂,也是教研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点要求”和“八个坚持”,为新时期学校德育指明了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

一是立足区域实际,以学校思政课现行使用的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人文、历史和地域资源优势,将课堂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打造德育精品课,构建德育课程新体系。二是组织召开德育研讨会,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八个坚持”的教学原则,推进区域德育课程建设。

4.聚焦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课程整体重构的关键期。课程建设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为此,教研工作必须从课堂走向课程,引领教师认真做好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1)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从2017年起,榆林市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先后从课程的内涵、分类、作用、开发应用和评价五个模块对市县两级教研员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教研员们的课程视野、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均得到了提升,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2)提升校长的课程执行力。校长的执行力决定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度与高度。为了推进课程建设,榆林市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校长大讲堂,为校长们交流学校课程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提供平台。同时,举办了两届义务教育学校优秀课程建设成果展评活动,共评出36项市级优秀成果,经集中打磨后,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在全市推廣。

(3)提升教师的课程执教力。课改的推进,教师是关键。近年来,榆林市先后组织业务骨干教师分赴上海、江苏、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跟岗培训。2019年6月,榆林市又邀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给广大教师作专题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教师们的课程意识、课程理念和执教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榆林市教科研教研员
叶锐仙作品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如何抓好园本教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