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朝鹏 张毅
摘 要:教室是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基础环境。近年来,智能教室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法,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从四个维度调研,分析教师的实际功能需求与教师教学信息化情况,形成调研报告。以期对学校智能教室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教室;问卷调查;教学模式;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5-0076-04
一、问题的提出
教室是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基础环境,对教室进行基础环境与信息化功能升级改造,使其适应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支持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将智能教室建设列入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部分院校已实验实施。笔者曾多次参与兄弟院校智能教室建设情况调研工作,四川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的智能教室都有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自身特色。
智能教室建设的规划者多为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或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规划者容易从技术角度出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教学环境,而对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调研有待加强。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与“一对一”访谈等形式,调研教师对教室功能的实际需求。使教室智能化建设的规划更加合理;使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一线师生实际需求结合更为紧密;为智能教室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1.问卷设计
笔者根据调查目的编制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四大部分内容:教室基础环境、教学功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服务与管理。基础环境篇涉及教室内外整体设计,教室室内座椅与讲台布置,课程信息提示等;教学功能篇涉及教学内容呈现,扩声系统设计,课程录制及用途,远程登陆及异地同步等;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篇涉及教师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使用情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情况及使用意愿;服务与管理篇涉及在线巡课与集中管控,教育信息化培训,技术支持服务需求和满意度等。问卷共设计题目有39个。
问卷的设计与形成过程经过预先测试,在小范围内预测。了解老师答题时间、答题感受和问题反馈,斟酌对比后完成问卷的修改定稿。
2.调查范围与统计
调研对象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共发放问卷379份,实际回收306,回收率为80.73%。统计涉及院系有:英语学院、欧洲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商学院、日语学院、俄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德语学院、专用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女教师占比82%,男教师占比12%。年龄结构:35岁以下教师占比30%,35(含)-50(含)岁教师占比56.7%,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13.3%,中青年骨干教师占比较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础环境篇需求分析
现有教室进行基础环境改善的必要性较高,教师对现有教室内外的基础环境满意度为仅为30.07%,多数(69.93%)教师选择一般或者不满意。教学楼宇内,有条件的前提下,应设置教师休息室与公共服务区,以满足教师课前准备、课间休息的空间需求;公共服务区提供学生休闲、交流空间。楼宇整体设计和公共区域风格偏好较为分散,此项调研应在更小范围内开展,根据院系和楼宇所住主要单位要求进行明确。
教学楼宇内应配备电子显示系统,用以提示各教室使用状态,课表信息、学术活动信息或其他信息等,需求占比为84.97%。配備方式偏向于每个楼层在显著位置集中装配,方便师生对楼宇内教室和各楼层教室状态有一个整体了解或者快速找到自己所在教室。教师对智能灯控和智能窗帘有一定需求但不强烈。
教室内基本布局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物化体现。现有教室桌椅多采用“排排坐”布局,有利于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型”课堂教学的进行。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尤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代表,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1]。所以教室的布局应有利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协作学习。而教室内布局变为适合分组讨论布局和移动座椅自由组合方式,老师普遍选择接受,选择需要和非常需要的占比为91.5%。是否应取消讲台,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平面支持者为49.67%,过半数选择不支持。多数教师选择接受新式讲台,旋转式半移动式占比为80.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普遍欢迎灵活多变的教室布局,包括教师与学生位置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时,布局设计又要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不能完全使学生和教师处于同一平面。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教学功能篇需求分析
教师对现有多媒体教室教学内容呈现(现多为投影机+幕布)显示效果和扩音系统满意度较低,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仅为37.58%,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达到62.42%。而我校多媒体教室中教学设备多为2014年后改造。这说明,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室教学功能升级改造还有着较大空间。
在扩音方面应着重考虑无线扩声系统的配备,帮助教师摆脱讲台的束缚,可深入学生中间,实现移动式教学。配合灵活的教室桌椅布局,支持教师多种教学模式的开展。无线拾音端选择领夹式和手持式,两种模式差距不大,选择领夹式人数略多。
在中小型教室配备触控式大屏显示系统,需求度为59.48%。电子屏幕配备的形式,双屏显示或单屏显示+书写白板,两种形式选择人数较为平均,这说明教师的授课过程离不开书写,而目前触控式书写设备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配备触控一体机显示系统,配合教学课件多视窗内容管理软件,可帮助教师便捷展示多种格式的教学内容,如图片、视频、音频、PPT、电子板书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室主机中部署云桌面系统,实现“一师一桌面”,使教师在教室中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实现教学课件提前准备,满足软件安装的个性化需求,需求度为63.07%。远程教室可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授课,需求度为61.76%。虚拟仿真实验室可构建虚拟情境,供学生进行模拟训练的需求度为74.84%。作为以语言习得为主要内容的课堂,虚拟仿真实验室是视听教学的发展与延伸,创设三维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模拟对话和训练将是智能教室建设重点方向之一。
自动录播系统,可自动生成视頻教学资源,教师的接受度不高,为51.96%。形成的教学视频大部分教师选择自我反馈和所授班级学生课后复习,仅有12.75%的教师选择可在校内共享。这说明,在没有其他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校内教学视频资源自动积累难度较大。录播的视频资源,绝大部分将作为教师自我反馈和教师所授班级课后复习使用。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分析
本部分主要调研与分析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情况。在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利用情况方面,可独立使用的教师占比仅为17.65%。通过与教师一对一访谈,可了解到,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普及度不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基本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高,平台使用复杂度高,技术门槛较高,教师熟练掌握平台难度较大。二是政策引导不充分,平台的使用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量的考核没有对接,过度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职业精神。应对措施:一是保障网络的安全、稳定、畅通。从教学理念和技术保障两方面,做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的推广与培训工作。二是推动教学管理,加强政策引导。
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雨课堂、微助教等信息技术手段不够普及,仅有18.95%的教师使用过。教师愿意接受使用智能化教学平台,对于平台的功能,教师最关注的功能依次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课堂答题准确统计与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评估报告和在线备课功能。这也是在智能教室软件平台的功能开发和技术方案制定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详细数据如表3所示。
4.教学技术保障与管理需求分析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保障与支持有较高需求,希望具有“一键式”技术保障服务和远程协助,及时解决技术问题和设备故障。现有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设备,89.87%的教师需要功能说明和技术培训,说明教师对教学辅助人员依赖度较高。
现有技术保障服务的满意度为52.94%,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服务水平。笔者分析认为,教育技术部门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一是提高服务意识。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全部信息化问题,协助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技术保障部门的本职工作。工作人员需加强认识,而不仅仅是解决设备故障,把教学辅助工作简单化和技术化。二是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内部交流、自主学习和组织培训。熟练掌握现有设备的功能,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和教学需求,做好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达到为师生提供卓越服务的目标。详细数据如表4所示。
四、结束语
此次调研从教室基础环境、教学功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服务与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教师对基础环境、教室功能与服务的基本需求。通过分析采集数据,为智能教室建设规划者勾勒出建设重点方向与具体细化方式。
问卷调查过程、问卷设计水平、调查范围及统计方面还存在不足。另外,智能教室建设还需从学校整体发展角度和资金状况去整体考虑。项目规划还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信息化教学与创新引导性,所以调查统计数据与分析仅供决策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