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网络新词传播途径及成因分析

2019-09-02 06:53夏珺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模因传播隐喻

夏珺

[摘要]网络新词的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于网络平台、社会热点与社会事件以及语言内外的接触与融合,其特点分别呈现出语境限制性、接续性、封闭性、社会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其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的隐喻思维和模因驱使。

[关键词]网络新兴词汇;传播;隐喻;模因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0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4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网络新兴词汇始于网络,是网络语言中频繁使用或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类特殊词汇,它表现出词汇的特殊性:新颖与即时。这种新颖性表现为网络词汇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从无到有,是新生的;二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并且被广泛使用(李莉:2005),笔者认为新颖性可以包含一种范畴扩大所导致的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并不一定表现为“从无到有”,如方言本来有地域性,但其经过网络媒介传播,成为网络热词,也可称之为网絡新兴词汇,这也符合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吴礼权:2011),而即时性体现在网络词汇的传播速度,网络新兴词汇借助于网络的快速连通性得以急速传播。然而网络语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社会变体和功能变体交叉的一种语言变体形式(张云辉:2007),是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分域变体”,跟方言这种“地域变体”的性质类似,是服务于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的民族共同语的不同表现形式(吴礼权:2011)。因而网络新兴词汇与其传播媒介和使用群体息息相关,而其传播媒介主要依赖于外在的传播途径与内在的模因驱使,而造成这种传播得以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因素。

二、网络新兴词汇产生的传播途径

网络新兴词汇的产生方式主要有:谐音借代、英文缩写、杂合谐音、数字谐音、拼读谐音、借彼喻此、借代其他(吴礼权:2011)。在这七种产生方式中,有的产生方式所“创造”的词具有较强的存活率,并最终可能成为丰富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新词来源(吴礼权:2011),而有些产生方式所造就的词存活时长较短,究其原因与词语本身的构词方式或构词的理据性有关,还与传播途径有较大关联。

(一)网络平台的传播——语境限制性、接续性、封闭性

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网络上涌现了许多新词热词,比如备受追捧的QQ流行语“养火”(属于借代其他,QQ新版的好友互动标识,指连续很多天不间断的聊天而擦出友谊的火花)、“酱紫”(属于谐音借代“这样子”的谐音,最开始为错别字,后被广大网友使用)、“弓虽”(属于一种新的产生方式“强拆单字”,是汉字“强”的拆分,意指特别强,有赞美和佩服的意思)。这些词汇特色鲜明、富有时代感,并以简易、幽默等特征借助于网络平台这一媒介迅速流传,具有语境限制性,这类词汇难以脱离网络语境。如“弓虽”,在无此网络语境的情况下,很多人会以为这是“强”的错别字,但仔细深究,在电脑中打出“弓虽要比“强”花费更多时间,而且网络的字库并不存在这样的词,与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李金媚:2004)相违背,因而其语用之力在其中驱使,赋予其额外的语用含义,借以表征“特别强”之意,还附带赞美与佩服的情感,因而依赖于语境。

而出现在社区或论坛中的“卤煮”(楼主、“沙发”(指论坛里紧挨着主题帖的一楼、“板凳”(指论坛里主题帖后的第二楼、“火钳刘明(“火前留名”的谐音,指在主题帖火之前跟帖标记方便以后找到)等这些网络新词是成系列化的创造,因而具有接续性。由最初的“卤煮”(楼主谐音),到跟帖的第一位,用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即回复迅速,离“楼主”较近,借以用图式的形式具体化,把社区这一环境家庭化,用家庭中的物品代指不同的地位与身份,沙发通常招待先来的客人,而且可以与主人距离较近,当家里的沙发被占用之后,需要额外的板凳来招待后来的客人,故而“板凳”用以指代论坛里主题帖后的第二个人,类似的“火钳刘明”这一类词也随之产生,因而具有一种接续性。

由于受语境因素的限制,这类词汇在网络平台中通常是独立存在,是“创造者”对于某一特定区域所临时创造的一种“共同语”,并通过网络平台予以传播,并由网络平台之间的内在属性所导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对于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网络新兴词汇的繁衍力也不强,即,很难由此类词汇去推衍出类似的词汇“变体”,因而其具有一种封闭性。

(二)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社会性、开放性

语言具有社会的本质,折射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语言和社会相互作用:一方面,社会文明和人类的进步直观地展现在语言中;另一方面,透过语言,我们亦可以发现和探究社会。网络新词的产生不能脱离人们的价值观、生活工作及娱乐方式而孤立存在,它们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诸多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自娱自乐的心理。如“官宣”,此种新词产生方式可称之为“异读缩略”,即把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缩略为一个词语并加以异读化,娱乐圈明星冯绍峰和赵丽颖发了一条微博“官宣”以此公开婚讯,随后“官宣”二字被网友争相模仿,由于明星的私人生活经常被媒体放大或肆意改编以博取眼球,故而大多明星选择对自己的私人生活避而不谈,或朦朦胧胧,亦真亦假,而此两位娱乐明星是想表达“公开地宣布”这样一个概念,故而将其缩略为“公宣”,但“公宣”一说比较少见,因此借以将“公”异读为“官”,更加明晰其说法的可信性,以此创造出这样一个网络新词,得到大众的模仿与传播。还有类似“C位”这样的杂合谐音词“C”本指英语中的Center,即“中间”,而只用C来缩写并不符合汉语的说法,故而通过其所指代的对象“位置”来使之含义更清晰化,其中也融入了社会性因素,因为当人们不论照相或出席会议,通常会有位置的安排原则,以显示出地位高低,这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的人通常列席于聚集场合的中间,因而英语与汉语的杂糅造就了“C位”的产生,也符合其创作宗旨——挑选最优秀最具潜力的选手。

此类词汇伴随某一社会事件(也包含娱乐节目)的产生,其创造离不开社会因素,如“白骨精”,本指《西游记》经典角色,由妖怪变成的美女,而现在被用以指代白领、骨干和精英的综合体,即现代社会高学历、高收入的职场女性,由于社会中的这一类群体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因而相应的网络新词在“社会性”的致使下得以产生。“佛系”,借由“佛”的社会属性而来“佛”本指一种态度,即心无杂念,专注于个人内心修养,经由“创造”,指专注于事情发生的过程,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不注重结果。

这些由于事件或热点产生的网络新词都具有社会性,即词汇的传播是由于人们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思考,并经由人的意象图式从中提炼出简练的语言,具有开放性,即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所促成的网络新词的受众群体要远大于网络平台传播产生的网络新词受众群体。而这类词汇还可以由此衍生出相关的词汇,如“C位”衍生出“C位出道”,“佛系”衍生出“佛系生活“佛系少女”等,故而此类词汇在社会性的包容下表现出一种开放性。

(三)外来语和方言——交互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语,其中大部分是外来语(李莉:2005),全球化的语境导致语言接触变得频繁,而语言接触中难免会产生语言的融合,最明显的体现在于词汇要素的借用,主要涉及语言内和语言外两个方面。语言外表现为外来词的“侵袭”,外来词的流入创造了一系类网络热词(刘兵:2014),比如“次元”在日语中的意思是空间的维度,由此衍生出“二次元”(动漫游戏等虚拟世界或其中的人物角色、“三次元”(现实世界或真人电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异次元”(时空隧道)等网络热词“萌”在日本指人们对漫画中美少女形象的角色的喜爱之情,通过网民们的广泛使用其字面意义逐渐演变为对任何事物的喜爱。此外“idol”在英语中指偶像,网民们根据单词发音衍生出“爱豆”(粉丝对自己喜爱的偶像的昵称)一词,类似的还有“凹凸”(由英语单词“out”演变而来,意指过时、“伐木累”(由英语单词“family”演变而来,意指大家庭)。

语言内主要体现为方言间的融合,不同地区方言的传播与使用也创造了愈来愈多的网络热词,比如闽南语“虾米”(什么)、东北方言“老铁”(兄弟)、赣语“撩妹”(讨好女孩子)、河南方言“怼”(抵触,对抗)等。由方言而产生的网络热词主要源于一部分网民在打字时习惯使用方言,随着输入的次数增多,输入法的对话框里就默认将方言词语放在最前面,久而久之被更多网民使用并熟知。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社会交际也可被看作是不同地区文化的渗入和传播,网民们根据从简原则,将那些诙谐、幽默、具有调侃性的外来词和方言词广泛传播使用,将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与本族文化融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鲜灵动的网络词语。因此,外来语和方言这种语言内外的接触所产生的网络新词具有交互性特点。

三、网络新兴词汇产生的原因

伴随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创造者”的隐喻思维

语言是隐喻性的(Lakoff,1980),语言中处处包含着隐喻的思维,如常说的“山头”“山脚”等,人们在造词之初根据认知的体验,并将其体验转化为语言之中。如“蓝瘦香菇”,本指人比较难受,想哭这样一种情绪,但由于发音人的语音(方言)导致谐音的出现,而此谐音对应的汉字的选取依赖于人的隐喻思维“蓝”指颜色《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所有表示颜色的词语中,属于“比喻类词语”的颜色词明显占了多数(吴礼权:2008,“创造者”将此“难”改为“蓝”,一是由于发音人的方言中鼻音与边音的不区分,二是由于颜色类词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常态化且有隐喻的特性。而“受”与“瘦”音相同,但“瘦”已成为一种大众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身材的管理“香菇”是“想哭”可能输入法的影响所导致的“香菇”作为一种常见菜肴,通常以黑色为主,形状相对肥大,所以用“蓝“瘦”来形容,可以把人们的一种心态用非常态化的方式进行表述“蓝色的、瘦小的”与“黑色的,肥大的”形成对比,把人内心的那种难受,想哭的情感隐喻化,有利于其传播。

(二)模因驱使

“模因”被看成是文化基因,复制因子,其主要复制和传递方式是模仿,网络语言传播的方式通常是从一个宿主,经过同化、记忆、表达,然后传播给另一个宿主,且周而复始地形成一个模拟、复制、变异和传递的循环(王晓燕,何自然:2017)。如伴随房价物价等的上涨出现了“房奴“卡奴“车奴”,伴随人口老龄化出现了“养老奴”,伴随计划生育、二孩政策出现了“孩奴”,从而衍生出“X奴”。Distin认为模因是利用宿主的交际能力和模仿能力来获得自我复制(Distin:2005),在同构异义的作用下,不同的词“填入”到X之中,使之符合同化、记忆、表达、传输的四个过程,得以快速传递。

四、结语

网络新词是语言的能产性的一个因素,当词语被大众普遍接受之后并具有一定的存活力,部分词语会进入词典赋予其不同的地位,而大多数网络新词由于接受群体受限或存活力低而很快被遗忘,但网络新词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原因,通过分析其产生途径并揭示其传播原因,以期对网络新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李莉.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J].语文研究,2005(1):21-24.

[2]吴礼权,潘海峰.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1-57.

[3]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531-535.

[4]李金媚.关于网络语言的几个问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2-75.

[5]刘兵.认知·文化机制视角下的网络词汇研究的.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22.

[6]Lakoff&Johnsen.MetaphorsWeLiveby[M].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

[7]吴礼权.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7-104.

[8]王晓燕,何自然.模因论视域下的“X你个头”现象分析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7(5):22-27.印Distin,K.TheSefishMem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猜你喜欢
模因传播隐喻
《活的隐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