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2019-09-02 06:53贾蓓蕾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贾蓓蕾

[摘要]近年来,学界许多学者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网络舆情治理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创新等几个角度对高校网络舆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为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此后的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引导以及持续创新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舆情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0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4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并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今时代,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思维文明的聚集地及社会舆论的放大镜,成为大学生表明自身立场和见地的首要平台,成为构成和流转高等院校网络舆情新兴载体。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倾向和活动方式的影响不容低估,且作为体现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思维动向的显示屏快速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作为舆情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以互联网为视觉天窗,积极地去参与社会中出现的敏感话题与热门事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自己对这类话题或者事件的观点态度和个体思想。舆情治理则是在一个新的舆论生态环节中孕育而生的,治理主体针对公众意见、观点体系中存在的不文明舆论现象,以改进传统治理方式为前提进行治理手段创新,使公众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促使舆论危机化解的治理方式,给网络舆情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各学者主要从治理主体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两种。

(一)“一元化主体论”。有学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指在整个高校管理制度体系中,高校管理部门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权力,掌控、引导和规范舆情主體的网络言论,不仅促进高校公共利益扩大化,更可以及时解决高校舆情危机,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综合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多元化主体论”。有学者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要是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其主体从原来的单一化到现在多元化,涵盖政府、大众、各种媒体相互合作协调的系统。虽然教育管理部门依然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导力量,起着引导和监督作用,但媒体和高校师生甚至社会大众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和政治素养,在参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讨论中以理性的态度、积极的心态与管理阶层形成良好的互动秩序。

二、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新式传媒与信息交互平台虽然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面临时代压力与挑战。学界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机制与教育理念方面着手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内涵素质及教育能力有待提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互联网及自身事业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力不言而喻,然而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还处于比较浅薄、片面的层次上,所以在面对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由于对二者关系认知浅薄且不重视,往往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处理模式,便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教育客体范畴中,大学生意见表达存在“群体极化不理智”现象。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学生受其自身心智成熟程度以及社会阅历的限制,往往不会仔细深究此事件本身的细节,取而代之的是以主观意志轻易做出是非判断“泛道德化”标签更是随处可见。这种暴力舆论化的趋势也随之愈演愈烈,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管理监管机制不完善及管理者舆论主导权薄弱。高校管理部门沟通机制不完善、工作不协调,且一些部门选择性地忽略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影响。高校的网络监管和舆情控制机制也不完善,无法控制不良网络信息对部分缺乏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精神的大学生的蛊惑,从而使高校主流价值教育受到冲击。自媒体出现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源,高校管理者的信息主导权自然也就被削弱,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更具有时效性也更吸引他人眼球,高校管理者在舆论环境中也就处于劣势地位,就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失去舆论主导者的身份。长此以往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迟缓、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四)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如今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文化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教育者不再是掌握即时信息具有绝对权威的教育活动主宰者,而教育活动也不在仅仅体现教育者的自身意志和见地,相反教育客体的内在需求应该被更加广泛的关注。高校网络舆情使教育者失去了信息优势,网络空氛围中传统的强制灌输教学理念相对滞后难以立足。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新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其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考验,挑战与机遇并存。怎样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挑战,并利用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模式,是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面临的重大任务。笔者将理论界的观点概括综合成以下四项建设性意见:

(一)打造“红色移动数据平台”,主动占领思想教育阵地。高校应及时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及优化配置,注重德育,建构新的师生网络和谐精神家园,如相关主题网站、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精益求精,着重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积极应对各种负面热评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生动的校园网络氛围。加强评论的管理,主流评论一定要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同时接受较为中肯的建议,指出蛊惑性言论,提高师生网络舆情监督的参与积极性。

(二)建立监控预防机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研判功能。针对网络中具有威胁性的不安全因素,高校的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首先实现校园网站用户的实名制,其次保障校园网站自身安全,掌握第一手准确信息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过程中,要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全面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判别,此举不仅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预防机制的建立,更使高校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大的动力源泉和信息基础。

(三)建立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高校应建立一支专职辅导员带队,由网络技术部门人员指导,融入理论教师、咨询师及学生干部等群体代表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队伍成员需知识丰富、政治可靠、善于学习且对网络语音较为熟悉。通过各种移动微平台如论坛、微信、微博、微视等,主动围绕高校学生关注的舆情热点撰写短文,或发布主流观点,使网上舆论得到积极有效的引导,并做到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定期整理分类,给管理部门上报舆情监测状况,完成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任务。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教育者的主体角色转换,不再扮演管理者或看守者的角色,而是教育引导者和领路人。

(四)解決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高校因诸多突发事件成为舆论风波中心的旋涡,公众和媒体的高关注度也不言而喻。违背事实真相的细节信息和各种缺乏理性判断的言论在网络上一度疯传,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在面对突发的舆论危机时没有成熟的应急机制和丰富的经验,此类现象对高校的声誉及其教学秩序的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舆情快速反应联动机制,设立由校党委领导、部门负责人参与的网络舆情应急工作组,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得到有序协调的处理,同时将网络政工队伍的工作与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相结合,结合网上网下双重模式解决问题,从而使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之化小、小之化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考与展望综上所述,近年来学术界在网络舆情治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其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更是显而易见。但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才开辟出的新兴研究领域,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结合与协调关系较为复杂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学术界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还存在探究程度不深,探究角度不全面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理论拓展空间,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使研究视角得到进一步的转化、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方法。

(一)转变舆情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新时期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首先高校管理者就要摒弃僵化模式,建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校网络治理新型模式。利用互联网云功能储存和共享学校相关的大量信息与数据,细致划分数据的同时提升了对数据提炼运用的能力,做好校园日常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使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得以数据支撑。其次,完善高校舆情治理机制。舆情治理领导机制、舆情数据共享机制、舆情监管沟通机制和舆情信息保密机制等都是需要完善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教育者网络舆情影响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更具活力的实践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当前网络舆情的发展环境,通过多种网络微平台使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自身的教育能力得到促进和发展,如建立“网络党支部”或校园官方公众号等。同时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创新魅力、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丰富教学内容,发挥教育团队力量不断增强影响力、开拓网络教育新格局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教育环境中扮演“网红”一角,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载体不再只是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再仅仅被局限在课本或会议上进行的单纯理论教育,而是具有更加丰富实践意义的、全面的、科学的教育事业。

(三)积极推动话语转换,增加网络话语亲和力。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语、失效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势微。在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通过对话语内容的丰富、对话语风格的改进、对话语传播能力的提升等手段,使大学生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接受力,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还可以引导纷繁复杂的网络思潮话语朝主流思想靠拢,使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得以牢固,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助推新时代文化强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鲁宽民.网络教育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李怀杰.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评价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6).

[4]饶旭鹏.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17(4).

[5]顾赞.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5).

[6]陆优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5(6).

[7]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三论学习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4-23(1).

[8]张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历程、问题与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

[9]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1]王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

[12]敖成兵.多元时代共生衍创背景下的“网红”现象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