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晓映
[摘要]“精准扶贫”理念提出以来,相关部门都在探索更为有效的扶贫方法。本课题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精准扶贫”的指导性思想,通过资助工作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他们将来可能会继续贫困的内在原因。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如何让学生自身掌握和拥有摆脱经济困难的能力。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在资助工作中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依靠自身能力彻底摆脱经济、思想上的贫困,从而更好地带动一个家庭乃至群体摆脱贫困,达到“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精准扶贫;家庭经济困难;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03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1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高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逐步改革,我国高等教育驶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但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下岗人员的增加、家庭变故,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部分家庭收入不高。另一方面,教育质量在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群体的数量。这些家庭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的特殊,他们不仅存在经济问题,同时由于物质上的缺乏,多少会出现自卑、敏感、多疑、过度自尊以及各方面能力相对薄弱等多种问题。进入高职院校,他们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关注、观察、研究,从而更好地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
一、“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
“精准扶贫”理念是2013年由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习总书记又提到“6个精准”。2016年两会期间再次丰富了“精准扶贫”的内涵。2017年十九大提到“精准扶贫”工作。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开始积极开展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相对以往的粗放型扶贫方式,如何更好、更有效地精准扶贫,是近几年大家都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相对都比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特别是“精准扶贫”提出以后,更是推出了多种“帮困”方式,但基本上以学费补助、生活费补助,送温暖等为主要形式的直接经济资助居多。很多关爱活动也是阶段性的比较多,持续性不强。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除了在校期间给予贫困大学生各种奖助学金、生活补助外,在校期间所授予的知识与技术也足以让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席立足之地。事实上有些学生毕业后依然陷入经济贫困的境地,除了社会环境原因,他们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一)自我封閉,社交能力差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物质上的贫乏,导致他们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低人一等等自卑心理。这种一时无法改变的窘境,让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更不愿与人倾诉。有些大学生为此直接避免结交朋友或者与人交流,选择封锁内心。同时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中相对本科院校得学生并不占有优势。各种不自信的心理以及自我封闭的状态,久而久之导致交流能力不够,有的甚至有交流障碍。这些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往往让他们在大学深造期间忽视或主动放弃锻炼自己的平台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走上工作岗位,这类学生同样习惯于逃避交流、逃避工作竞争、逃避工作压力,让自己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即使经济问题有机会得到缓解,让家庭摆脱贫困还是有距离的。
(二)盲目择业,缺少规划
不少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在落后、偏远、经济贫困的农村,或者父母无稳定收入来源,或父母一方去世或双亡、离异或者患有重病、顽疾导致家庭负债,或者家里孩子过多,无力支撑学费等。这些家长大多在职业,上处于劣势,很难甚至无法在择业时给予子女指导性的建议。大多数贫困学生只能被动选择自我判断。为了尽早摆脱贫困的现状,往往急于找到一份工作,如果没有正确地评估自己、评估就业岗位和自己的匹配度,简单地随大流看周围同学择业方向而择业,对周围群体和个人工作状态不加以分析就频繁跳槽,那很可能错失合适自己和发挥自己长处的就业岗位,错失用人单位对“新人”培养的观察期,让自己在奋斗期一直处于停滞或者盲目的状态。久而久之,无形中失去了上升空间,或是让自己失去竞争力,处于工作劣势的状态。
(三)能力不强,前途受限
对于长期处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家长工作能力普遍不高,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多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对于自己孩子的眼界、技能、择业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和帮助都是极其有限的。工作能力方面能给予学生的帮助和创造锻炼机会更是力不从心。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身上的很多特质,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却是潜移默化的伴随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对于一些要强的学生来说,他们会通过加倍努力,有意识的学好专业技能。在新的环境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拉近与同学们的差距,甚至各方面都优秀于身边的同学。对于意识一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对工作的认识,工作环境的分析,处理事情的决策能力,除了潜意识受父母的影响,更多的只能凭借自己不全面的主观分析,在工作中自然体现不出太多的能力优势,工作前景只能顺其自然。
(四)负能量过大,生活动力不足
家庭经济的困难虽然存在多种原因,但是不少大学生通过找到自己家庭的问题根源,经过一定时间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家庭摆脱了经济的困难。也有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看待家庭的贫困,也没有正确认识贫困的暂时性。只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弱者,等待帮助、救助。部分学生看到别的同学不用承受来自经济的压力,有的甚至消费铺张,在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没有思考如何通过健康的途径改变现状,而是整天怨天尤人,抱怨命运的不公、社会的不公,产生极端的拜金主义或者仇富心理,对自己的碌碌无为视而不见。
三、帮扶形式拓展探究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特点,有的放矢,让他们在读书期间,在暂时有经济保障的前提下,掌握和拥有更好地摆脱经济压力的能力,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扶贫策略。
(一)自信能力的帮扶
自信是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个人取得成功所要具备的一项心理特质。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大多数存在因为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不自信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期间,对这些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相关隐私的家庭信息要做好保护措施,以免给这些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给他们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院系辅导员也可以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合作,有目的、有方法地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不仅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正确面对暂时的经济贫困,正确评估自己,认知未来,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多勇气,抓住更多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以便他们有更多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交流沟通能力的帮扶
交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过程。在这过程中,人们通过交流沟通分享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以达到心理平衡、感情畅通的状态。情感交流受阻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及导致极端的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出了校门从事科研类的工作比较少,大多是从事技能型工作,与人打交道不可避免。走入社会,生活的朋友圈、工作中同事间的协作、团队合作等,如果沟通能力欠缺,会使这些学生处于边缘化的劣势,导致工作待遇的不理想,生活质量的降低等各种情况的出现。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在授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对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多加以关注,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各类形式的活动,多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有机会结识更多的朋友,调整不善的言谈,改善性格的孤僻,从而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释放压力,敞开心扉,接纳自己的家庭情況,接纳身边的伙伴,接纳社会,从而促使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快地适应融入社会环境。
(三)择业能力的帮扶
工作的选择很大方面影响着的个人的经济、前途的发展。往往一份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有的时候是被迫失业,有的时候是自己主动放弃而选择更好的。被迫失业,往往是学生错误地评估自己而择业失败。择业的失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来说成本相对比其他学生来说要高,不仅前途受阻,眼前的经济状态都不允许他有太多的失误。面对这一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安排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就针对不同的年级做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跟踪服务或就业指导的定期回访和培训,让这些学生学会正确评估自己,学会适时选择合适当前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这不仅经济上得到了保障,发展前景也会更加可观。
(四)工作能力的帮扶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经济收入。在能力的培养、择业的指导等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家庭给予的帮助会相对薄弱。对于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大环境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锻炼平台以及必要的信息咨询等绿色通道和提供专门的服务,做学生强有力的后方支援,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择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他们拥有一份不错工作的概率,从而从经济等各方面改善自己家庭状况。
(五)公益能力的提升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些年在很多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资助政策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从制度上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事业、个人越来越热衷于公益事业,助学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原来经济拮据到因为读书可以无条件地得到各方面的资助和关心,这种受助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有些大学生会习惯性索取。在这种情况下,多参加公益活动,来激发他们内心的公益能力,不仅有助于让他们由衷懂得感恩,更有利于他们敞开心扉,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感受自己的价值,放大自己的正能量。
四、总结
一个家庭贫困的形成有时候是因为一件事,有时候是一个过程的形成,但是让一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绝对是需要时间考验的。挖掘学生将来可能会继续贫困的原因,寻找让他们脱贫的有效方式。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关注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从暂时的经济扶贫去更多地转向解脱贫困的内在扶贫。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各种能力提升的帮扶,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有利于他们靠自身能力摆脱经济、思想上的贫困,从而通过他们的力量,让一个家庭真正意义上的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史建梅.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中的自我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30):218-219.
[2]马瑾.高校贫困生自我和谐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2):58-61.
[3]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