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互联网传播时代微信朋友圈打卡现象探析

2019-09-02 03:44佟文娟郝越
新闻前哨 2019年7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

佟文娟 郝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和蓬勃发展,微信不仅在当今的社交平台竞争中占领了重要位置,更深度浸入个人生活中,成为自我展示和彼此了解的主要场所。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各类学习打卡现象频现,其在传播学和受众心理方面的特点值得关注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这一大的理论背景,用户以各自需求出发进行打卡,涉及到不同的动力机制和“拟剧理论”“镜中我”等不同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可了解打卡火爆的原因和相关理论对受众的具体影响路径。

[关键词]朋友圈打卡 使用与满足 拟剧理论 镜中我

在当下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各类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迅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其中,微信的崛起和极为广泛的“用户收割”最引人注目。在这样的背景下,朋友圈内各种学习打卡现象横空出世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薄荷阅读”“流利说”等打卡活动充斥着我们的朋友圈,形成“刷屏”潮流。基于此现状,本文以使用与满足学说为大的理论背景,区分进行打卡活动的两类不同人群,并对他们各自的心理动机和涉及到的相关传播学理论进行探析。

目前微信朋友圈出现的学习打卡主要倾向于英语学习方向,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和对周围进行打卡的同学、朋友进行访问,发现进行学习打卡的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群。一类是自愿展示型,即自愿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打卡,以获得他人的点赞、评论与他人进行互动等;另一类是非自愿被迫型,笔者也把他们叫做实用型,他们是出于自己的实用需求来进行学习,但又对朋友圈打卡这一行为持抗拒心态。

一、使用与满足背景下催生的学习打卡现象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把受众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认为他们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得到“满足”。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接触媒体进行媒介活动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自主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这在朋友圈学习打卡活动中得到了印证,无论是哪一类打卡用户,出于何种心理动机,都是以自身需要为出发点选择了学习打卡,而后在此行为中满足了自己的不同需求。比如说实用型用户通过私密打卡等行为,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满足了自己的学习需求;自愿展示型用户通过公开打卡,获得了他人的回复与赞许,实现了人际互动和交往,完成了对自己的定位、包装等,也实现了自己的特定需求。但是在这其中,不同类用户乃至同类用户中的不同人群,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心理动因,受到不同传播学受众心理相关理论的影响,需要我们逐一而论。

二、自愿展示型用户学习打卡的动因分析

通过对周围学习打卡的用户群进行访问,笔者发现大部分用户都是基于自愿情绪,主动进行学习打卡活动的,但是他们的心理动机并不一致,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些心理动因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

1.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在他看来,传播不是传递表面上的信息,而是一种仪式性活动,是传受双方就同一话题共同参与、体验的活动,以达成对特定意义的共识。

在朋友圈的学习打卡现象中,很多第三方学习软件要求必须打卡固定天数才能获得实物奖励或返还部分学费等,还有一些学习机构会专门成立微信群组监督用户打卡,因此,朋友圈中学习打卡行为的完成很大部分依赖于学习软件或奖励机制等外在压力的约束。这种外部型的压力对于第三方学习软件监督方和打卡用户方来说,都是一种机械性的束缚,使得打卡变成单一的被动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打卡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展示功能,过度追求打卡這一仪式,而严重忽略了其实际效用功能。

2.“镜中我”——自我认知取决于他人态度与评价

“镜中我”这一概念由库利在上世纪提出。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他人的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就是一面反映自我的“镜子”,我们从“镜子”中获得对自身的把握和了解,并由此影响自己的行为。

当每天完成第三方学习APP设定的任务,并以图片或文字等形式分享到朋友圈进行打卡时,可以将自己的动态展示给微信好友,获得亲戚好友的点赞与正面赞赏类的评论,如夸赞你爱学习、求上进等。这些反馈能够使这部分打卡用户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获得正面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在他人心中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良好形象,并以他人期待中的形象继续采取相关行动和社交活动,比如激励自己更加积极的打卡学习等,来维护自身定位。

3.“拟剧理论”——在社交互动中积极美化自身形象

欧文·戈夫曼是符号互动理论的重要学者,他以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为研究重点提出了“拟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个人是舞台上的演员,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演员利用符号努力展示自我、进行表演的过程。”

微信平台的崛起使社交由现实转向网络空间,朋友圈成为人际交往重要场所。在朋友圈的学习打卡可以看做是用户的“表演”,而微信好友则是观众,他们与打卡用户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交过程。因此在这样一个自我展示平台和社交互动中,我们都更愿意美化和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即按时以“表演式”的方式在朋友圈坚持打卡,打造自己好学、上进的印象,而对于这些学习内容的完成质量究竟如何,却被淡化和忽视。

三.实用型打卡用户——知识付费时代缓解心理焦虑之法

在朋友圈的学习打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用户都是基于自愿情绪进行打卡,有一类用户迫于第三方学习软件的强制性营销策略,比如打卡返还学费等压力被迫打卡,还有的用户希望利用零散时间以打卡约束自己学习却不愿分享好友,因此采用仅自己可见方式来私密打卡,笔者将这部分用户称为实用型用户。这些用户进行学习打卡的心理动因与当前盛行的知识付费环境有关。

知识付费是以开放平台为依托,在付费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知识产品或服务。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过大的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焦虑无限滋生,常常感觉自己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知识付费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缺并极大的缓解了人们的焦虑心理,它将知识碎片化并加以标价,利用智能手机的社交、内容平台推送给用户,使用户可以抓住琐碎时间完成小分量的学习内容,既学习了知识,又获得了充分的心理安慰。实用型打卡用户即是如此,通过购买第三方学习课程,采用仅自己可见的私密打卡,实现对自己空闲时间的约束和利用,以此缓解自身的心理焦虑,在心理上达到有所获、有所得的满足感。

四、结语

微信的强社交特性和广量用户数为朋友圈学习打卡的出现和兴盛提供了平台。无论是哪一种用户,都是基于自身目的来参与打卡活动,并都通过这一过程满足了自己的特定需求,这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此热点中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用户过分追求他人的赞赏和执着于努力美化自己的形象,容易陷入形式化的“打卡怪圈”中,只看重关注度,而忽视自身内在充实与提高。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
网络社区用户的媒介使用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2016春晚解读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使用与满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