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无本课程化与实践路径探究

2019-09-02 03:28张润田
中小学德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劳动课教科书劳动

张润田

摘    要实施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基本渠道,并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新的模式。从无本课程角度探究其对劳动教育实践转向的意义,并对无本课程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探究。

关 键 词劳动教育;劳动课程;无本课程;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3

劳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人类的一切发展都源于劳动,人类在劳动中实现并完善自我。因此,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从20世纪中期起很多国家开始将劳动教育引入学校,或用以培养劳作技能,或用以完善人格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劳动教育模式逐渐呈现融合的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劳动教育既需要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来实施,也需要通过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对劳动课程进行扩充和补益;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既要注入职业生涯教育,也要陶冶人格性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观念等。

作为受儒学思想影响深远的国家,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学生劳作能力和劳动品质的养育,长期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并在新时代里越发重视劳动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培养中小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新时代重新思考与探究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劳动课程虽仍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渠道,也是我国中小学的常设课程之一,但却存在着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实践证明,实施无本课程的尝试,对改善劳动教育有积极意义。

一、劳动教育无本课程化的适切性

(一)课程的两种存在类型:有本课程和无本课程

从广义上审视学校教育活动,可以发现课程存在两种类型:教科书式课程和非教科书式课程,即有本课程和无本课程。前者以学科课程为典型代表,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与班级授课制一起共同助力学校系统高效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与之相对应的非教科书式课程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程领域,如“言传身教”,活动课、劳动课、影音课等。[1]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有本课程在给学校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每个时代的学者不同程度的批判。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在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时倾向于只注重学习表面的、现存的知识经验,阻碍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使学生逐渐走向平庸。同时,教师的教学对有本课程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教科书成为教师让学生服从的手段,它无法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学生不同的知识需求。在对教科书式课程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非教科书式”的无本课程再次回到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笔者认为,无本课程对我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适切性。

(二)勞动教育的无本课程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当时劳动课程的主要形式是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劳动,借助编写的教材进行教授的现象很少,整体是无本课程的教育形式。各地学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城市学生去工厂参与生产,农村学生去农田参与耕作。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在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教育和社会效益。[2]

如今的劳动教育倾向于以劳动知识学习代替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课程成为劳动与技术综合而成的一门有独立教材的有本课程,被称为劳动技术课。然而有的学校将劳动课边缘化,甚至对劳动课进行笔试。显然,“纸上谈兵”式的劳动课试题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劳动素质,而且有违劳动教育的初衷。

笔者认为,劳动课程的无本课程化对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劳动教育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活动中获得切身经验,而统一的学生用书和考试把学生的观念禁锢于劳动课就是应付上课和考试,以致学生对劳动的兴趣荡然无存。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则依然需要有本式的教学用书,以帮助其建立整体化的劳动课程体系影像,协助教师完善自身的劳动技术知识以更好的培养学生。

二、劳动教育无本课程化的实践路径初探

劳动教育课程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独立内容和方式的教育课程。[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积极创生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是教育工作者亟需展开的工作。笔者认为无本课程适切于我国劳动教育,是有效的实践形式,那么劳动教育的无本课程的实践路径有哪些呢?

(一)学科补益:深度融合学科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精神

传统的学科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在课程时间、课程资源和师资水平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劳动课程可以借学科课程之力,在知识上相互融合,在实践形式上相互补益,为劳动教育的无本课程创造可行的实践路径。

如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同时,语文课程对青少年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和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助语文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如随机选取一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本,就可见有数篇课文都渗透了培养儿童劳动素质的内涵。如《搭石》配有生动插图和值得思考的语句:“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又如教材中《长城》一文作者点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4]。这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语言运用,共同凝合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学科课程内容,对于劳动课程具有深层的补益作用,能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

猜你喜欢
劳动课教科书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期待孩子做出怎样的饭
小学生农场摘菜捡鸡蛋上劳动课
重庆小学生劳动课上捉泥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热爱劳动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