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亮,吴冬冰,万鸿兴
作者单位:三亚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海南 三亚 572000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1]。临床常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还可能伴有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等症状[2]。目前根本的治疗原则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还包括姑息治疗、对症支持治疗[3]。胰腺癌作为一类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早期不易发现,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现如今如何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4]。为探讨中转录中介因子1(TIF1β)及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水平与胰腺癌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中TIF1β、CXCR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三亚市人民医院确诊为胰腺癌病人病理标本180例,其中胰腺癌标本(病灶组)100例,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80例。临床资料通过回顾病人的病历记录和病例报告获得。病灶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范围为34~78岁,年龄(59.1±11.7)岁;肿瘤的分化程度:高分化31例,中分低化69例;有淋巴结转移56例,无淋巴结转移44例;T分期:Ⅰ期33例、Ⅱ期21例、Ⅲ期26例、Ⅳ期20例;癌旁组,男36例、女44例,年龄范围为33~80岁,年龄(60.1±12.5)岁,癌旁组织均经病理证实为炎症或正常黏膜。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3,P=0.581,χ2=0.872,P=0.351)。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术前未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2)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癌;(3)病人肿瘤实施手术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期>30 d,且在围术期没有发生并发症;(4)所有病人均有完整术后病理资料;(5)术前未接受放化疗。
1.2.2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2)未能完成随访者。(3)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4)风湿及免疫系统疾病;(5)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6)甲状腺功能障碍;(7)因其他部位肿瘤进行过放化疗治疗者。
1.3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标本经脱蜡、脱水、高温修复抗原、3%过氧化氢和山羊血清封闭非特异性蛋白后,选用TIF1β抗体(美国Sigma公司)、CXCR4抗体(美国eBioscience公司)进行链霉素亲和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法,对两种抗体的操作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4免疫组化判定标准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结果作为阴性;阳性对照以所提供组织按照说明书方法染色,CXCR4表达阳性细胞质内有淡黄色或棕黄色着色,TIF1β表达阳性细胞核内有淡黄色或棕黄色着色。每例标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个视野(400倍光镜下),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取其平均值作为阳性百分率。采取二次计分法:先将染色按强度计分:棕褐色3分,棕黄色2分,淡黄色1分,无色0分,然后将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计分,阳性细胞占比≥75%为3分,51%~75%为2分,25%~50%为1分,低于25%为0分。将(细胞数得分+染色强度得分)作为判断表达的结果,5~6分:强阳性(+++),3~4分:中等阳性(++),1~2分:弱阳性(+),0分:阴性(-)。所有病理切片的结果都是年资高的病理医师通过盲法评定。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采用±s描述,两组间采用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胰腺癌组织标本中的TIF1β、CXCR4蛋白表达情况比较病灶组和癌旁组的TIF1β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00%、12.50%(χ2=76.309,P<0.001),见表1。CXCR4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2.00%、13.75%(χ2=82.902,P<0.01),见表2。
表1 胰腺癌病灶组及癌旁组标本中TIF1β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表2 胰腺癌病灶组及癌旁组标本中CXCR4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2.2胰腺癌组织标本中TIF1β、CXCR4蛋白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TIF1β、CXCR4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见表3。
表3 胰腺癌组织标本中TIF1β、CXCR4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n=100)
2.3胰腺癌组织中TIF1β、CXCR4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与预后关系的多因素分析胰腺癌组织中CXCR4与TIF1β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6;P<0.01);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示:CXCR4、T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5。
表4 胰腺癌组织中CXCR4与TIF1β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表5 胰腺癌组织中CXCR4和TIF1β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胰腺癌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发现时常到达中晚期,5年生存率<1%,该病还与性别存在一定联系,绝经前的妇女发病率远远少于男性病人,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与男性病人相差无几[5]。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等均与胰腺癌发病有关,且近几年的调查报告发现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6]。病人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还可能伴有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焦虑、急躁、抑郁等症状,晚期病人还可能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或动脉血栓形成[7]。目前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其他方法包括姑息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适合于无法手术的病人,胰腺癌由于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发现时间往往较晚,导致手术治疗的时机已失去,故需要对胰腺癌病人实施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等[8]。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作为趋化因子的CXCR4在在消化道肿瘤进展中的作用逐步被认知,CXCR4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特异性迁移,胰腺癌组织中CXCR4呈现淡黄色或棕黄色着色,主要着色部位为细胞核,在正常胰腺组织中无表达,癌旁组织中因会存在少许迁移的癌细胞,也会呈现出少量阳性显色[9]。由此可以解释病灶组CXCR4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分别为82.00%、13.75%。TIF1β主要功能为转录抑制,还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肿瘤转移形态有关,在胰腺癌部位出现阳性显色,表现为细胞核内有淡黄色或棕黄色着色,在癌旁组织中与CXCR4状况相似,也会呈现出少量阳性显色[10]。故病灶组TIF1β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分别为78.00%、12.50%。
研究表明,TIF1β、CXCR4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分期有密切关系,结果分析如下。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已到达中晚期阶段的重要标志,T分期越高,病人体内肿瘤恶性程度也越高,分期越高越接近晚期,所以与体内诱导肿瘤细胞特异性迁移的CXCR4与TIF1β蛋白的表达也会同样呈上升趋势[11-15]。在性别方面已有研究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不能保证本研究取样的随机性,故在年龄方面未显示出TIF1β、CXCR4蛋白的表达的明显。研究结果显示,TIF1β、CXCR4蛋白的表达与病人的年龄、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可能与目前并无确切资料显示此两种蛋白与病人的年龄、分化程度的确切关系,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需要更大的样本数据得出更具权威性的结论。胰腺癌组织中CXCR4与TIF1β的表达呈正相关;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示:CXCR4、T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我们可将CXCR4、T分期、淋巴结转移对胰腺癌预后进行判断。
综上所述,TIF1β、CXCR4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相关指标的检测可能为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