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育路径探析
----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为例

2019-09-02 09:20吕晓燕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年度人物先进典型培育

吕晓燕 张 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时代。新时代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青年人才的目标定位,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时代要求。

一、“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类型分析

自2005年以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等作为指导单位,由人民网等媒体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以下称“年度人物”)评选拉开帷幕。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通过其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十八大之后全国共评选出60位“年度人物”,他们是新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的代表。每一位人物形象都是由先进事迹、高尚品德、特殊贡献和成长经历组成。从先进典型的道德品质层次划分,有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典型,也有体现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典型;从影响力领域划分有学术科研典型、创业典型、志愿服务典型、自强自立典型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标准不再局限于品学兼优或是有突出成就,而是更具多样化特点。

图1 2012-2017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类型分布图

在对60位“年度人物”的事迹进行分析后,我们共归纳出十种事迹类型(见图1)。其中,实践创新类分为专利发明型和创新创业型;道德楷模类分为见义勇为型和孝老爱亲型;志愿服务类分为参加公益项目型和支边支教支农型;自强不息类分为身残志坚型和艰苦奋斗型。从事迹类型看,“年度人物”既有新时代特色,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符合习总书记对于青年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定位。

二、新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核心品质

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核和思想实质通过其成长环境、心路历程、前进动力和具体言行表现出来。经过整合提炼,具有感人事迹和丰富内涵的新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形象才能更方便、更系统地为社会和群体所接受,才能深化受教育者对其精神的理解和学习。纵观60位“年度人物”,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类核心品质:

(一)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综合表现;理想信念是人对理想或事业执着追求并努力奋斗的思想、精神和行动。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关系到优秀品德的养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中山大学卜熙是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是大学生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他传承中华文化,学术上不断攀登;他连续6年参加勤工助学,资助贫困学子;他走进工厂,积极实践,调研社工,撰写提案……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是大学生认知提升、情感内化并最终激发行为的动力。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是为实现目标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又如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弱小和弱势群体,助人为乐,面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遭到践踏,见义勇为,面对灾害和事故,挺身而出,面对公益和慈善活动,志愿奉献。

在“年度人物”中,共17人表现出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等方面的优秀品质。他们中有为救轻生旅客,不幸被列车压断双腿,身负重伤的李博亚;有身患脑瘤,却从未丧失与病魔斗争的精神,刻苦学习的清华学子杨帆;有逆境中自强不息,自学成才,考取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的土家族小伙李军;有坚韧不拔,直面挑战,勇攀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陈晨……大学生先进典型应该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这才能彰显大学生先进典型崇高的人格魅力。

(三)过硬的知识本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大学作为传承知识和创新技术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既有知识本领,又有实践创新能力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责。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年度人物”中,因学术科研、科技发明、创新创业而获奖的大学生共计29名,占获奖人数的48.33%。在学术科研方面有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丁中贤;在专利发明方面有帮助改善地方生态环境,获得国内外专利19项的王绍鑫;在专业求知方面,有求真务实,踏遍群山找寻真知,坚守地质初心的石头迷王奉宇;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实现一站式创业云服务,帮助数千大学生创业的全能博士汤明磊……新时代需要那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勇于向科学发起挑战的学子精英。

(四)真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情感内化。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这种精神就是爱国、奉献、担当和作为。

南开大学哈萨克族学生阿斯哈尔·努尔太秉承父亲遗志,响应习近平主席强军目标的召唤,志愿申请入伍,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完成了从普通大学生到新兵、到特战队员的两次“蜕变”;南京大学羌族学生刘敏曾在汶川地震被掩埋30小时,被截掉右腿,靠坚韧顽强的毅力考上四川大学后被保送南京大学,后发起“全国大学生抗灾减灾灾后重建国际论坛”,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美丽心灵;西北工业大学孙玉晴照顾年高体弱的养母,带母求学,孝老爱亲,承担起沉甸甸的家庭重任……家国情怀是一种文化的基因,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更是一种时代的责任。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先进典型具有的强大示范力和感召力不仅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也在于发挥以大学生先进典型为核心成员的先进群体效应,从而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探寻先进典型的培育路径既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方法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及最新理论成果的主导价值标准

对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育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有政治立场的,主导价值在先进典型的培育过程中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培育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主导价值标准,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最新理论成果来引领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育方向,同时将思想道德作为培育的核心内容。

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我国的高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抓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为党育人的立场,不能改变为国育才的初心。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纽带,它决定着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立场、目标和方向。第三,将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培育的核心内容。先进典型培育,不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还应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共同理想、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凝聚、影响和激励大学生,要以思想道德这一中心要素,张举先进典型培育的性质和根本,增强培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公共课,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以及价值取向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思政课作为德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更加软性和长远性特征。一般而言,知识传授的教育效力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学生将知识的内容记下来,复制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同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处于更高层次的维度。作为一种教化手段,思政课是不依赖于外力约束的人的自我选择,以大学生自己的合理认知和判断为基础,因此思政课属于第二维度,要想取得真正的实效,就应该更加依赖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主动将知识予以内化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授课方式更贴近学生,语言生动富有魅力,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其次,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注重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只有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表率作用

高校思政教师是在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于先进典型培育的成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思想观念引导、强化和修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受到社会的不良习气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浮躁气息和功利主义,一些高校教师的素质令人担忧,有些教师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原则,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应该说,当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冲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时,从意识层面上,他们就会怀疑学校教育的真实性,并引发对生活真相的困惑、迷茫、痛苦和反叛,产生对周围一切事物的不信任,教育的效果会因此受到削弱。

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习总书记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六方面: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理想的人谈理想,传道者自身首先要明道并信道,追求并确立大境界、大格局,才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的航向。

(四)注重实践育人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直接来源,也是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因为如果大学生没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就不能按照思政课的要求内化,更不会转化成主体的主观意愿和行动自觉。前文中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大学生都是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支教支农支边的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内化为情感,升华为价值观,淬炼为意志品质,最终表现为责任担当行为。习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并强调:“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大学生应当把学习的阵地从课堂扩展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也只有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第一,积极组织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区的人民传播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知识。在革命老区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等,帮助学生了解革命知识,传承革命精神。第二,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考察调研,充分了解基层生活,强化社会感悟,加深对国情、民情的认识。第三,带领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重游革命圣地,参观革命展览馆、烈士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再比如邀请老一辈革命家或者其亲属子女讲授革命历程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奉献精神,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猜你喜欢
年度人物先进典型培育
年度人物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现代青年》2018年度人物评选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先进典型传递榜样力量
浅议如何培树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发现与宣传思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抓先进典型建写作队伍拓媒体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