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槐荫区委党校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济南市正拉开建设“康养名城”序幕,以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努力打造对接国际先进医疗水平的康养之城、活力之城。槐荫区近郊乡村地区作为医学科学中心的重要承接区域,将承担起负载康养名城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而康养名城建设也是槐荫区加快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槐荫区委党校课题组、槐荫区第14期中青班课题组通过深入乡村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开展康养名城建设的乡村基础优势,加快康养名城建设的制约因素,对加强康养名城建设的发展路径提出思考和建议。槐荫区结合全区实际,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以康养名城建设为契机,推进乡村发展振兴,为康养名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槐荫区全区面积共计152平方公里。除城市规划区外,约26平方公里被划定为基本农田区域或者非建设区域的乡村区域,主要涉及沿黄河分布的美里湖、玉清湖、吴家堡、腊山4个街道办事处,共计48个村(居)、农村人口38,501人,耕地面积28,971.83亩,基本农田面积22,1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以及韭菜、圆葱、莲藕等蔬菜。槐荫区打造“康养名城”的基础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槐荫区区域地处济南市的西北大门,距市中心1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约30公里。该区域对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高速、高铁、高架、轻轨聚集,紧邻京福、京沪、济青、济聊高速公路出入口,7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高铁每日经停济南西站318趟,1小时到天津,1.5小时到北京,2.5小时到南京,3.5小时到上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坚持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实现产业引导和集聚,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将打造成为生物医药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全球高地。济南国际医学中心选址于此,在交通区位上对北、上、津、宁等周边大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强吸引力,对邻近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是区域疗养、旅游的优选之地。
随着槐荫区以西客站片区为中心,打造“山东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文化新高地”,西部经济文化发展势头稳健,形成省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济南宜家、麦德龙两大商业巨头同时引爆了泉城消费西进的热潮。随着迪卡侬济南西城项目开门纳客,与宜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据2017年统计,宜家家居、麦德龙、百联奥特莱斯等新商业载体,全年客流量超过千万人次,市外顾客超过30%,省外顾客超过10%,辐射带动作用显著,高端消费模式初步形成,省城时尚消费西移。
智能制造产业正蓬勃兴起。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9家。其中,研发生产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山东天岳公司、入选CCTV国家品牌计划的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打造工业打印机小镇的山东德迈国际信息产业园均是新城企业的佼佼者。
该片区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载体不断完善,“15分钟文化生活圈”雏形初现,“一院三馆”成为济南的文化新地标。济南报业大厦、时光艺术之城、印象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等众多优质项目和资源迅速汇聚。济南方特东方神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仅2018年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成为济南甚至整个周边地区市民旅游出行的首选之地。
槐荫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黄河位于区域北侧,玉符河、小清河等众多河流遍布其中,济西湿地、玉符河湿地、美里湖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彩,加之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厚重,真正形成了集大面积潮湿地、河、湖、水为一身,融黄河文化、居民生活为一体的稀有优质生态资源。
目前,济西国家湿地公园是玉清湖片区最有影响力的水域资源,占地约33.4平方公里,有1/3的水域面积在槐荫。根据济南市的初步计划,这里将分为中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西北部湿地保护和恢复区、西南部田园风情体验观光区、东南部传统文化展示宣教区及东部湿地生态功能(景观)展示区5个功能区。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及基础设施建设,济西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市民(包括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的一处生态旅游去处。
此外,槐荫八景之一的睦里清源是小清河的发源地,水质好、无污染,适合开发,可以发展休闲游、骑行等项目。美里湖办事处黄河湾生态园地处黄河岸边,占地750亩,主水面(湖)480亩,经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建成以渔业生产、休闲渔业为特色的10个功能区(渔业养殖生产区、休闲、竞技垂钓区、观赏鱼养殖区、花卉种植观赏区、林果、蔬菜采摘区、嬉水区、两处观水亭及美食餐饮生活区)。
同时,近年来槐荫区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配套建设了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农村水污染、垃圾等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实现显著提升。
目前槐荫区已建设成11家农业园,总经营规模8700余亩,包括“溪地农园”、“黄河湾生态园”、“五洲都市农业示范园”、“双龙湾莲藕生态园”、“西城印象都市农业园”、“济西湿地高科农业示范园”、“绿之风生态农业示范园”、“美里湖农业有限公司”、“西部九襄都市农业园”、“济南美里黄河湿地生态荷花园”和“黄河农耕文化产业园”,基本形成集采摘、赏花、农业体验、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态。特色农产品方面,形成了西郊盖韭、吴家堡大米、吴家堡莲藕、出口洋葱等为主的“槐荫四宝”,这些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品牌基础,符合现代人群对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在济南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市场。同时,槐荫油菜花盛开和银杏林叶黄之时的自然美景已经成为吸引人气的“网红景点”,每年仅此两个景点就吸引20余万人到此游览休闲。
近年来,随着济南西部新城建设的不断加快,槐荫区经济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旅游休闲产业吸引力增强,乡村整体环境面貌不断改善,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的落地、打造“康养名城”奠定了良好的经济人文环境基础。但是,也要看到,建设“康养名城”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较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制定综合政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乡村重建,扭转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园区在中央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立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起点规划,并且按照规划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
目前槐荫区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还停留在乡村的初级规划上,如修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运用、让农村呈现“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全新面貌等。这些规划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拟定,从近期看,目标比较细化,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对农村面貌能够有较大的改变。但是从长远来看,整体规划缺乏创新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缺乏有效的支柱产业支撑,产业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目前已有产业,创新发展思路欠缺,缺少可持续性。缺少高标准、高起点的统一定位,对片区内的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缺乏整体明晰产业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缺少站在全省、全市、站在槐荫区看农村的气魄。这样的规划发展容易形成全区乡村片区各自为战、拆分开来进行开发的局面,导致规模小、见效慢、收益差的发展结果,难以形成产业的协调发展与集聚效应。同时,也容易与周边其他县区的乡村形成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的内耗与浪费,既不符合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不利于农民的增收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无法有效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产业经营规模小,难以吸引大的投资和高端人才的聚集,难以从根本上促进乡村的产业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
一是农业基础不强。乡村地区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离开了农业现代化这个基础,乡村振兴无从谈起,承载康养更会失去特色和韵味。当前存在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不足是制约农业基础不强的重要因素。按照最新统计数据,当前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总面积20722.27亩,但从事农业生产面积7237.66亩,仅占34.9%,其中实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的5056亩,农户联产承包自行种植的2181.66亩。撂荒面积3236.2亩,占15.6%,种植乔木、果树和成为渣土场的10248.41亩,占49.5%。目前虽然乡村地区看似果树种植数量不少,但多数农户种植果树都是以占地补偿为目的,从而导致果树种植密度很大,产生不了效益,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二是康旅产业发展缓慢。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目前全区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层次较低。受农村土地使用权限、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制上约着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多元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星级酒店、大型旅行社数量不足,旅游产业招商实际落地运营项目较少。乡村旅游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高。目前游客多以亲带亲、友传友的方式进行自发宣传,致使绝大多数外地游客甚至很多本地市民忽视了一些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乡村旅游点。当前乡村游绝大多数以生态农业观光、果蔬采摘、垂钓为主的短线经营服务,独特的田园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缺乏特色,没有太多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发展形式较为单一,服务功能相对单调,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还比较低。横向比较北京、广州、南京、杭州、西安、青岛等城郊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管理房、库房、加工房配套齐全,且为二至三层小楼。而槐荫观光农业配套建设却只限定在平房,也不允许建标准化公厕,极大影响了消费体验。
三是农产品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特色。康养产业需要特色产品的输出,需要消费服务业带动经营效益积累,而优质的康养产品是康养名城的最好宣传名片。但因受现行土地政策约束,产品深加工无法投入生产,新型经营主体一直处在以粗加工、精装上市阶段,难以进入高端市场。经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是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由于目前槐荫区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较为落后,缺乏对人才集聚的有效吸引力。医学科学中心建设需要的大量优质人才普遍学历、收入较高,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需求,而目前的居住、教育等配套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长期来看,容易造成人才在医学中心就业,但在其他区域生活、消费的情况。特别是将来地铁建成后,更容易形成落户人口和消费人流的流失。
当前乡村地区田间地头、河道沟渠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现象依然存在。村(居)领导班子对村容村貌的管理能力有所欠缺,部分问题整改后仍有反复反弹,需进一步压实责任传导压力。虽然各部门、街道机关干部、村(居)干部已经进村入户开展宣传,但是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度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村民维护环境卫生、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不够高。究其原因,部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站位不够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时有发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乡村文明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对乡村文明振兴工作的高点定位和长远规划。
“康养名城,活力槐荫”的建设发展,将为槐荫赢来继西部新城之后的第二次腾飞机遇,有望与东部的CBD比肩,实现城市的两翼展开、比翼齐飞。
机遇千载难逢。而抓机遇,必须从提升周边乡村环境入手。
要围绕“高起点、现代化、强功能”的目标和“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要求,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聘请国内外一流的高水平专家,结合建设“康养名城”这一重大战略定位,高标准编制和优化提升乡村振兴产业规划,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和补充完善机制。严格管理和执行规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推进规划长期落实。
建议结合全市建设“康养名城”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休闲康复疗养旅游。2018年10月29日,槐荫区委书记、区长在“康养名城,活力槐荫——2018济南槐荫·北京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上与多家企业进行了项目签约,投资意向额471亿元,为槐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引擎,同时也为周边的农村发展振兴提供了新的方向。
建议利用医学科学中心的医疗、康复等技术资源,与周边的养殖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对接。通过开展特色住宿、接待、娱乐、购物、餐饮等方式,综合开发度假、休疗养模式,打造现代化康复疗养地的新型文旅疗养模式,与槐荫的“康养名城,活力槐荫”相契合。通过资源的利用、康疗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调动游客和疗养人员的自主积极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融入医疗、心理、行为、营养、物理及自然因子等因素,实现疗养制度规范化、疗养管理信息化、疗养设施现代化、疗养保障科学化、疗养康复系列化、疗养指导具体化、疗养服务优质化。
全力推进园区观光旅游业升级发展,做好协调统筹规划引领。
一是建议加快农村改革,为社会化大生产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及产权平台交易工作,实现土地承包权、所有权、收益权三权分离,激活土地经营市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变股民,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扫清障碍。探索农村不动产登记和收益分配机制,激活农村宅基地等不动产,推动农村“民房”变“客房”,发展民宿经济。
二是把观光旅游农业与康养产业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开发、因地制宜,注重凸显康养特色,有序推进疗养、旅游设施建设,形成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点串线有效整合,打造疗养旅行观光农业品牌,充分结合小清河源头湿地、吴家堡、玉清湖街道现有观光农业园区,重点打造沿黄河、沿小清河等田园旅游线路,形成有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
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区域布局优势产业。玉符河以南的腊山、玉清湖办事处所辖各村,紧紧抓住湿地公园、玉符河景观的位置优势,着力发展田园特色产业和景观提升,拉动村民参与度高的农家乐和民宿经济发展。玉符河至小清河区域,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改造提升现有传统淡水养殖模式,解决好养殖污染问题,拓展好水上游乐项目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小清河以北至黄河,以水稻公园建设为主导,调整种植业结构,布局产品高效产出与观光增效的种植业,重点发展果蔬采摘、花卉观赏及创意农业,提升观光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四是建议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康养房地产发展模式,建设一批风景优美、精致装修,带有高端养老、康复功能的别墅和高档住宅,面向高端康养需求人群,以租赁为主的方式长期持有经营,着力打造辐射全国的养老康养度假胜地。
一是结合产品特色引领饮食文化。网络时代,“流量效应”、“网红经济”能量巨大,建议聘请专业品牌运营公司,结合康养发展方向,重新包装槐荫四宝(西郊盖韭、出口洋葱、吴家堡大米和吴家堡莲藕)品牌形象。当前,80后、90后人群对“养生”话题关注度极高,建议充分利用这种舆论导向,打造出既年轻时尚,又附带推广康养功能的食品品牌。将农产品开发融入文化创意,打开市场,形成产业化,努力使农业与健康、疗养和旅游业紧密结合,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三是加快乡村文明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对标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以“康养”为主题,找准基层村居与康养名城切入点,制定更高标准、更易操作的长期规划,坚定不移压茬推进。将打造康养名城文化融入到每一个槐荫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切实提高站位,充分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同步推进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全面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民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一院三馆等现有资源的优势,面向全区居民特别是乡村地区居民,实行“政府买单、群众看戏”,让更多的人走进艺术殿堂,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不断提高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