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牙雕中的拉丝工艺

2019-09-02 02:17夏爱华
客家文博 2019年3期
关键词:牙雕拉丝外销

夏爱华

一、概述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气候温热潮湿,据考证迟至明代,仍有关于野生象的记载。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口岸城市,所谓“越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1,1历史上,广州有关犀、象的文献记载较多。五代时期,“两浙进大方茶二万斤,琢画宫衣五百副。广州贡犀象奇珍及金银等,其估数千万。”2《宋会要》中提到:“绍兴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提举广南路市舶张书言言:‘契勘大食人使蒲亚里,所进大象牙二百九株、大犀三十五株,在广州市舶库收管。缘前件象牙各系五七十斤以上’,……”。诏:令张书言拣选大象牙一百株,并犀二十五株,起发赴行在,准备解笏造带,宣赐臣僚使用,余依。”象或象牙作为珍稀物品,常常与犀角一起,进贡给中央朝廷。至迟在民国二十二年,即1934年,我们仍可以从粤海关的进出口贸易统计年报中找到,“整、碎象牙”由香港进口471公斤,由英国进口112公斤,由新加坡进口289公斤,由暹罗进口3452公斤。3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大象带有“万国来朝”“太平有象”的丰富含义4,其制品深受喜爱,并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工艺传统。明清以来,竹木牙角雕刻进入到“精雕细琢”5的时期。特别在广东,象牙原材料的持续供应和象牙制品需求的增多,造就了广东牙雕工艺的非凡成就。其牙雕工艺出类拔萃,在清宫极其重要的“仙工”牙雕制品中,以广东牙匠制作的作品居多。广州“不仅是宫廷造办处在地方的延伸,本身也是地方手工业中心,在国内民间市场以及外销市场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6享有国内国际“双重市场”7的广州,牙雕的外销制品也同样让欧美顾客为之叹服。在这众多的牙雕制品中,笔者留意到一种现已绝迹的拉丝工艺制品,以拉丝制成垂直线条的底纹(见图1),其出现甚为特别。

象牙拉丝制成的垂直线条底纹,在不同的著作中,表述略有不同。早期,故宫博物院刘静老师在《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的图版文字说明部分,认为其借鉴于雕漆工艺中的“对天地纹的处理方法,镂刻条纹天地”8。其后,关善明在《中国扇具》一书,描述此种工艺为:“镂空处用垂直象牙丝填充,牙丝细如毛发,一触即断”9。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编著的《风从广州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广州外销成扇》一书,描述此种工艺为:“以细密垂直牙丝补地”10。广东省博物馆编辑的《异趣同辉——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集》,在广雕部分的文字叙述中称其为“拉丝透雕薄片”11。笔者在征求现代广东牙雕大师李定宁先生家族意见后,认为以“拉丝”命名此种工艺较为确切,故以下将以“拉丝”特指牙雕中的此种工艺。

象牙拉丝制成的垂直线条底纹,工艺表现为牙片两端之间拉为1毫米左右的细丝,细丝与细丝之间平行,密似琴弦。这种工艺在清代之前没有见到,如果说溯源早期的作品,似有象牙梳子的梳齿与之相似。与象牙梳子不同的是,清代的拉丝工艺,其象牙丝细如毛发,薄如蝉翼。拉丝工艺是否直接在牙片上开料?亦或是像牙丝编织一样先将象牙“煮软”12再拉丝,目前尚不得知。

象牙拉丝工艺在清代成熟,特别在乾隆时期的外销扇中最为常见,个别见于盒类;该工艺也见于这一时期清代宫廷的牙雕藏品中,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去探寻象牙拉丝工艺制品的踪迹,探讨拥有国际国内双重市场的广东牙雕兼收并蓄的特点。

二、清代广东牙雕中的拉丝工艺制品

(一)广东外销象牙扇

地处南海之滨的广州,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为“一口通商”的口岸之后,渐渐发展成为十八世纪全球贸易的中心。广州口岸集中了大批能工巧匠专为海外市场服务,这里也成了外销商品的生产基地。13外销扇就是这些外销商品中一个品类,其制作数量庞大,采取了来样定制与批量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还实现了跨工艺跨行业的合作与分工14。

外销象牙扇,大多是以整片象牙扇骨做扇面的折扇,是骨扇的一类15,在外文中称为Brise fan(普瑞斯扇)。外销象牙扇数量众多,特别是含有拉丝工艺的外销扇工精技卓,自乾隆初期开始出现,到嘉庆晚期衰落。

外销象牙扇在康熙晚期已到达欧洲,留存的实物不多。这一时期的外销象牙扇,“镂空部分面积较少,尚具扇风功能”16。扇面中央,通常进行彩绘,似是仿制同时期外销瓷中的伊万里风格17。雍正时期的实物也较少,乾隆以后,可见到的象牙扇数量渐渐增多。如图2所见,这是一把乾隆初期的外销象牙扇,扇面镂空面积较多,开光五组,其中三组为拉丝底纹,浅浮雕山水人物纹,两组镂空几何纹。到乾隆中期,流行通体镂空勾连纹、几何纹等为底纹,再浅浮雕花卉纹。部分扇子的中心椭圆形位置或盾牌内拉丝为底纹,再浅浮雕花式字母或山水纹,见图3。

乾隆晚期,除大骨外,象牙扇中的拉丝底纹面积扩大到整个扇面,镂空几何纹、勾连纹几乎不见,如图4。整个扇面以拉丝为地,浮雕花叶纹,三组开光。此外还有浮雕山水人物纹、庭院人物纹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中式纹饰的山水人物和庭院人物有增多的趋势,花叶纹则渐渐减少。嘉庆以后,大骨不见菊花纹,浮雕庭院人物纹增多,或单面或双面浮雕纹饰。嘉庆晚期以后,外销象牙扇数量锐减,拉丝工艺也渐渐不见踪迹。

乾隆初期,以镂空几何纹、勾连纹为底纹,加饰开窗、浅浮雕花叶纹,拉丝仅占中心盾牌或椭圆形位置;乾隆晚期以后,拉丝面积扩大到整个扇面,同时浮雕亭榭楼台、山水人物等“中国式”图案越来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以后出现的象牙折扇,不论底纹是镂空几何纹、勾连纹,还是拉丝,都具有穿透轻薄、纤细轻快的特点,并利用镂空穿透的底纹部分与浮雕的盾牌、开窗、花叶、亭榭楼台、山水人物等非穿透部分,形成两个层次的视觉效果。镂空几何纹、勾连纹、拉丝底纹,纤细精致;浅浮雕的盾牌、开窗、花卉、亭榭楼台、人物等,跃然其上,“看似悬浮于空中”18。这一时期的外销象牙扇轻薄穿透,其实用性质恐要大打折扣,而更具有观赏价值。

(二)外销的象牙拉丝盒

在外销象牙制品中,除了外销象牙扇使用拉丝工艺外,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外销象牙提盒也采用了拉丝工艺。这件象牙透雕徽章纹佛手钮提盒,见图5,由“20片拉丝透雕薄片和40根牙条镶嵌拼接粘合成”,“牙片均采用透雕拉丝锦地薄意浅浮雕技法,雕饰西洋缠枝花卉,居中处一椭圆形徽章内浅浮雕花体字母”1。9

(三)清宫藏品中的象牙拉丝制品

得益于口岸的便利,清代广州在获取象牙原材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拥有国际国内的“双重市场”,广州牙雕的技艺也在这时名冠全球。清宫造办处常年需要召集广东牙匠入宫服务,据统计,自康熙到嘉庆四朝,至少召集了20名广东牙匠先后入宫服务,尤以乾隆时期最多。20粤海关与两广总督,担负着向内廷输入象牙原材料和优良工匠的任务。同时,优质的牙雕作品也是广东的地方官员进贡给皇帝的重要选择。所以,清宫藏品中的广式牙雕作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行走于内务府的广东籍牙匠在内廷奉命所制;另一个是由广东的地方官员呈进给皇帝的贡品。清代晚期,广东形成了“贡行”,经营方式由商号承包,产品制成后,先给官方过目认可,贡给朝廷珍藏,其余由商号自行处理。21

笔者搜集两岸故宫的象牙藏品,发现两件含有拉丝工艺的象牙制品。一件为象牙雕镂空山水八瓣式盒,见图6,盒面以镂刻梅纹为锦地,采用拨镂染色的方法,在八瓣中浅浮雕八宝、卷草花纹;盖壁即采用象牙拉丝工艺,“镂刻条纹天地,浮雕行舟、对弈人物、访友、垂钓等山水楼阁人物故事图案”22。刘静老师在其另外一篇《清代宫中的广州象牙雕刻》一文中,描述这件作品为“雕牙镂空八瓣盒”,“这件八瓣圆盒,以镂钻、浅浮雕等技巧,将牙片雕刻得薄似蝉翼,微显透明”23。即已判断此件作品为广东牙雕作品。

另一件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中期“雕象牙四层透花提食盒”24,见图7。此件食盒“不论器盖、器身侧壁、每层屉格底面皆用镂空象牙片镶嵌于框格间,盖与侧壁以雕花茜红、蓝框条间隔成八格,每层底面则以素框分七格。每个框格间均嵌入镂空象牙片,底部象牙片透雕勾连缠枝花草。壁面象牙片细雕山水、人物、鸟兽、草木、楼阁等纹饰,每一片题材不同,颇供细玩;盒盖与屉层壁面的象牙尚在繁缛的纹饰间透雕细密的直纹经线为衬底,宛若透花薄纱。这些象牙片皆十分薄,细微精致的纹饰与经线,令人不敢着力碰触。”25拉丝底纹在这里描述为“在繁缛的纹饰间透雕细密的直纹经线为衬底”。文中虽未提及此件提盒为广东牙雕工艺,从其拉丝工艺、盒体构造、盒层内底纹饰等方面看,其为广东牙雕无疑。

上述两件清宫象牙盒及前述的外销象牙盒,都采用分片镶嵌拼接粘合的方式制作,牙片均为拉丝底纹,在浅浮雕山水人物等传统图案。其中两件清宫藏品的造型为中式储食盒,且都染有不同的色彩,装饰图案也为传统的吉祥图案或人物故事图。两件清宫藏的象牙盒,是由广东牙匠在内廷制作?还是属于广东地方进贡的贡品?目前尚不清晰。从其造型和浮雕纹饰来看,广东的牙匠把两件储食盒按宫廷喜欢的样式,经过染色等形式的改良。然而从其遗物数量上来看,广匠们把创新应用于外销象牙扇的拉丝底纹工艺输入宫廷,似乎并不流行。

三、象牙拉丝工艺的使用

清代广东牙雕的拉丝工艺,具有穿透轻薄、纤细轻快的特点。其利用镂空穿透的拉丝底纹部分与浮雕的盾牌、开窗、花叶、亭榭楼台、山水人物等非穿透部分,形成两个层次的视觉效果。然而上述外销象牙扇、象牙盒两个品类中,从对拉丝工艺的使用来看,其最终的效果诉求似乎是不一样的。

(一)外销象牙扇中的拉丝工艺

外销象牙扇中的拉丝工艺使用,与西洋服饰中的蕾丝纤细轻快,半掩半透的艺术效果非常相似。伦敦扇子博物馆的藏品介绍这一类扇子,就称为“lace-like pattern”。伴随着18世纪“中国风”的风靡,来自广州的外销扇成为西方贵妇人手一把的风尚之物。

外销象牙扇中有一个特别名贵的品种,英文称之为cockade fan(见图8),翻译过来是“帽章扇”,形制类似于我们中国扇子里的团扇。研究认为这种扇子传世极少,只供观赏、馈赠之用,约流行于乾隆末期到嘉庆初年,也有认为到嘉庆末年,顶多三十年的时间26。此类扇的工艺技法繁复,生产成本极高。这种帽章扇的布局,与西洋环状蕾丝衣领基本类似,边缘部分甚至还刻出锯齿一样的小突起,与蕾丝的边缘也非常相似,见图9、图10。这些相似性让笔者推测,含有拉丝工艺的外销象牙扇的纹饰和造型吸取了部分西洋蕾丝头巾、衣领、袖口等服饰的装饰元素。

(二)象牙盒中的拉丝工艺

两件清宫象牙盒及外销象牙盒,都采用分片镶嵌拼接粘合的方式制作。其制作的造型尺寸远远超过象牙材料的取材尺寸,所以需要多个牙片拼接粘合。每一片牙片均为拉丝底纹,与浅浮雕山水人物等传统图案相结合,其宛如薄纱,不可触碰。广东省博物馆藏有的那件外销象牙提梁盒,其造型可以在外销银器中找到类似的器型27。清宫的两件象牙盒藏品,有两种可能,一是由广东牙匠在内廷制作;二是属于广东地方进贡的贡品。不论是那种情况,似乎都更迎合乾隆时期对“巧工奇物”的喜爱与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自康熙到嘉庆四朝,先后有二十名广东牙匠进宫成为宫廷牙匠者28。连接宫廷与地方的重要人物——广匠,他们被招入内廷之前,自身具有的地域风格和技艺在造办处有多少发挥?广匠因病或衰老返粤后,他们是否把宫廷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后人?或影响地方制品、外销品的制作?这些问题虽没有文献和资料的佐证,但通过提问的猜测,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清宫与广东、广东与西洋交流问题的思考层面。

四、小结

清代广东牙雕的工艺中,有一项现已绝迹的拉丝工艺。这种拉丝工艺表现为垂直牙丝底纹的制作,具有繁密穿透、纤细轻快的特点。在清代广东的外销象牙扇中,拉丝底纹大量使用,形成了外销象牙扇延续风格中的一大特点:康熙雍正时期已有外销象牙扇,但不见拉丝底纹;乾隆初期到中期,拉丝底纹应用面积不大,以镂空几何纹、勾连纹等为底纹,浅浮雕花叶等;乾隆晚期,拉丝底纹扩张到整个扇面,浅浮雕花叶、人物、亭台楼榭等纹饰;嘉庆以后,继续以拉丝为底纹,出现了双面浮雕纹饰的特点。嘉庆晚期,拉丝工艺渐渐不见踪影。

清代广东牙雕中的拉丝底纹,具有纤细轻快的特点。其利用镂空穿透部分与浮雕的盾牌、开窗、花叶、亭榭楼台、人物等非穿透部分,形成两个层次的视觉效果。其率先由广东牙匠在乾隆初期应用在外销象牙扇中,少数见于外销盒及清宫的藏品中。然而外销象牙扇、象牙盒两个品类中,从对拉丝工艺的使用来看,其最终的效果诉求似乎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通过对外销象牙扇的纹饰、构图等细节的观察与对比,笔者推测,作为西方贵妇人手一把的风尚之物、随身携带的重要配饰和社交工具,外销象牙扇可能吸取了西洋蕾丝头巾、衣领、袖口等服饰的装饰元素。另一方面,清宫藏品中的两件储食盒,则似乎更迎合乾隆时期对“巧工奇物”的喜爱与追求。可以说,享有国际国内双重市场的广东牙雕,在宫廷与西洋之间,吸取双方的养分,树立了自身旗帜鲜明的特色,名冠全球。

猜你喜欢
牙雕拉丝外销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夹杂物对Q195b 拉丝材断裂行为的影响
气体密度调控激光拉丝太赫兹辐射机理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当代猛犸牙雕的再生与发展
钢丝生产中的硬质合金拉丝模
当代猛犸牙雕的再生与发展
冷拉拔珠光体钢丝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巧夺天工的牙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