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物建筑修缮的原真性
——以海阳县儒学宫修缮复原工程为例

2019-09-02 02:17陈国哲
客家文博 2019年3期
关键词:山墙真性文物

陈国哲

古建筑是我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保护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物建筑保存至今,历经成百上千年的岁月,饱受天灾虫害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多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或几经修补已非创建或重建时的原状。同可移动文物一样,其原生性和历史信息的真实性是不容改变的。

原真性(Authenticity),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非仿造等意思。对于文物建筑或历史遗址,原真性可以被理解为那些用来判定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真实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原真性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1994年的《奈良文件》指出“原真性本身不是遗产的价值,而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由于世界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将文化遗产价值和原真性的评价,置于固定的标准之中是不可能的”。为了让文物建筑得到妥善的保护,就必须在修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如果这个问题不弄清楚, 就会在古建筑修缮和保护工作中出现有损原真性的情况:保存主要建筑破坏总体布局;使用现代材料,改变了建筑质地和结构体系;没有复原依据随意复原,破坏建筑的时代特征和科学性,降低了文物的价值,使得保护或修缮效果适得其反。本文以潮州市海阳县儒学宫大成门的修缮复原工程为例,探讨基于原真性考虑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问题。

一、海阳县儒学宫概述

学宫,在旧时是地方上供子弟读书、学习的场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海阳县儒学宫俗称红学、学宫,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文星路。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载:县儒学宫“旧在府治西偏附郡学右”。至宋绍兴年间县令陈坦迁到锦坊(即今址),此后历代屡有增修,使海阳县学宫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图1)。由于历史的变迁,整个学宫现状占地面积已不足4000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大成门、两庑厢房、泮池、棂星门及院前照壁,其余建筑、院落均已不存,并有现代建筑环围宫院。宫内主要建筑大成殿重建于明代,殿址位于院落的最北端,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木构“大式穿斗”式重檐歇山顶,殿周石栏围护,殿前筑有石砌月台。该殿仍保留着明初粤东地区殿堂建筑的风貌特点,是一处具有较高文物保护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同时学宫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时的东征军第一师政治部和南昌起义军军官教导团均曾驻扎于此。1989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文物部门对宫内棂星门、金声门、玉振门及泮池等建筑进行了重修保护,但大成门及东西庑房建国初重修时,改制为一般民用房屋,与整个学宫建筑群甚不相配。大成门是整个学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制的大成门已严重影响了做为古代学宫的建筑风貌,需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修复还其原状,进而使文物建筑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获得有效保护与延续。为了还原其本来面目,潮州古城区文物管理所委托山西圆方古迹保护修复有限公司对大成门进行勘察和维修方案设计,并于2017年7月对大成门进行了修缮复原。

二、大成门形制概况

大成门位于学宫的中轴线上,座落在棂星门与泮池之后,大成殿之前,门址坐北朝南。查清光绪《海阳县志》卷十九·建置略三有“……其庙道南为照墙,道北东西下马碑各一,碑内地周以石阑,阑北为门曰棂星,构石柱为牌坊,镂以云龙。棂星门内为泮池,池跨以拱桥。其畔护以石阑,池北为大成门。重檐崇基彤扉两观,门外甬道左右为肃容门。门内甬道左右为两庑,东西向甬道,北为露台,周以石阑,饰以狮子。又北为大成殿,崇基石阑重檐四出覆黄琉璃瓦,门楹皆丹……”的记载。根据大成门现存平面布局,及当地年长者对建国初未改制前的大成门原制描述,结合该地域同类门庭建筑形制,基本可确定原大成门为面宽七间,分心用三柱,居中五间为门并升起,余东西两侧庑房落山,单檐硬山顶,为典型的门庑相连的复廊式门庭。所谓“重檐”即门庭与两侧庑房的檐口存在一定高差,如广东肇庆市的德庆学宫大成门、广东梅州兴宁市兴宁学宫大成门。

大成门在建国初重修成一般民用房屋(图2)。台基、前后檐柱及四堵山墙仍为原构外,其余构造层皆为后期维修改制。台基后檐阶条石折断、碎裂,现用水泥临时补抹。分心柱四根石柱不存,前后檐柱水平与垂直方向皆增建墙体(门窗),严重破坏了建筑的原来形制。原制落山式硬山屋顶已不存在,所有原梁架及构件全部不存,为后添配的现代金字型梁架。两侧庑房前后檐墙装修改制,大成门山墙上为方便出入,凿有门洞。庑房两侧山墙由于自然原因墙壁风化严重,在其山墙上墙可明显分辨出新增砌体与原墙体的痕迹。当时通过拆除门庭部分近于坍塌的墙头,并续砌两庑山墙,进而形成门庑等高,瓦面通坡的立面形制。门庭次、梢间增砌了前后檐墙及隔墙,将檐柱封砌于墙内;仅露明的明间檐柱也被涂以红漆遮盖了柱身原有的本色。还在门庭次、梢间增砌前后檐墙及隔墙,辟做管理用房。门庭后檐西山墙上后期辟设券洞,改变了原墙体结构。地面已全面改制为水泥地,前后檐台明排水沟尚在,部分压沿石破损、下沉、歪闪。

通过对海阳县儒学宫大成门的勘察及其遗存构件的勘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的相关界定标准,认为大成门其残损等级已达Ⅳ类,因此,有必要对其现存原制部分进行彻底修缮;对已缺失、改制的部分进行有据复原,力争还其“原状”,从而使修缮后的大成门既能满足其使用功能,同时又具备古代建筑应有的历史风貌。

三、基于原真性的修缮复原措施

针对文物建筑修缮原真性主要有形制、结构、材料、工艺四个重要决定因素,缺一不可。修缮文物建筑目的在于保存和展示文物建筑的美学与历史价值,最大限度地传递其原真性的全部信息。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修缮使用到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必须充分考虑结构稳定和保持原真性,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形制的恢复

恢复原形制,一是要拆除后加后改部分,二是复原缺失的部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条“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坚持以保持文物的原状为目的,尽可能减少干预,对大成门已经缺失、改制的构件、构造层,参照境内其它同类建筑的形制予以重制,从而使其恢复至原状,保持大成门的完整性。

由于年久失修及建国后的人为改制,大成门的原构件已缺失,现仅在潮州市博物馆内保存有原明间的抱鼓石一对。根据抱鼓石的规格及其卯口信息,推得与之结构的下槛、抱框尺寸;结合其明间柱位及开间尺寸,参考境内同期建筑大门比例及组合方式,进而确定明间大门的形制与规格。而平面布局及造型风格,先后对广东地区,特别是潮汕地区的文庙、学宫的大成门资料进行了收集。其中广东梅州兴宁市兴宁学宫大成门面宽三间,明间设板门,两次间为槛窗;广东梅州五华县长乐学宫大成门面宽三间,明间设板门,两次间为槛窗;广东肇庆市的德庆学宫大成门面宽五间,明、次间为板门,两梢间砌墙分隔前后(图3);通过对比发现,该地域的学宫大成门平面布局多为前后分心式,其最边间或辟槛窗、或砌墙封闭均不施板门,故此,海阳县儒学宫大成门仍沿袭这一地方风格,仅在明、次间安装板门,两梢间以墙分隔。板门下施用高门槛,两侧及门头上方皆设垫板,垫板之下用整块石材砌成“月兔墙”,门上钉设铜质镂刻铺首(图4)。

(二)结构的复原

1、梁架

大成门原构架早已不存,现有的四缝人字屋架全部为建国初维修时添配的,其结构形制及立面风格皆与古建大成门不符。此次修缮需将现有梁架全部拆除后重新配制安装,拆掉的构件根据其长短制成桷板使用。新制构架因原制已无可考,故首先根据现遗存的东庑山墙痕迹所反应的坡度确定大成门屋面举折,之后参照境内类似门庑落山式建筑的檐口高差确定各架桁条高度,最后以与大成门同期复建的大成殿构架形制进行设计,体现其原有特色(图5)。

2、瓦顶

大成门瓦顶为建国初重修时改制的。根据清代《潮州古城图》描绘的学宫,可清晰地辨出原大成门东、南两面的立面风格。其屋面为典型的门、庑落山的组合式瓦顶。这类门、庑相连的建筑组合在广东地区较为常见,如广东肇庆市的德庆学宫大成门、广东梅州兴宁市兴宁学宫大成门及潮州市开元寺的山门。因此,修缮方案对大成门瓦顶的图纸综合了上述各建筑的瓦顶形制,同时参考宫内大成殿的瓦面做法,以《潮州古城图》为设计依据进行绘图设计。施工中桷板之上先铺设底层板瓦一层,再上瓦设夹心瓦及垫脊瓦,即檐部板瓦四层,脊部三层。板瓦之上扣设红筒瓦,并用红灰捉节夹垄。瓦顶脊饰按照大成殿现存脊饰做灰塑脊,立面不施嵌瓷,仅以水墨间色保持原有风格(图6)

3、立柱

大成门石质立柱总计三排四列,其断面皆为圆形,柱脚施圆形覆盆础石,柱径36厘米、柱高3.64米,中柱已缺失,前后檐柱也大多被封砌在后增的墙体之内,仅露明的两根明间后檐柱,其柱身也在近年被通刷红漆,改变了原立面风貌。修缮中先将后增墙体全部拆除后,仔细检查础石的保存情况,对因风化导致柱脚悬空的础石,按照原规格形制采用打牮拨正、原位起顶的方法更换础石,同步校正立柱,将其戗撑稳固。另清洗柱身表面涂刷的红漆,使之恢复原貌。对于缺失的中柱,需按照现存础石直径,参考前后檐柱材质、规格予以补配。大成门前后檐柱柱头相对于门内地面高 3.7米,而两侧庑房檐口桷板下皮为 3.8米,若大成檐柱头直接放置梁架,则无法形成县志中描述的“重檐”风格。另外在檐柱柱头的正侧两面均没有发现任何连接柱头的栱枋卯口,可见原大成门前后檐柱之上并非直接放置构架。通过对本地建筑的走访、调研对比,本地区惯用在石柱之上墩接木柱的方法以增高立柱的高度,这样既解决了石柱高度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起到了一定的防火作用,如与学宫相距不足1000米的开元寺山门也同样是这种做法。故此次设计将大成门现存的前、后檐柱原物继用,之后根据两侧庑房栋高推得门庭的栋高尺寸,在石柱柱头墩接杉木质木柱,柱间采用本地做法用“曲尺枋”纵向联构,柱头支撑檐桁。同样中柱亦为石木合成,石柱高度与檐柱等高,木柱柱头直接支顶脊桁。

4 、墙体

拆除建国初增砌的前后檐墙及室内隔墙,保留原门、庑山墙四道及两侧庑房的前后檐墙,重新堵砌西面山墙后期辟设的门洞;按东庑房山墙遗存墙体高度、坡度痕迹拆除改建时加高的墙头,并根据设计图各架桁条高度,依传统做法补夯门庭山墙墙头,之后对所有墙面重新罩以红灰。由于原墙体已完全干燥,如直接浇水洇湿抹灰,抹灰层与砌体不可能得到有效衔接,因此有必要对老墙面预先开砖缝、过斧迹,目的使抹灰层与砌体有效结合。罩面灰需将红土直接掺入罩面灰中拌匀使用,避免日后因自然风化,导致红灰变色的现象发生。

5、台基及地面

剔除台基条石间近年补抹的水泥砂浆,现状整修台明、台基。将碎裂为数块的阶条石去除后按照原构件材质、规格进行补配铺设;对折为两截且能对合条石加固后继续使用,将条石拆下平置,挠洗断茬至净,稀料渗底后,用结构胶合缝粘牢,然后在其底面和内侧面分别凿银锭槽、嵌银锭扣,粘接加固后原位归放。铲除门内地面的水泥硬化层、灰土夯实垫层,并按照大成殿室内地面做法用红方砖顺面宽方向十字错缝铺墁。地面标高以中柱础盘石上沿为标准,前后檐台明泛水 1 厘米,保证门口为整砖,破头找于两山(图7)。

(三)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应用

保存遗址的原真性,使用材料应与原材料类型、种类、大小、强度、色泽、法式等相同,更要充分考虑使用原工艺。可以不求其完美,但必须确保其真实性,要充分尊重原有材料,也要使新构件或替换部分与原构件有所区别,让两者可以区分和辨认。修复与原有部分一同融入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之中,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延续,其可识别的真实信息诠释了修缮中的原真性原则。

本次维修所用的木材,采用宫内大成殿使用的同种杉木。木材的缺陷值要求符合《木结构设计规范》《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相关规范的选材标准,制作大木构件时,木材含水率≤20%。关键部位的木构件,使用50年以上树龄木材。木构件成品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不准许使用两根以上的木材复合或拼合做法。新瓦按照大成殿旧瓦规格尺寸原样定烧,定烧新瓦的质量应保证瓦件无开裂、无沙眼、不变形,尺寸误差小于3毫米。拆除现有的布瓦屋顶,参考宫内大成殿屋顶瓦件规格及组合方式重修瓦顶。桷板之上先铺设底层板瓦一层,再上瓦设夹心瓦及垫脊瓦,檐部板瓦四层,脊部三层。板瓦之上扣设红筒瓦,并用红灰捉节夹垄。瓦顶脊饰按照大成殿现存脊饰做灰塑脊,立面不施嵌瓷,沿袭本地传统做法仅以水墨间色。屋面维修、屋脊调脊使用当地的贝壳灰,按传统比例拌制的砂浆。调脊应先用木板制作大样,现场传统工艺调脊,不得使用预制屋脊后安装的施工方法。补夯山墙,在原来夯土墙上插木材做衔接,用当地粘土参少许糯米汤,红糖调匀夯实,边支撑模版边夯实加固,外壁插碎瓷、竹片再用贝壳粉加红糖参抹面找平,墙体最外壁再罩由猪血、白面等调和的红漆,使其不易受风雨侵蚀(图8)。

四、结语

原真性是国际上公认的文物古迹保护核心理念,与我国文物保护长期遵循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是一脉相承的。文物建筑保护原真性的概念国内已经普遍认知,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应保护文物所包含的历史环境、价值评估、功能展示、有效利用等原真性要素,修复中必须保留岁月在文物建筑中留下的印迹,包括建筑的初始状态及后来对它的修缮,经时间冲刷所留下的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国际先进文物保护理念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应吸收其精髓,立足国情,在了解文献资料、民间流传以及历史建筑资料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进行科学合理修复,保护实物原状与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文物建筑的保护仍需要继续完善修缮相关规定和操作准则,逐步形成能直观反映原真性保存程度的具体评估方法,提高对文物建筑修缮复原的监管,减少主观随意性,才能在修缮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其原真性,更好地实现文物建筑修缮“修旧如旧”的总体原则。

猜你喜欢
山墙真性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建筑原真性探微
文物的逝去
绿山墙的安妮(五)
绿山墙的安妮(四)
绿山墙的安妮(三)
绿山墙的安妮(二)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