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

2019-09-01 21:17周海宏
音乐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电脑游戏坏习惯意志

让我们回到学琴上来。许多家长对孩子练琴的时候一会上厕所、一会喝水特别烦,常为此行为而感到很愤怒。当然大人也都知道,厕所与喝水仅仅是孩子逃避练琴的借口,于是有些家长就会禁止孩子,并揭穿孩子的小花招,但是喝水、上厕所是存在着合理性的要求,于是家长往往也仅仅是阻拦一下,训孩子两句,拗不过孩子的要求,只好放孩子去。请大家注意,这一拦一放的过程中,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快感的反馈。你看一下孩子兴高采烈、嬉皮笑脸的表情就能够感觉到这种快感的体验。其实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孩子不爱练琴,仅仅是来自练琴本身的痛苦体验,如果他想喝水、想上厕所,就由他去好了,这仅仅是练琴过程的短暂停止,其中可能带来短暂的轻松感。但是当他提出喝水、上厕所后,这时你一但禁止他去喝水、上厕所,那么此时喝水、上厕所已经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把要实现这个愿望设立为了需要的目标!而家长的阻碍,就增强了他要实现这个想法的趋力。这个时候一旦喝水、上厕所的愿望得以实现,就会产生更大的快感。于是喝水、上厕所的行为就被强化。几次下来,就会形成坏习惯。而这种想法,甚至就会真的在生理上,让孩子产生口渴与想上厕所的感受。从心理需要,就真的转化成生理需要,当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搅在一起的时候,孩子想喝水、上厕所的愿望就变得非常强烈,连他自己都不会承认这是他逃避练琴的借口,所以家长朋友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形成一练琴就要喝水、上厕所这样的坏习惯,我们就要防止他在这样的行为中获得快感体验!怎么做呢?很简单,只要求他按照规定与承诺去练琴,但不去要求和阻碍他去喝水、让厕所。根本不把他的找借口当回事。比如,当孩子向你提出要上厕所要求时,你就可以回答:“上厕所还要问我?在家上厕所不用请假。”然后看也不看他,孩子说要喝水,你就回答:“喝水还用申请吗?”然后还是看也不看他。简单的说,就是把孩子的各种借口,根本就不当回事,随他去,让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借口很无聊、很没劲。电游的例子,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玩电脑游戏上瘾很烦恼,其实孩子网游或电游上瘾与吸烟成瘾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从孩子第一次接触电脑游戏的时候,家长就很正常地看待电脑游戏,每天就像其它游戏活动一样,规定一个时间玩一会儿,孩子就会将电脑游戏与各种他喜欢的游戏一视同仁看待,不会发展到成瘾的阶段。当然这里面有个前提:电脑游戏不能是他核心的快感来源。但是很多家长,事实上强化了孩子对电脑游戏的快乐。这个强化就是通过禁止与阻碍的方式强化的。家长不许玩,孩子偷着玩,而偷着玩的快感远远比在家长面前自然而然地玩快感强得多,家里不许玩,把电脑藏起来、锁起来,孩子一但在外面找到电脑,玩上游戏,这个快感的强烈程度,就远远比他想玩随时可以玩的程度强烈很多。许多家长由于不知道“快感的强度与期待的张力成正比”这样的心理学原理,所以,他们所谓的“禁止孩子玩电游”,其实不是“禁止”,因为根本就禁止不了,他们的实际效果仅仅是“阻碍孩子玩电游”,现实的心理学效果就是:强化了孩子玩电脑游戏的行为。

我们在前面讲过:在电脑游戏中,包含着孩子一系列需要的满足。成就感需要、优胜需要、审美需要等等,最重要的是:在尽情的游戏中,人有一种自由感、放松感,而这对于一个常年在高压与管制下生活的人而言,这种自由与放松感是多么的诱人!从心理学的原理上看,想玩到上瘾的程度,就是需要的强度高;而需要的强度,取决于满足程度。吃的需要是不能消除,想吃的欲望强度则是有差别的。吃饱后,吃的需要强度就降低了。所以如果想降低孩子玩电脑游戏的需要强度,可以从两条途径下手:一、降低需要的强度,释放一部分能量,二、分散对目标的期待,转移一部分能量。比如,先让他玩一会电脑,打一关,死了后……带狗狗出去玩。玩一会电脑,释放了需要玩电脑的张力,降低了玩电玩的需要;带狗狗出去玩,转移了玩电脑的张力。如果你能够始终把玩电玩与带狗狗出去玩想伴隨,就防止了孩子对电玩的依赖。如果你的顺序是这样安排的:先练琴,练完琴,打一会游戏,然后带狗狗出去玩。打游戏是对练琴行为的奖励,与强化;带狗狗玩,是对防止了对电玩的依赖。在这样的原理下,家长可以想出更多的适合自己家孩子的办法与策略。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希望孩子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更多的情况是,学校作业根本就做不完,那就没有办法。没有可替换电脑游戏快感的活动,这就难办了!

第三个要防止的是:要防止快感依赖。也就是防止对坏行为带来的快感产生依赖。我们大家都听说过“酒精依赖”、“药物依赖”这些词,使人误以为人依赖的是物质,其实,更深层的本质是对这种物质带来的快感的依赖,这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戒除毒瘾的过程中,对毒品的“物质依赖”容易戒除,但是“心理依赖”却是很难的。其实造成这种心理依赖的重要原因就是来自这个方面的快感没有可替代物。如果一个人,除了这项活动的快感之外,再没有了其它快感的源泉。那么他对这项活动的依赖就很难戒除。我们看看很多电脑游戏依赖者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孩子在学习上常常受到挫折感,在学校学习中没有成就感体验的快乐,在日常生活或家庭生活中,经常受到贬损、被人轻视,学习与生活中从来没有优胜感体验。而家庭成员往往态度粗暴,责备、批评、训斥、贬损、辱骂像家常便饭,家长除了为孩子提供吃住了,就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在家长那里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而这一切,在电脑游戏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过关斩将、一级一级升上去,让孩子有巨大的成就感体验;战胜游戏中的对手与网络上的竞争者,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强大,甚至在有些网络游戏上还有聊天,孩子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理解与关怀比现实生活中还多。总之,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在电脑游戏中,在虚拟的世界中却能够获得充分的满足。这时候他对游戏成瘾就是难免的了。有的时候,这样孩子的问题难以解决,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家庭成员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替换游戏快感的活动。所以我建议所有家中有电游成瘾问题的家长,反省一下自己:你可以给孩子提供哪些快乐,来替代孩子在电脑游戏中的快乐。无论是防止还是戒除某种行为,都要在现实世界中,为孩子找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快乐。

第四个防止,是我想要特别强调的,叫防止“阻放强化”。我认为在教育中,我们最想防止的坏行为,反而形成了坏习惯,其中都包含着“阻放强化”的原因,关于这个话题我要稍微展开一下。什么是“阻放强化”呢?这是一个我发明的概念。是与“奖励强化”相对的一个概念,我们对奖励强化比较熟悉,为了形成某种行为,设立一个奖励,如果要完成了这个行为,就给予奖励,从而强化这个行为。而阻放强化,是另一种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清楚的强化,只是没有明确的概念。“阻”就是阻碍、禁止、某种行为,“放”就是放过、放任某种行为,而这个行为就在一阻、一放的过程中被强化了。表面上是想防止或戒除某个坏行为习惯,但是由于不能坚持要求,最终放任了这个行为,被阻碍者在被放任的过程中,会有很强的快感反馈,于是这个行为被强化了。我给大家讲一个睡前吃糖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孩子家长,他的孩子满口蛀牙。孩子的牙为什么这么多蛀牙?原来,孩子小时候有一个很坏的习惯,就是每天晚上睡前一定要吃块糖!家长为什么不纠正孩子这个坏习惯呢?家长说:不是不想管,是管不了,孩子会为了吃一块糖,大哭、打滚,能闹到凌晨12:30甚至凌晨1点。当然,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各种孩子,只要提出要求,家长要是不满足的话,他就使劲儿闹人的现象。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我们来看看睡前吃糖这个坏习惯是怎么形成的,第一次吃可能是出于很偶然的情况,孩子想吃糖,家长不允许,说睡觉前不许吃糖,于是孩子就要闹了,闹得家长受不了,最后家长跟孩子妥协了,让孩子今晚吃了一块糖,那么明天他会不吃糖吗?明天的结果是什么?明天的结果是他要闹到更晚。孩子会用各种极富想象力的手段来控制家长,折磨家长,逼家长就范。一但家长就范,答应了他的要求,他的坏行为,就得到了极大的强化,阻碍的程度越大,他的期待的张力就越强,一旦放任时,快感强度就越强,对行为的强化效果有就越大。“阻放强化”:顾名思议,就是初衷是想抑制某个行为的动机,但由于不能坚持,放任了这个行为,于是你抑制他某个行为的做法,反而更加强化了他做这个这个行为的动机。阻放强化有三个主要的点,一是相对于奖励强化,它是无形的,家长认为不但没有培养,更没有鼓励孩子坏习惯,还防止他形成这样的坏习惯!其实家长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你管他,没有管住,就等于你奖励他。甚至比奖励他的强化效果还强。

二是,它的强化作用会更强,从我们反复强调过的快感产生的原理看,快感是需要获得满足时的感受,快感的强度与期待的张力成正比。因此,阻碍越大,一旦放任,快感反应就更强。这就好像是吸烟一样,想吸就吸的快感,远不如憋了5个小时以后再吸的快感强。“禁果分外甜”有阻碍的满足,快感反应才更强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三是,它会全面迁移到各种情境中。孩子想吃糖,你不让他吃,这似乎仅仅是在睡前的情境中,针对吃糖这个目标发生的情况。但是请注意,当家长不让他吃的时候,就变为对他的意志的阻碍,而他非要吃,这个时候性质就已经不是吃糖的问题,而是自己的意志一定要实现。于是,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吃糖的具体目标问题,转化为意志能否实现的基本需要问题。我有一个意志,你阻碍我意志的实现,而我就非要实现这个意志。我采取了软的、硬的各种手段、策略,其中某種手段是最有用的,比如使劲闹,最终这类手段冲破了对方的阻碍,自己意志终于实现,产生了强烈的张力释放后的快感体验。于是明白了,以后我有什么意志,就用这种手段来达到我的目标。现在请各位家长,把意志两个词替换成,吃饭、不上学、不去幼儿园,玩电游……我们每个家长都会举出很多孩子闹人的例子。大家也可以想象,那个在睡前吃糖会使劲儿闹的孩子,绝对不会仅仅是在吃糖时才闹,他会是一个“闹人孩子”凡是他的目标达不到的时候,他就以“闹人”的方式来折磨家长就范。这就是阻放强化的迁移作用。而且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在童年形成了“闹人”可以实现目标观念的人,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决定一件事结果的,不是道理与原则,而是力量与暴力。带着这样的观念孩子在成人后,在社会生活中他会采取同样的手段,如果这样的手段再有一、两次成功的经验,他就会变成一个相信暴力,刁蛮不讲理的人。在一个法制的社会,在一个有规则的机构,这种人一事无成。有一个事业单位的职工,在优化组合时,没有上岗,找到领导大闹,寻死觅活,最后领导,实在受不了,说服一个部门接收了这个职工;后来,提工资时,他领导办公室里不走,在地下打滚,领导说,别这样我们,再商量商量,领导心想,这是缓兵之计,但是,这对对方而言,这就是一种暗示,闹,是有用的,结果天天来找领导,最终领导变通了一下原则,给他涨了工资;再后来,分房子,拿着刀去找领导,你想想领导怕不怕。这种人在一个有正常规则的社会,怎么可能生存呢?我在管理工作中,每次遇到那种不讲道理,专门缠闹的人的时候,就会联想到,他在童年受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就存在着“阻放强化”的经历。这就是阻放强化的厉害之处。这也就是在教育中,特别是在防止与戒除坏习惯中要特别小心的。(未完待续)

周海宏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电脑游戏坏习惯意志
为什么玩电脑游戏时要适可而止?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坏习惯
观点集萃
手游或将取代电脑游戏
挖耳是种坏习惯
“网虫”的“苦恼”
电脑游戏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