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关照下影视字幕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2019-09-01 12:31王卓
神州·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王卓

摘要:影视字幕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由于其与剧情同步播放、停留时间较短,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商业性,需要获得大众的认可,因此其翻译既需要语言的“雅”,也需要语言的“俗”,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因此无法采用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策略。接受美学理论就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标准,将翻译研究的视角转向了译者和译本,认为译者既是原文读者,又是原文的二次创造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

本文以国产电影《英雄》和《功夫之王》中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即应该采用归化、异化、省译相结合的方式,避免过度归化造成源语文化信息的丟失、或是过度异化妨碍译入语观众的理解、又或者过度冗余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以期为我国的影视字幕翻译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影视字幕;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理论;翻译策略

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进军国际市场,走上了世界的舞台。电影已经成为人们快速地获取异域信息、领略异域风情的重要媒介手段之一[1]。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外国观众在欣赏中国的影视大片时,常常由于文化上的理解困难而影响对剧情发展的理解,从而影响了观众对于中国影视的正面评价。因此,如何使外国观众跨越文化的差异、领略到中国电影的魅力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影视字幕翻译的好坏已经成为决定电影成败的试金石。

翻译不仅仅是不同文字之间的翻译,更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影视字幕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由于其与剧情同步播放、停留时间较短,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商业性,需要获得大众的认可,因此其翻译既需要语言的“雅”,也需要语言的“俗”,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因此无法采用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策略。为了将中国优秀影视更好的推向国际市场,我们要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提高翻译质量。本文以国产电影《英雄》和《功夫之王》为例,探索总结出了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力求在保证字幕翻译简洁通俗的同时,能更准确的向观众传达影片中的文化内涵。

一、影视字幕翻译概述

什么是影视字幕?通俗来讲,影视字幕就是电影画面中的文字显示,以便观众更好的理解剧情的发展。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即把原声口语浓缩成书面译文,既可以采用同种语言,也可以采用具有相同意思的不同语言(即字幕翻译)。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后者。影视字幕翻译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步性。译文在影视作品播放过程中,需要根据影视剧情的发展前进,往往一闪而过[3]。它必须与相应的电影对白同步出现,否则就会引起混乱和误解。译文越是过长,字幕在画面中停留的时间就愈短。

2.简洁通俗性。对于影视作品本身来讲,一方面,影视字幕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语言艺术,既需要语言的“雅”,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商业性,需要获得大众的认可,需要语言的“俗”,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在选词上就要注意要符合大众的受教育程度,语言一旦晦涩难懂,或者一味地追求文学效果,就会使得观众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影视字幕具有瞬时性,如果其译文过长、或使用了复杂的句式,很容易造成观众没有阅读完就不得不放弃的状况。正因如此,影视字幕的翻译无论在选词还是句式上都要尽量避免复杂。当然,通俗并不意味着庸俗,不等于粗糙,也不是平淡;通俗的语言同样具有非一般的魅力。

3.省略性。一方面,由于影视字幕翻译的同步性,影视字幕出现时间短,而且伴随着同步的画面、音乐及自然声响等语言外信息帮助观众理解,因此,语言中很多的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以及前面已涉及的内容都经常省略。另一方面,字幕的长短会影响这行字幕在画面上停留的时间,字幕越是过长,字幕在画面中停留的时间就愈短。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我们要讲译文尽量精练,略去可以省略的字词,将长句分割成短句来译。

文化负载词作为影视字幕中的一种特定词汇,既有影视字幕的一般特点,也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发展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的特定反映,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1]。一方面,由于受到影视技术上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在屏幕上对文化负载词加上过于详细的注解。另一方面,目的语观众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审美期待及交际需求,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该在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洁通俗,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观众的理解障碍和文化误读,以真正的表现出中国影视的魅力,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就需要译者打破传统翻译标准,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二、接受美学理论简介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该理论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主要代表,但他们的具体理论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把作家、作品与读者连接了起来。“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并理解文学作品之前,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往往是由其已有的文学解读经验所构成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通常会对作品存在着一定的预期,包括作品的结构、意义和呈现方式等。它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中,读者根据其原有的各种文化素养、欣赏趣味、理想偏好、生活经验等等负载词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不同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4]。这种欣赏偏好和欣赏水平在读者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这种审美期待往往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4]。伊瑟尔则以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文本的召唤性和读者的再创造这样一种交流关系。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只不过是给予读者一系列的提示,是由许多空白组成,需要读者去填补。

接受美学理论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以文本为中心的标准,将翻译研究的视角转向了译者,转向了译本。因此,翻译成为了一个由原文、译文、原文作者、译者、读者所构成的多维互动过程。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需要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同时又是原文的二次创造者,要尽力让译文读者充分领略到原文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讲,译者具有了双重的身份,而“读者的接受成为了翻译活动的出发点和指归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4]。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