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银行转型之路

2019-08-31 03:37杨洁
金融周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客户金融

杨洁

传统银行从业觉得,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只不过业务从柜面迁移到了互联网;新兴机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全新的玩法,时代的变革,大有颠覆前者的势头。作为一名银行从业者,跳不出这个窠臼。但唯一的好处就是,我好多朋友或在互联网金融打工,或自己创业,渐渐对互联网金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这种模式本身的价值以及社会认可度。

那么搞互联网金融,银行需要干什么,概括起来是五个支撑,顶层支撑,人力支撑,科技支撑,数据支撑,风险支撑。

一、顶层支撑。通俗一点说,就是领导要给力。我们银行的现状大家都是了解的,项目高层的重视程度,决定着项目的完成情况。在没有互联网金融之前,传统银行蓬勃发展,延伸出了太多细分的业务和产品,而这些业务和产品由于高度的专业性散落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并且纵向的组织架构复杂,信息传导链较长,这一切均导致银行资源很难有效集中,形成合力。

除此之外,传统银行业务部门与互联网金融部门,存在天然的利益冲突,一些狭隘者偏执得认为引导客户迁移至线下会影响传统业务拓展,这种视角纯粹是部门视角,没有站在全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诚然,也没有指责这类部门的必要,站在全行是领导的事,他们只负责站在部门。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家银行的戰略导向、业务权衡、考核体系等等。又比如在余额宝刚刚兴起的时候,有的银行也想推货币基金,但或许对私部门觉得影响其存款而扯后腿,也就不了了之。在当前的银行体系下,这事情不是说改革就能解决掉的,我们只能诉诸于领导的战略眼光和顶层设计能力,如何在部门之间权衡,谁舍谁得,谁进谁退,谁配合谁,否则,就是一锅粥,各自为政,就如同筐里的螃蟹,谁也上不来。

二、人力支撑。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个烧钱的事,还特烧人。要想发展,得聚集一群敢闯敢拼的人。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没有什么偶像可模仿,只有不断地试错,想个新点子,试错,想个新点子。而传统银行业多是些去能力化的人,精通事务,精通业务,但没有想法,银行就是通过去能力化的大机制确保稳健发展。在银行体系中,适合搞互联网金融的,或许是在基层混的,或许是刚入行的,思维还没那么多限制。当然这只是一种大略的说法,其实人才还是有的,能不能发掘出来并派上用场,就是人力支撑的关键。再一层意思就是考核机制的配套,在试错模式下,你奖励谁,惩罚谁,有些人干了一千件,错了一百件,有些人干了十件,没啥差错。这都需要考量。

三、科技支撑。未来的竞争几乎是科技的竞争,当我们扯一些概念时,比如云,比如大数据,本质上是科技力量。当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的APP快速迭代的时候,不免抱怨银行的升级换代以及响应速度太慢了。这一方面是因为银行金融数据过于庞大而对稳定性过度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科技研发模式或者能力的问题。很多银行的业务是业务,科技是科技,研发是研发,分工过于细致,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笑话就是今天提个需求,明年才能看到。

四、数据支撑。银行向来对外宣称,我们是有数据的。但实际上,多数是沉睡的数据,粗糙的数据,离散的数据。银行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交易数据,这些交易数据如果没有对应的社会经济场景,就无法获取信用信息,在某些场合下等价于无用。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稍有远见的银行在搭电商平台,与第三方合作,乃至买数据。赤裸裸的数字不值钱,值钱的是数字所反映得经济行为。再一个问题是数据集中度的问题。银行业务发展中,由于极其细分的业务或产品,导致数据比较分散。就像我曾说过的,有的全口径贷款都统计不全。有数据,跟有有效数据是两个概念,跟有互联网金融可用的有效数据更是两个概念。

五、风险支撑。互联网金融的特质决定了,你不能像传统信货业务一样靠线下的信调,靠彪悍的催收公司,必须,也只能依靠创新,依靠数据,依靠场景,来搞定风险。有人说,这也简单,确保有第二还款来源,但第二还款来源的信息很多就不是线上可以获知的了。银行在搞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时,优势是有一批稳健的熟悉信贷熟悉模型的优秀风险从业,但缺点是他们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也一样抓瞎,也只能去分析数据,抽丝剥茧,需要在摸索中前行,依然未知。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单个行业无法为整个互联网产业链提供全部的金融服务,因此,银行要积极推进跨界服务。要加强与第三方公司的合作,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聚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这需要银行更新服务理念,从“等”客户向“拉”客户转变。

一是要主动走出去,贴近客户,将金融服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将银行现有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按照应用场景,进行模块化整合与分类,推送给客户。比如,对于用户购房中的贷款环节,银行可通过标准化接口将融资服务嵌入其房产开发商的销售流程中。

二是要主动请进来,引流客户,在与合作伙伴跨界合作的过程中,为非本行客户提供实体、虚拟、注册等多形态的账户体系,降低客户使用本行产品和服务的门槛,拓展客户流量。

三是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开放渠道。大量的人工物理网点是银行的既有优势。在互联网金融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快速发展包括自动柜员机(A1M)、销售终端( POS)等在内的自助机具,把这些自助设备打造成为连接客户的移动网点和触角,成为跨界合作的新支点。另一方面,在线上,银行的服务将依托互联网技术,突破行业的边界,无限延展。银行的各项金融服务将与社会企业机构的服务紧密结合,无缝对接。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银行应对挑战的重要策略就是以金融为核心,结合应用场景,满足并挖掘客户需求,将客户的日常生活紧紧地捆绑在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周围,由内向外,构建“金融+生活”生态体系。

猜你喜欢
互联网+客户金融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机会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