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芳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课程,又称慕课(MOOC),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它由开放教育资源形式发展而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1]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将在线学习看作是某些面授教学的补充形式,对在线学习的认识日趋理性。源起于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在高等院校中日益流行。[2]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系列报告目前是国际社会对于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教育应用领域所开展的最长期的跟踪探究。[3]相关报告表明,“混合式学习”是唯一连续六年被列为高等教育关键趋势的学习方式。(图1)
MOOC的定位是将大学的优质资源免费面向公众。因此,艺术设计类MOOC中通识类、技能培训类型的操作实践课程较多,适合高等艺术院校、以培养设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MOOC在线教育课程较少。以中国大学MOOC官网为例,这一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的在线教育平台,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截至2019年5月5日,在该网站搜索“艺术设计”下“设计学”共计获得49门课程。[4]
南京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A类),近年来开展课程与教案资源的在线建设与管理,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实现将特色课程转化成资源共享课程。其中“互动媒体设计”于2017年9月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并开设8次课程。
图1 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六年来的“关键趋势”
混合学习是一种将在线数字媒体与传统课堂方法相结合的教育计划。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节奏。混合教学比纯粹的面对面或纯粹的在线课程更有效,学生通过混合学习也更容易达到高水平成就。[5]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这一概念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曼多·福克斯2013年首次提出和使用。SPOC的目标是将MOOC与传统校园教学有机融合,是针对小规模、特定人群的通过MOOC资源来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现状的一种解决方案。其基本形式是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MOOC讲座视频或在线评价等功能辅助课堂教学[6]。哈佛大学Robert Lue教授认为,SPOC的重要性在于,当前在线学习已经超越了复制课堂课程阶段,并试图创造一种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方式。[7]
SPOC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MOOC与校园教学的结合,并在世界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艺术类高校的SPOC教育实践在国外已有成功案例:2015年9月巴黎第八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功开发出混合教学模式,并在课程结束后顺利颁发了课程证书,证明了这一模式在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从而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竞相效仿。[9]
关于国内混合教育在艺术类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教学,专业性的设计学课程目前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计49门(2019年5月查询结果),表明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在设计学人才培养研究的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中存在值得探索、实验的空间。
当今科技、文化转型的复杂性与多元背景,为设计师的能力和角色带来新的影响和变化。艺术设计各个细分专业都面临着新一轮的教学调整,数字媒体艺术也同样面临着变革,包括数字媒介的技术革新,基于新科技媒介的信息传播应用和相关艺术拓展方向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人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A类)”。互动媒体设计为该专业数字媒体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它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新兴方向。本课程旨在帮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尤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系统学习的学习者,提高适应性,以新的知识、能力满足当前复杂社会的专业需求。
课程在整体教学理念上有三点要求:1.专业理论学习。通过互动媒体的理论讲授与设计方法阐述、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互动媒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类型风格,熟悉人机交互的原理与知识, 能够以理论观点分析和诠释互动媒体设计的问题。2.设计思维学习。通过互动媒体设计策略与方法的讲授和优秀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思维和互动媒体设计方法。3.实践设计能力培养。通过原创性系列课题,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掌握互动媒体设计的方法与技能。
图2 《黄瓜园在线艺术》(课题1:响应式网站)设计:黄雨洲 指导教师:童芳
图3 《做自己》(课题2:动态信息设计)设计:葛芮僖 指导教师:童芳
图4 《设图》(课题3:为移动场景设计)设计:周迎 指导教师:童芳
图5 《医声》(课题4:为不同的人健康而设计)设计:许冉冉 指导教师:童芳
图6 《十二生肖》(课题5:专业微任务)设计:卓鑫苗 指导教师:童芳
校内课程的教学是体系化的,其前修课程包括基础课“图形”“字体”与“编排”,以及专业课“界面设计”;后续拓展的毕业设计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互动媒体在空间环境的应用;互动媒体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实践;科学信息可视化的互动媒体创意及应用;多媒体开发与应用;互动媒体娱乐创意设计,等等。在教学中互动媒体设计课程提供了全面综合的专业学习途径,包括在线开放课程和以《互动媒体设计》教材为主导的线下教学。两部分内容既可各自作为独立的学习资源,也同样适合课程组织者或学习者综合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教材,获取更全面完美的专业学习途径。
为了实现将特色课程转化成面向全民的共享课程资源,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于2017年在“中国大学MOOC”与“爱课程”平台上线“互动媒体设计”在线开放课程[10]。在线课程内容包括互动媒体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设计方法,既有视觉设计常规教学的设计研究和设计方法,也有侧重互动设计的交互设计原理、用户体验要素、设计开发等内容。因为在线开放课程以“促进教育的大众化”为目标,在线课程并无前修课程的强制性要求。为了避免为讲课的通畅留下隐患,在线课程增加了“互动媒体设计”关联知识的普及内容。在线开放课程单期课程开课时长为八周,线上教学内容包括授课视频和课件等60多个教学文件。在线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如下:
图7 《造纸术》(课题6:口袋博物馆)设计:杨雅竹 指导教师:童芳
一、互动媒体设计概况。
二、交互设计研究。
三、认识用户体验要素。
四、互动媒体设计开发。
五、视觉元素设计。
六、信息设计。
七、户外交互媒体设计。
线下教学采用的教材《互动媒体设计》2019年被评为“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目前国内同类型出版教材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少数设计案例分析;教材以软件学习为主,主要教授如何使用软件制作媒体作品;教材由国内互联网商业公司的设计团队主编,教学案例主要为各种商业应用项目,其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自身公司。目前适合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教材较少。线下教材是对南京艺术学院近五年来互动媒体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经验的提升与汇总,及教学成果的整理汇集,具有鲜明的艺术设计特征,符合艺术类高等院校的互动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需求。
图8 《木构VR》(课题7:沉浸式再现)设计:周曦 指导教师:董芳
图9 《旋转 摇摆 自由幕体》(课题8:教育与娱乐)设计:葛芮僖 指导教师:董芳
为了适应设计学专业创意人才的培养要求,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教材呈现了兼具实验性和应用性的课题和学生创作设计成果,全面展示互动媒体设计创作的各种可能性。学习者通过跟随各类课题的设计实践,深入掌握互动媒体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对各类型的互动媒体项目具备实践设计能力。课题是课程目标的聚焦点,也是《互动媒体设计》教材的编写线索与教学思路。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关注设计价值观的思考与培养,因此书中在原创课题的选择上与商业领域保持一定距离,关注于数字媒体在社会创新与文化创新方面更广泛和深入的参与,倡导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人士关注设计责任与社会价值,探索、追寻和创建既符合人类不断变化的真实需求,也满足本土文化需求的作品。《互动媒体设计》课题上希望在跨学科、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学科发展趋势下,通过不同类别的课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强调学生对综合设计概念的认知,引导学生关注数字媒体对人们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生活、教育、工作方面的改善与帮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设计创作,将所学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转化为实践设计能力。
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强调“深层学习”。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对深层学习进行了界定,即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互相协作、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有学习动机,他们需要明白课程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需要了解新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影响。[11]
图10 《藻》(课题9:科学信息可视化)设计:卓鑫苗、赵佳佳 指导教师:董芳
南京艺术学院混合教育授课对象主要为数媒专业三年级学生和视觉传达专业研一学生,后者在本科阶段未接受过数媒专业学习,虽缺乏关于数媒理论和设计策略、方法的系统概念,但具备良好的视觉设计能力。混合教学中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理论学习由学生通过线上视频完成,实践能力通过线下课堂的设计方案探讨和设计输出的优化迭代实现。授课教师将课程分为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三个阶段:课堂前学习理论,课堂中由师生共建反转课堂,并展开课题设计的各项进展,课堂后完善课题设计。这三个阶段既有“基于问题的学习”,也有“基于项目的学习”,不同的教学任务不是割裂而是连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数字设计创意人才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互动媒体设计内容覆盖面较广,需要讲解的内容包括理论概念、设计方法策略与设计规范流程,最新应用技术介绍,不同媒介平台的设计要点、差异及相互融合等等。在线开放课程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课堂中对于上述理论的讲授内容。授课教师开课之前安排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观看视频学习理论。MOOC课程视频是一种传达信息的高效方式,不仅可以暂停并在任何时刻回放[12]。对于学生在独立学习中较难理解或希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信息,授课教师在面授时与学生探讨解决疑问。
艺术设计类课程如果过程中缺乏师生针对设计实践活动的实时互动、小组报告、教师点评等直接交流环节,学习者设计能力不易得到提升,教学成果也难于有效评估。学生通过课前在线学习理论,稀缺的课堂时间资源用来解决传统教学中不可被替代的面对面教学环节,保证课题设计各个阶段都能有充分交流,令设计个案研究过程更深入、设计成果更完善,个性化学习时间更充裕。
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唯一权威的信息来源。人们希望教师转换成“身边的向导”,在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探索新领域和获得具体技能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指导。[13]斯坦福大学称将取消大型的演讲教室,代之以小型的学术讨论空间,从而帮助师生形成深度互动。说明在当前环境下,教师从权威教学身份转变为促进小型和个性讨论的引导者。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共享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转变师生角色,不仅以“学生为学习中心”,同时增强教师的指导能力,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推动者。所谓共享合作学习包括一个班级之间和不同年级之间的共享学习。
(1)互动媒体设计需要了解最新设计方法、科技成果和设计潮流。在团队共享学习中,授课教师需要快速让全体学生完成多个主题内容学习。授课教师提供几项大主题的学习内容让每位学生参与信息分享。例如谷歌公司的“Material Design”,以及WWDC大会中适合设计专业学习的内容,以及全球性重要的设计竞赛等。分享会由教师主持,其间提示学生知识重点要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汇总信息。这种方法可以让所有课程参与者快速了解最新设计趋势。
(2)作为设计师需要掌握如何清晰、准确、令人信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有效地寻找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为此简易教室安排充分课堂时间交流每个人课题进展情况。课题进展的交流除了常规教师案例讲解、师生一对一交流、分组探讨,还特别强调每位同学在课题完成不同阶段的设计进展汇报、最终设计成果演示。
(3)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同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分享信息。当前数字媒体的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熟练掌握多个软件才能自由表达设计创意。专业经验相对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可承担软件教学的助教,向低年级学生介绍如何快速学习当下最适用的软件,推荐软件学习社区,并在低年级的作业过程中提供软件答疑。
《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提出,未来的教育改革要实施轴翻转(Axis Flip)。轴翻转的含义是要将“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能力成为斯坦福大学学生本科学习的基础。本科教育从现有的“围绕学术展开”,转变为“技能成为本科学习的基础”。[14]《互动媒体设计》线下教材设计了三部分10个原创性课题,让学习者通过设计实践而学习。具体课题如下:
第一部分 为所有人设计。在传统和移动互联网组成的服务系统下,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这部分课题让学习者思考当用户在不同使用背景下,如何整合新技术满足不同群体的日常需求、通过设计为用户创造积极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本组课题目的在于希望学习者能提出解决方案,让包括普通人、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都能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娱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所有人设计”。
课题1.响应式网站设计,要求学习者将设计同时应用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以帮助用户在不同屏幕之间体验信息,获得便捷生活。课题2.动态信息设计,针对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流行的碎片式观看行为,为大众提供轻松、快捷而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课题3.移动生活场景的设计,引导设计师思考如何让普通人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有效地完成各种生活与学习的小任务。课题4.为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而设计,让设计师反思互动媒体设计能为特殊弱势人群提供什么帮助,从后者的自身状况条件出发,以创新科学技术来补偿其身体上的缺陷,进行无障碍设计研究。(图2—5,“为所有人设计”类别4个课题作业范例)
第二部分 文化遗产数字化。这部分课题设计围绕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演绎与设计。如果仅仅将文化遗产数字化,通过扫描、拍照等数字技术,以二维、三维的形式将文物进行数字资产化整理,只是做文化遗产数字化演绎的基础,并不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演绎的结果。三个课题旨在让学习者思考如何为广大观众建立一个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设计师不仅关注文化遗产内容的真实性,还要开展趣味互动设计、游戏心理和情境化设计等方面的尝试,实现优良文化遗产数字内容的设计。目前大量数字博物馆仅是数字化的信息集成,虽然满足了互联网的方便性,并没有在数字化过程中为文物创造新的价值。这组课题的核心是文化遗产的演绎与再设计,让设计师通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在基于文物史实情况下讲好故事,将文物所代表的文化与生活,与今天的生活方式相关联。
图11 《长江生态圈》(课题10:超越屏幕)设计:赵佳佳、卓鑫苗 指导教师:董芳
课题5.专业微任务,主要帮助青少年人群在移动场景中学习传统文化。课题6.口袋博物馆,目标为满足社会大众对文传统化教育的非正式教育需求,让大众较系统地学习某项传统文化艺术,熟悉其在历史语境中的文化意义。课题7.沉浸式再现,让设计师着眼更多科技媒介方式,让观众身处VR、AR这类沉浸环境下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遗产。(图6—8,“文化遗产数字化”类别3个课题作业范例)
第三部分 科学与艺术。这部分课题主要围绕在科技强劲发展背景下,通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对常规知识和科学信息开展充满趣味的交互设计实验。作为不同的专业学科,艺术与科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存在价值,两者的跨界融合更能使彼此发挥最大的魅力。当前艺术与科技跨领域融合创新实践为长久以来以工作室为核心的艺术家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本组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融合艺术家与科学家的思辨能力和想象力,思索通过互动媒体有效地传递科学信息和常规知识,并强调在互动媒介上超出屏幕概念,令科学信息在大众人群有更广泛可达性。
图12 在“苹果App Store”和“VIVEPORT”平台发布十余款教育类数字应用
课题8.教育与娱乐,创作专为儿童、青少年设计数字应用,帮助青少年实现对科学正面态度和价值观。课题9.科学信息可视化,帮助大众通过设计数字产品,了解与科学有关的工作和人、事、物,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成为科学的一分子。课题10.超越屏幕,让设计师探索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跨越于屏幕之外的科学信息互动展现方式,学习科学可视化在跨媒体上的设计应用。(图9—11,“科学与艺术”类别3个课题作业范例)
课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熟悉互动媒体设计的可能性和工作流程,了解未来真实工作环境中如何通过有效设计方法实现具体的可交付成果, 获得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减少当前大学学习与专业工作场所之间存在的脱节。这是专业化时代的要求。
目前《互动媒体设计》教学在专业发展中取得了优良成果。学习者基于此课程的设计项目,连续三年被纳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论文连续四年获得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奖学金。迄今在苹果APP Store和HTC平台共发布十余款文化教育类数字应用(图12),在设计展览奖项方面,数十件作品获得全国、省级设计奖项70余次,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专业设计展览20余次。对于学习者而言,设计成果上线发布、获奖、入选创业项目、论文获奖,都能获得一种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让其自信未来通过努力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学习创新周峰会提出,混合式学习的广泛应用,其成功有三个基本要素:在混合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一批优秀教学案例;创建混合学习的文化氛围,让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理解并支持对混合学习模式的需求;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间的联系,通过有效沟通策略营建更优技术支持混合式学习。[15]本课程团队希望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时能得到整体教学环境的支持,如以学校层面推广该课程,有技术支持人员帮助建设混合式教学平台。现阶段授课教师如能通过网络信息直观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能更有效帮助不同进展的学生。
《互动媒体设计》基于MOOC资源进行混合教学的实践目前处于实验阶段。对于教师而言虽然MOOC课程建设前期投入较多时间成本,但后期适用于多次理论授课,时间成本上减轻教师重复性讲课内容的教学负担,课堂时间用于更有效交流。学生利用个人自由时间学习理论知识,课堂资源用于接受教师个性化指导和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便作品充分优化迭代,体验在真实设计领域的专业状态,实现深层学习。这种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会满足其日后的终身学习需求。
注释:
[1]《MOOC》,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 & oldid = 860242819,2018年9月8日。
[2]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C·霍尔,殷丙山,高茜,赵广元,李院春,李志强,冯振振:《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开放学习研究》,2016年第2期,第1-20页。
[3]A·弗里曼,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A·戴维斯,C·霍尔:《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基础教育版》,白晓晶,张春华,李国云,季瑞芳,吴莎莎译,张铁道审定.奥斯汀,得克萨斯:新媒体联盟,2017年。
[4]中国大学MOOC搜索“艺术设计”课程https://www.icourse163.org/search.htm?search=%E8%89%B A%E6%9C%AF%E8%AE%BE%E8%AE%A1#/,2018年9月8日。
[5]《混合学习》,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 Blonde_learning & oldid = 849698870,2018年9月8日。
[6]徐葳,贾永政,阿曼多·福克斯,戴维·帕特森:《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第13-22页。
[7]《SPOC》,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 Smile_private_online_course & oldid = 846783944,2018年9月8日。
[8]同[6]。
[9]童威,鲍颖:《基于创意设计思维培养的SPOC教学模式研究——以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翻转课堂为例》,《美术大观》2016年第8期,第162-163页。
[10]“互动媒体设计”在线开放课程网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JARTY-1001755330,2018年9月8日。
[11]同[3]。
[12]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第7期,第18-25页。
[13]同[3]。
[14]Open-loop University:http://www.stanford2025.com/open-loop-university/,2018年9月8日。
[15]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