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结合我院师资实际情况,根据我院学生特点,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入手进行思政课改革,将多主体协同育人设计到"基础"课教学主体中。从多主体协同育人角度出发,让思政课堂和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在思修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果,同时方便开展学生工作,在教学中切实发挥思修教育的效用性,课程改革中开展教育资源整合,力求更好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1.1 应然性
“基础”课作为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内容,承担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学任务。所以如何提高该课程的吸引力,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是“基础”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育人目标和“基础”课目标相一致,这就为把辅导员纳入到“基础”课教师队伍中提供了可能性。
1.2 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十分密切的课程。学生想要对书本里的宏篇大论有深刻的理解,必须将其落到实处。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可以将“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且相对于思政教师来说,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联系更为密切,更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也能更好的为他们答疑解惑,这样,“基础”课就可以作为一个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开展的学生工作结合起来。这就肯定了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落实全员育人政策,多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2.1 专题式教学
多主体协同育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授课模式问题。在多主体协同育人过程中,打破原来“基础”课一个教师讲到底的模式,将课程内容细化分为不同的专题,每个教师根据自己专业优势及研究特长挑选合适的专题,能够把一个专题研究透彻,讲授精确。
2.2 开展集体备课制度
专题确定后,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集体备课、分别授课。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思政教师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辅导员借助这一点可以增强自身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而辅导员掌握大量学生实际案例,思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授课更具有针对性。
2.3 进行教学改革
由于“基础”课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知行互动,理论结合实践。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案例的分析、讨论,课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从而使学生既增加理论认识,又提升思想感悟。在这一方面,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携手进行,起到良好教育效果。同时在课程考核方面,打破原有的一张卷定成绩的方式,采取过程考核方式,实践成绩按照40%计入总成绩,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实践中,知行统一。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多主体协同育人两年来,取得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
3.1 推动多主体协同育人,可以全方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把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纳入到“基础”课教师队伍中,可以充实授课案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同时依托课程内容,辅导员可以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开展各种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
3.2 在多主体协同育人过程中,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相互交流、沟通,通过集体备课、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两种主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思政教师能够了解更多学生现实案例,辅导员能够提高理论素养,使自己更加的专业化。
3.3 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考核体系不同,在日常工作中两支队伍联系的不多,体制运行分轨,所以默契不足。
3.4 有的思政教师习惯传统单独授课方式,不愿与其他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开展协同育人教育,而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杂,并且在学科背景上,学习马列、思政的较少,客观上也缺少授课的热情。
未来,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继续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扩充思政教师队伍,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多元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机制目标开展的更为灵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系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201762。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