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8-224-01
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肠道癌症的总称,也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而在我们近年来研究中发现大肠癌的临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随着近年来肠镜以及相关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方案对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都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症状况,还能有助于对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对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分片粘膜剥离切除术使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更为优秀。
那么在这种医疗条件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怎样发现大肠癌并进行早期诊断呢?
1 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生?
遗传因素:大约有30%左右的大肠癌患者都存在家族聚集倾向,所以目前临床研究中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若普通人群家族内存在大肠癌家族史,其他家属患有大肠癌的几率,相较于普通人群来说高出2~6倍左右。所以家族内如果存在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群出现息肉群症,则应当尤其注意。
饮食习惯:通常情况下来说,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摄入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饮食,或在日常饮食中膳食纤维不足,都是导致大肠癌发生的重要饮食因素。这是由于高脂肪饮食,尤其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会促进体内的胆固醇代谢物和次级胆酸的形成这类物质均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而在大肠代谢过程中,大肠黏膜会受到致癌物质的影响,发生癌变。同时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摄入的食物纤维不足,会延缓大便的排除导致便秘,这就会增加肠内致癌物质的长期残留,导致大肠粘膜与致癌物质长时间接触,进而发生癌变。
癌前病变:大肠癌并非是短期内突然发生的一种病变类型,而是逐渐变化的一种病症特点,并且现代临床医学家已经将大肠癌变的癌前病变—大肠腺瘤作为一种典型的病变特点引起高度重视。而癌症前期的病程时间较长,潜伏期也较长,通常时间可在5年至20年内。除此之外,我们已知的一些大肠良性疾病,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和息肉等都是导致大肠癌发生的常见癌前病变,如果自身已经存在以上病症,应当积极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避免出现后续癌变的发生。
其他因素:如果患者接受过放射治疗、胆囊切除等手术或治疗方案,都会导致患者的大肠癌病变发生率较高。如果患者长期存在便秘或其他并发症患者发生,大肠癌变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如果患者受过寄生虫感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癌变几率。这是由于血吸虫的虫卵长期处于患者大肠黏膜中,对肠黏膜造成持续刺激,并且血吸虫在发育过程中会释放毒素,进一步刺激肠粘膜,进而发生癌变。
2 筛选危险人群
由于绝大多数癌症在病症早期都没有较为明显的特点,甚至患者在进行体检时也不会出现任何的指标异常,患者不会表现为任何症状和体征。所以想要达到早期诊断效果,其唯一的手段就是对无症状表现的人群进行详细筛查和高危人群的追踪调查。筛查方式主要以肛门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检、结肠镜检查等方式。而在现代临床医学和学术研究中均认为,需要对40~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弱患者诊断为阳性,则应当在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属于高危人群,例如存在过相关疾病病史、长期应用慢性病治疗药物等特征都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若患者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家族史,则应当将患者归类为高危人群,若患者存在10年以上病史的重症溃疡,则需要长期接受结肠癌定期检查,这样能够对人群进行有效筛查并追踪高危人群做好息肉的内镜切除,能够使临床大肠癌发病率降低80%以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 早期診断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内镜下对早期癌症进行检查,主要以隆起型和表面型为主,而隆起类疾病又被称为息肉型病变,属于I型病变。对患者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能够明确患者息肉型早期癌症。如果患者为表面型病变,即二型病变,应用内镜进行检查则很容易出现遗漏现象,所以在对患者进行病症诊断时,需要采用现代临床研究的新技术和新型诊断方案,对患者的大肠微小病变进行明确,这也是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水平的重要因素。
内镜下粘膜染色是一种临床应用的新型诊断方案,主要是将色素喷洒于患者大肠粘膜上进行染色使病变部位的凹凸更为明显,而在内镜观察下则更容易发现和明确。在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常用染色数为靛胭脂溶液和美蓝。电胭脂溶液可应用于凹陷部染色,对于II型病变来说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而美蓝则可应用于腺管开口部染色,这样能够显示出患者清晰的腺管形态。
放大电子内镜是日本推出的一种新型医疗手段。一是如果在使用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如果发现可疑的病灶部位,可以将内径比例放大100倍进行观察,这样能够有效鉴别出患者的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使医师了解患者的具体病灶状况和特点,有助于医师对癌、腺瘤和腺瘤癌变进行分类。同时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发现,这种诊断方案能够帮助医师判断癌变组织的侵犯深度,使一是大致了解患者病变进展时期,有助于帮助患者观察内镜下手术后是否存在病变残留。在进行常规内镜检查时,如果发现较为微小的异常,则应当进行染色观察,随后再加用放大内镜观察患者病灶部位,这种方式能够检查出直径小于一毫米的大肠超微小病变,是现代临床诊断中的一种十分优秀的诊断方案。
超声内镜是现代临床中的一种新型方案,主要是将超声诊断方案联合内镜应用于患者诊断中,但如果单纯依靠超声内镜,则不能对早期癌变进行诊断,这是由于早期癌变主要局限于患者大肠粘膜或粘膜下层在超声图像上无法与息肉和腺瘤等炎症增生进行鉴别,但如果患者病理诊断确认为癌变,则超声诊断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变浸润深度和病变层次,所以超声诊断不是一种病症,病理特点明确诊断,而是一种病理分型明确诊断方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