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春?沈建民
摘 要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践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系统化谋划办学定位,品牌化打造示范集群,高质化搭建融合平台,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思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和模式創新。在多元化办学、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政校行企良性互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未来要进一步探索构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更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发展;主引擎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2-0061-0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满足社会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创业就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州职院”)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践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深入探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协同育人、联合培养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州职院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
一、湖州职院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意义
(一)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要求
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文件。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基本形成政校行企各方全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共识。近年来,湖州职院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成为学校当前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符合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导向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和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单一的办学机制已束缚和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湖州职院坚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推动办学多元化,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紧密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时,学校紧密围绕企业技术升级、经营理念更新、企业所需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3]。二是紧密对接行业企业技术前沿,改革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紧密对接行业企业技术力量,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互动过程。湖州行业企业在职工培训、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任务上,也积极寻求与校方合作,合力推动产教融合,将人才规格需求全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强化在职职工和后备职工培养,搭建行业企业人才支撑平台,注入技术创新动力,推进技术服务合作,实现“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相结合。
(三)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符合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要求
近年来,湖州职院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平台、资源等优势,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更好服务湖州”为工作主线,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紧紧围绕湖州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重大战略,主动应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迫切需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逐步实现办学定位、专业、师资、培养方式等从“综合性”向工科为主的应用技术型学校转型发展。学校按照湖州产业特色和布局特点,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先后组建特色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湖州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有效融合,加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湖州职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
湖州职院按照“系统化谋划办学定位,品牌化打造示范集群,高质化搭建融合平台,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思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在多元化办学、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政校行企良性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系统化”谋划办学定位
1.强化“四位一体”办学特色,打好“特色牌”
湖州职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逻辑起点,按照“做强高职教育、做大开放教育、做特农民教育、做活社区教育”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资源,以面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突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使命,全力打造以高职教育为主体,高职学院、开放大学、农民学院、社区大学“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初步形成服务湖州的育人新模式和依托湖州的合作新平台,走出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之路。
2.深化“三层对接”提升工程,打好“地方牌”
湖州职院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推进“三层对接”工程,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教育服务四大要素的双向流转,在主动寻求并创新符合政府导向和市场需求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载体过程中,实现了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共赢,逐步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多方合作共赢局面。
3.细化“专项行动”实施路径,打好“联合牌”
由湖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转发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湖州行动计划(2016-2020)》,围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技服务、社会培训四大服务地方根本任务,重点实施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现代物流与信息产业、服务休闲旅游与健康产业等十大专项行动,有效推动学校与地方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完善校地合作产教联盟发展机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订单班,联合开发课程体系,联合建立大师工作室,联合开发新系统、研制新技术。
(二)“品牌化”打造示范集群
1.主动对接“4+3+N”产业体系
湖州职院围绕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和湖州市“4+3+N”产业体系,以全面推进“八项改革①”为路径,推动办学定位、培养方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学生规格和投入重点等方面加快转型。在专业转型上,坚持“创优、强工、扶新、集群”的发展策略,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工科专业为重点,优化专业布局,明确专业定位,加强市场调研,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紧密的“6+N”专业体系。近两年陆续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互联网金融、工程造价、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一批高度契合湖州市重点产业的新兴专业。
2.重点培育“名优特”品牌专业
在品牌专业建设上,湖州职院深入实施“品牌特色名专业建设计划”,以省级优势特色、市级重点专业为引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重点推进建筑工程技术、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国际贸易实务、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等9个浙江省“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加强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等5个湖州市“十三五”高校重点专业建设,积极推动建设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5个学校名专业建设。学校还重点深化工科教育改革,面向区域产业集群,依托产学合作,强化工科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着力培养符合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工科技术技能人才。同时结合“互联网+”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建设特色商科,培养“通用型、复合型”的现代商科技术技能人才。
3.扎实建设“国家省市”示范实训基地
湖州职院现建有校内外实训基地250余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浙江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9个、湖州市重點实训室2个。学校按照“对接产业、示范引领、资源共享、利用高效”的建设思路,联合阿里巴巴集团、久立集团、微宏动力、智能电梯制造、太湖“龙之梦”、喜来登酒店等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建筑新技术实训基地、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互联网+”产业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湖州国际旅游学院综合实训基地、智慧物流实训基地等国家省市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奠定了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实基础。
(三)“高质化”搭建融合平台
1.开展社会多元办学体制机制试点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试点,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这表明,国家积极鼓励高校通过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从而汇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结构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对市场的适应性[4]。2016年12月,湖州职院联合湖州市旅委、市旅游集团、市旅游协会共同成立湖州国际旅游学院,政校行企密切协作,形成推动湖州市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构建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上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与浙江大东吴集团、久立集团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大东吴学院和久立管理学院,进一步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共同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中,双方通过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进一步明确办学主体双方的主要职能、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责权利等内容,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日常教学和管理、实训基地组合投融资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混合所有制办学激发了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校行企协同育人格局;推进了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有效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推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建设提档升级
湖州职院依托湖州市“全国电梯制造强市”的优势,完成电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期建设,常年面向电梯企业开设电梯安装、维保、调试、检验等服务。目前,学校正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电梯学院建设试点,与湖州市质监局、南浔区政府、优质电梯企业、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主动对接,联合印发《湖州市电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一基地两中心”框架,着力推进电梯实训基地提档升级,使之成为集电梯产业人才培养、技能人才培训、智能电梯研发及产品展示为一体的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学校还积极推动与吉利集团长兴新能源汽车、阿里巴巴客服体验中心、乡村振兴旅游开发、智慧物流基地等项目开展联合办学,紧密对接湖州新兴特色产业,推动新兴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开展新兴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3.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新高地
当前,湖州发展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快赶超,实现“两高②”,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湖州职院进一步发挥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发展项目、省级众创空间、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农民学院、湖州国际旅游学院、高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电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的优势,紧密对接市发改委、经信委、旅游委、人社局等政府主管部门,政校行企协同优化培训资源,提升社会培训能力和水平。学校面向各类产业行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开展书香湖州、全民阅读年、健康大讲堂等公益活动。
(四)“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校企协同创新引领人才培养
湖州职院依托湖州市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休闲旅游四大千亿产业,积极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浙江省示范性创业学院平台优势,充分集聚杭州市湖州商会、湖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校友会等多方资源,着力协同,按照“专创融合、三年一贯③”的思路,实施“一主线、三层级、多途径创业孵化④”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将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式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深化教学改革、协同创新创业、培养金牌蓝领”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色。
2.高水平技能竞赛带动人才培养
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和选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学生学习技能、钻研技术、展示工匠精神的大舞台。湖州职院推行“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训,各专业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择优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每年学生团体或个人获得国家级、省级二等奖以上竞赛项目逐年递增。以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例,建筑专业学生两次荣获全国大赛一等奖,连续7年获浙江省一等奖。通过大赛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储备了一批参赛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3.用好人才新政精准人才培养
围绕湖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系列人才新政,湖州职院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来校兼职教学科研工作的比例,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访问工程师、“一联一”工程、科技攻关、挂职锻炼等校企合作、校企研发,增强高校与企业人才的双向互动,优化校内课堂教学实践,增加企业教学管理实践、项目研发等内容,精准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全面推进招生改革工作,完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项目的生源选拔和培育,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为久立集团、永兴特钢、微宏动力等本地规模以上企业定向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跨境合作办学拓展人才培养
湖州职院坚持“双向互动、师生同步、引送并举、内外兼顾”的国际化办学方向,以“优质、特色、精品、示范”为办学目标,扩大与国(境)内外院校的交流合作,促进学校办学模式、教育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的交流方式,组织教师赴国(境)内外院校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学习国(境)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国际视野。拓宽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渠道和覆盖面,提高学生国际交往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的现代人才。
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未来着力点
湖州职院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论实践研究亟待深入探索。当前,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和理论研究还不深入,对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特征系统性分析不够,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撑和成功的实践探索。二是仍存在“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企业冷”现象,企业参与面不广,主体作用发挥不强,行业的指导职能弱化,政校行企社会联合度、融合度也不够[5]。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不平衡现象明显,一些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因受经费、资源、工作性质等多重因素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尚停留在表层,缺乏积极深入的探索。
(一)构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实现了很多创新,但基础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仍处于一般经验总结的形态阶段。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同社会的用人体系相匹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对于职业教育本身既是一种原则、要求、途径,更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实践不断深化,不但丰富了职业教育研究内涵,更形成了职业教育必须按规律办事的行为逻辑,它是一个有着自身内在构造和对外交互的理论体系,也保持着互不可缺、各有基础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铸就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依据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诸多论述,重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地位和时代功能,确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和理论体系,并将之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二要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思路,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优势,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落地,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特性和理论价值提升,探索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体系及实践路径;三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改革,充分调动政校行企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顺政府、行業、学校和企业四大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厘清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职责界限和任务清单,形成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协同推进的多元办学机制和格局,建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长效机制和运行模式。
(二)构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评价标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等教育教学相关标准[7]。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终的评价标准,不是合作企业有多少,而是产业的先进元素,包括先进技术元素、工艺元素、资源元素和科学管理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端的发展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才目标和规格中[8]。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和切入点最终还是要落到课程上[9]。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进行有效的转化,通过课程转化培养优秀人才,通过课程转化技术提高生产力。校企双方加强课程联合开发,在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标准进行重新定义,共同完成课程开发:一是以企业实践模型为基础,以员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完成实用化课程开发;二是将产业诉求、职业要求、岗位需求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和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三层对接”,完成专业技术课程开发;三是发挥学校智力和科技攻关优势、企业研发和技术先进优势丰富课程体系内容,实现优势互补,完成共建共享课程开发。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赋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物联网涉及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能农业、智能物流等,面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是现在和未来高职教育的重点。同时,数字化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数字化制造技术来拓宽企业的战略选择,以快速生产出达到用户要求性能的产品,从而在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为此,其一,未来高职教育必须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抓住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与企业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助力产教融合1.0时代向产教融合2.0时代转变,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其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更加积极主动赋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开放化、集成化、生态性、创新性专业集群重点平台,在“互联网+”“大平台+”背景下,积极推动行业产业链更新、改造和升级,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群建设,共同培育更多符合时代特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全面开启专业智慧学习实践,积极搭建以智慧学习实践创新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开展智慧学习工场的创新性实验,建立灵巧学习和智慧运行的基础机制,构建产教融合、开放连接的空间结构,实现现场和虚拟教育的融合,促进未来高职教育加快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数字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19-03-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王侃.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9):68-69.
[4]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王振华.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9-62.
[5]曹炳志.新時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东北两省铁路“一企三校”合作发展共同体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6-18.
[6][8][9]刘红.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策略——2018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会议观点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7-10.
[7]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19-03-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