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恰图良是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旋律音调、强烈的和声语言、复杂的节奏形态,这是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典型特点。另外,因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还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这首钢琴作品《托卡塔》就体现出了这些特色,既有托卡塔典型的快速、紧凑的特点,同时还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以哈恰图良《托卡塔》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笔者也将借助于文献考证、对比研究、逻辑分析、历史描述等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再有,从三方面来论述哈恰图良《托卡塔》的创作特色,说明三方面特色形成的原因与影响以及在《托卡塔》当中的具体体现;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钢琴作品《托卡塔》的四部分分别进行演奏分析,结合导师的演奏指导与本人的演奏体会,对《托卡塔》进行演奏分析,指出演奏这首作品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为后人的演奏与学习提供借鉴性的参考。
关键词:哈恰图良;托卡塔;创作特色;演奏分析
一、哈恰图良与其音乐创作特点
(一)作者介绍
《托卡塔》的作者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是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自幼受亚美尼亚及高加索地区民族音乐的熏陶,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922-1929年就读于格涅辛音乐中学,先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习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7年研究生毕业。1939-1948 年任苏联作曲家协会副主席。除从事音乐创作外,哈恰图良还从事指挥和教学活动。自1952 年任职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和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教授。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配乐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二)音乐创作特点
哈恰图良的音乐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其作品中独特的旋律音调强烈的和声语言以及复杂的节奏型态等,都与亚美尼亚的民间音乐有着紧密地联系。因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还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难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都属于世界各国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托卡塔曲》是他的早期作品,对于他这样一个像里姆斯基、穆索尔斯基、鲍罗丁等都是半路出家的伟大作曲家,他从一开始就始终蹈珊在民族主义的道路上从他的旋律风格与不羁的和声,以及绚丽多变的配器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创作由表及里都渗透了亚美尼亚独特的音乐风格。所以在这部钢琴曲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亚美尼亚风。
二、哈恰图良《托卡塔》的演奏分析
(一)速度与力度分析
乐曲速度的把握是表现作品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音乐作品往往凭借不同的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和风格。速度的含义有两个其一是指作曲家对作品所要求的速度;其二,是指演奏者处理这一速度的方式。我们在考虑一首乐曲的速度的时候,首先要把握乐曲总的情绪。用什么速度来演奏一首乐曲,既要尊重作曲家的要求,还要根据乐曲的性质和情绪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演奏速度。哈恰图良在《托卡塔》中根据不同音樂表现的需要,为了满足音乐的情绪起伏的需要增加音乐发展的推动力对速度做了标记。音乐中音响的轻重强弱称为力度,于力度的艺术处理是音乐表现的另一重要手段。力度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处理得当会使音乐作品栩栩如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演奏者要真正揣摩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表现丰富的音乐形象。在哈恰图良的《托卡塔》中经常有重复的对比乐句出现,即使是重复的乐句,也要通过力度的变化来展现其不同之处,在此需要做不同的力度处理,需要有强有弱来突出乐句之间的强烈对比,以表达出不同的乐思风格。哈恰图良在《托卡塔》这部作品的速度和力度上采用了频繁的变化处理。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塑造音乐形象体现音乐的表现力,让情感在音乐中更加自然的起伏。
(二)踏板的运用
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踏板的使用也更加复杂、精细。踏板的使用是为了音乐的风格、感情以及音乐所需的音响效果服务是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作品。踏板的运用是处理作品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演奏中极其个性的部分。踏板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以及色彩和风格的体现。
踏板分左踏板、中踏板、右踏板,分别也成为弱音踏板、持续音踏板、延音踏板。在哈恰图良《托卡塔》中,右踏板的使用是最多的。我们一般将右踏板的踩法分为直踏板法和切分踏板法,这两种踩法的正确使用才能确保音乐作品完美表现。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琴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朱秋.西方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应华.西方音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4]王钟莹.浅音之父巴赫[J].文艺评论,2010(17):75-80.
作者简介:
扈雅洁(1995-),女,蒙古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