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者活动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有效性探析

2019-08-30 08:23郑立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郑立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基础精神建设与思想正确的保障,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偏重于理论课的学习,而对于思政实践教学的环节还有些薄弱。志愿者活动就是一项很好的思政教育实践内容,与高校思政教育有很高的契合度,通过志愿者活动大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政素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志愿者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

一直以来志愿者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在我国的各個领域活动中展现出巨大的作用,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所展现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了志愿者活动对于思政教育的实践体现,志愿者活动的育人功能不可忽视。当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志愿者活动进高校,挖掘志愿者活动对高校思政实践的独特意义和功能,以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志愿者活动,以志愿者活动为依托促进思政实践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志愿者活动是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良好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品德、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建设、服务人民而时刻准备着,在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下,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补充,学校与社会相贯通,从而形成一个综合化、全面化、延展性的思政教育平台,在这其中思政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在社会共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约束下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由外在行为践证真理,将思政指引化为内在动力,志愿者活动就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践行思政教育的机会,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无论是在社区服务关爱孤寡老人、农民工子女,节水节电维护城市环境,还是支援西部教育、基建,服务国内重要会议和活动,抗震救灾等大小活动,都能见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并且大学生是志愿者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在志愿者活动中展现了良好的个人品德和责任心,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自我创造力,在奉献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受益匪浅,为未来走进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增强了竞争优势。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践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志愿者活动的认知不清,定位不准。志愿者活动作为社会公益服务事业,近些年来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但是有一些学生因为加分、考评等功利性的目的而参与志愿者活动,如此一来就无法在志愿者活动中取得思政教育的实践目的,不利于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也会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另外,有些高校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重视度不够,定位不准,没有深入挖掘志愿活动对于思政教育所体现出的载体功能;普通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活动的认识不足,缺少加入志愿活动的机会;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认同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激励不足,队伍不稳。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鼓励多是以团队、组织或者班级为对象进行嘉奖,以集体的形式获得荣誉,而鼓励的方式也是多以优秀证书、奖状为表现,可以说激励方式还停留在“书面”而并没有“实体化”,选择适当的激励方式将会使志愿者活动的效果更佳。另一方面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多数是大一、大二的学生,高年级学生由于课业紧张,临近毕业求职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志愿者活动,使得志愿者队伍流动性较高,队伍构成时常在发生变化;还有一些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后存在“挂名”现象,服务参与程度较低甚至是偷懒,更何谈服务质量,极大的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保障不足,管理不够。当前我国缺乏对于志愿者活动相关的法律保障,只有在一些志愿者活动发达的省市地区有出台部分地区性的法律法规,但是内容都比较笼统,更像是指导性的文件,实用性反而不高,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如何保障,遇到问题怎么处理,这些都需要有切实的解决办法,法律法规是一方面,高校提高志愿者活动管理度是另一方面,不能让大学生既出钱又出力,大学生可以成为志愿者活动的主力军,但是也需要上层管理部门——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三、加强志愿者活动建设,提高思政实践教学有效性

1.在思政教学中倡导志愿者精神,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来自于思政教学的第一课堂以及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思政理论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在课堂上应当加强对志愿者精神的宣传,建立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有效联系,利用思政理论课帮助学生树立志愿者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精神信仰,作为志愿者活动的精神引导将学生带入志愿者氛围,志愿者精神是完全契合大学生思政教育根本目的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志愿者精神,让学生对志愿者有感性的认知也有理性的了解,通过内在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感化,进而影响其行为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志愿活动积极热情,去踊跃参加志愿活动,亲身体验志愿精神,淬炼自我道德品质。

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建立高校的志愿者活动相关的激励机制,将志愿者活动纳入评价体系,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最大肯定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都不是为了索取回报,而是参与活动付出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荣誉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外在途径,就此来说,高校应当充分重视这份荣誉感,给与大学生高度的认同和奖励,并将优秀志愿者的事迹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部分向更多学生传递志愿精神,就此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档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不同的志愿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所长,并在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在技能上还是思想上,践行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开发的过程,避免活动的重复性和单一性降低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另外针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数量和质量可以作为学业考核评价的参考因素,响应《关于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评价要客观、公正、综合,避免学生的功利思想而参与志愿者活动。

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为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提供保障。高校是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因此在志愿者活动中应当承担起主要的管理作用,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活动的认同度还是很高的,也十分愿意积极参与其中,但是苦于投报无门,因此高校首先应当基于本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志愿者活动的公共平台,制定志愿者的招纳流程和规章制度,并由学院部门进行专人管理,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库,根据志愿活动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意愿、专业、特长等安排合适的岗位,保证志愿者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建立志愿者公众平台对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也能在全校范围内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组织引导作用;其次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一些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热情很高,但是对于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团队协作还有所欠缺,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志愿活动培训,让大学生对活动有深刻的理解,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第三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筹集资金,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很少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而作为学生群体,所能筹措的资金十分有限,这就需要高校作为活动的保障部门提供帮助,比如可以争取政府的资金划拨支持,联合社会组织、企业共同主办志愿者活动,获得相应的赞助,通过学校举办的活动争取校友的捐赠赞助等,这将会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最有力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展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合研究[J].学术探索,2012.07.

[2]宋海英.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郑朝静.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