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珂 曾依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前后相继、持续推进的动态演进过程,此过程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内在生成逻辑。现阶段,它既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实现的新发展和新飞跃,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新推进和新突破。作为思想方法和实践原则,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离不开个人智慧与集体奋斗所凝聚起的“中国化”主体力量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所催生的“中国化”实践条件的客观前提。
[关键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发展;指向
[中图分类号] B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9)04—0007—05
Abstract: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s a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which follows the inherent logic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At the present stage, it not only embodies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great leap achieved b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embodies the new advance and breakthrough made by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a method of thought and a principle of practic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new era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xertion of the main force of "sinicization" gathered by individual wisdom and collective struggle. It is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objective premis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generated by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the new era;sinicization of marxism;formation;development;orientation
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作为其自身发展的新境界,这种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当代实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超越与升华。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依据其“中国化”的内在演进逻辑,以“中国化”主体力量的凝聚与“中国化”实践条件的前设为动因,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中实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照。
一 继承与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生成逻辑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P14)。现阶段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探索过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过程。从实质上来说,这两个过程是同一过程在不同层面的逐次展开,是从不同维度出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描述,它们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共产党人在寻求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方案中开创的,是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历程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去除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压迫性的“三座大山”,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断积累、总结、汲取历次革命经验教训中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具我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革命道路。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基本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此后过程中,由于完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寻找,党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就导致了在理论上逐渐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在实践上逐渐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脱离的趋向,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迷失了方向、偏离了正确轨道。众所周知,尽管探索过程是艰辛的和曲折的,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不系统,甚至充满了失败和错误,但不管怎样,在此期间党还是带领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这为我们党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在积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分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时代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地推向前进。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突破“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并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抉择。此外,党还在1982年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到党的十八大前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交上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优秀答卷。然而,在社会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部分深层次上的问题也逐渐涌现出来,诸如贫富差距过大、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等等。为有效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接力我国改革開放的下半场,始终围绕时代课题,在不断破解实践难题的过程中深入推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在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的辩证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新突破和新发展。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善于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自觉,而且也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正视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自觉。
二 主观与客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发展动因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更快、更科学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2](P605)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主客观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受由单个意志所构成的合力的作用,也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就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其新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这两个因素,从主观方面来说,离不开“中国化”主体力量的引领和推动,从客观方面来说,离不开“中国化”实践条件的积累和铺垫。
(一)主观因素:“中国化”的主体力量
如何认识和看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体的角色定位以及主体力量的作用,这不是枝节问题,而是重大的社会历史观问题。作为实践进程中的能动因素,人民群众的集体奋斗是根本的决定因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观实现条件。坚持人民群众在中国化进程中的推进作用,并不否认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且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本身,也内在包含了对中国共产党人作用的肯定。
1.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奋斗支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化最根本的主体力量,因为他们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际承载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不只是抽象的理论推演,更应是实践活动的客观表达。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中国化的实践主体,“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实践活动[4](P723)。进而言之,人民群众首先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其次才是精神财富的生产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实践主体的物质创造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人民群众作为能动的中介因素,承担起了主体这个角色。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实践的主体通过艰辛的劳动将自然资源改造为社会财富,生产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及进行再生产的物质生产资料,并且随着人民群众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经验的不断积累,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而如果没有这种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就不能生产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生产资料,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就不会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就是我国人民的物质生产过程。新时代下,中国人民还将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继续推进中国化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任何宗教、哲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均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经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它也是人民群众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而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的知识分子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力军,并与时俱进地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归根结底他们还是人民群众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也就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在任何意义上否定人民群众的精神创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人民群众是创新活动的实施主体,是创新成果的享有主体”[5],为此,当下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在推进新时代中国化中的积极作用。
2.以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引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夸大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也确实不能否认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关键人物往往会对历史的走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6](P27)作为独领历史风骚、充满为民情怀的中国共产党人,便是这样的“关键人物”。共产党人运用其集体智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化的正确航向。从诞生伊始,我们党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灵魂,并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生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理论成果成为推进实践的有力武器,积极回应了中国社会实践阶段性发展中的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用成功实践一次次证明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理解及精准把握能力。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不跑偏。其次,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其智慧不断促进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集体智慧,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唯物辩证法,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进程。同时,这些理论成果的产生和形成,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了的经验总结。立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遵循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才能开启新的历史征程。再次,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素养使其能够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者。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出色地担负起领航者的角色,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较高的领导素养。我国的实践证明,我们党不仅是个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党,而且还是个具有丰富执政经验和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党具有深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它始终将“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作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深沉的动力所在;另外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自我革命特质,更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提供了凝聚力量的粘合劑。总而言之,领导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核是党,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党。
(二)客观因素:“中国化”的实践条件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用中国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长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树”,并结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果”来。新时代,中国化的新发展不是断代发展、凭空发展,而是有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这就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必须以现有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和基础,这构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前提条件。
1.当前的社会生产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前提。恩格斯指出:“人们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等观念归根结蒂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7](P548)换言之, 物质生产实践条件不仅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决定着精神生产,是精神生产的最终动因,因此,就新时代的中国化而言,其新发展理当受到当前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一方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成就不仅为当今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条件。新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填饱肚子;改革开放的胜利推进,则使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进而向“强起来”迈进。这一过程不仅印证了中国化的成功,也为其新发展积累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当前物质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为其新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深刻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P23)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P11),这一转变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也为新时代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过建国后70年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傲人成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走向开放型经济强国的转变。显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概括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要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这就为其新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向,并且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也是为其新发展提供动力的过程,促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各方面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向平衡充分的方向发展”[10]。
2.当前的社会文化水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奠定了文化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理论,能够在我国生根发芽,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开放性。其新发展不仅是吸收借鉴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思想的结果,还是合理利用已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已有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理论品质、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基本立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等等,这些思想无疑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方法论;同时,这种持续的理论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根基及精神旗帜。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体现为不排外且相兼容,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我国大地上安然存在和发展创新,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我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文化土壤,使其能够运用中国语言来阐释,进而才能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传基因中产生发展起来的。”[11]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汲取其中的养分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方法。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积累原料与素材、寻找本土语言表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表达形式。此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也有助于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融合,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 理论与实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现实关照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形成“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实践创新理论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用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即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带领人民以推进实践和创新理论为两大抓手,既运用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又运用中国方案促进世界繁荣,在此过程中,亟需新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作为指导。
从民族大发展的视角来看,新时代条件下,党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进行伟大斗争,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建设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伟大事业,加强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梦想,力促伟大飞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强调发展的速度,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强调物质利益,更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强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等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就必须解决时代难题,诸如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内外缺乏联动性、公平正义有待提高等。基于此,党创造性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精准扶贫、精准施策以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以促进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等等。在深入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优异成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从世界大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启迪着世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惠及着世界。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程相伴而生的是中华民族从跟跑到领跑、再逐渐走进全球舞台中央的角色转变过程,这离不开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所做的努力。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如战火纷飞的叙利亚、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让我们看到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导致的局部冲突和动荡依然存在;另一个是发展问题,突出表现是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逆全球化潮流冲击着人们对全球化的信心,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不安和威胁。面对这些全球问题,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不仅不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反而成为了不少问题发生的诱因。因而,许多国家把作为的目光转向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为世界各国谋和平,为世界人民谋进步”[12]为己任,为世界无私提供出了中国锦囊。对于和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发展问题,又创造性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以及倡导创新技术推动绿色发展,积极促成了《巴黎协定》的生效和实施。这些 “中国方案”实际上是将中国国内治理方案转化为全球治理方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含义;通过倡导、落实“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福祉从国内群众延伸给了世界人民,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广泛的外延。中国方案使世界广大国家共同受益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新成果,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同时,中国的和平友好崛起也对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走向现代化具有启迪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启迪着广大谋求发展的国家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制定着走向现代化不同的阶段性目标。此外,“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亲和友善的大国形象,看到了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有力驳斥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13](P193)。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正逐步用自身的发展造福全人类。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时代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为指导,跨越一道道关口、攻克一道道难题,使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卓越成就。无论是从本民族的大发展还是从对世界的影响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均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历史性变革,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所体现出的现实指向。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刘红玉,彭福扬. 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阐释[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6):7-11.
[6] 熊玠. 习近平时代[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9]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李松龄.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1):1-9.
[11] 张岂之. 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3):1-6.
[12] 孙熙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2):20-23.
[13] 张维为.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