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萌
[摘 要] 立足脱贫攻坚发展与乡村发展有效衔接视角,围绕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主攻方向,参考国际经验,梳理出能够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政策经验与发展思路。具体地,将对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所探索和实施的乡村发展与减贫政策、法治安排、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研究。总体分为4个方面:第一,梳理典型国家关于乡村发展、乡村发展与减贫脱贫结合的经验和教训,包括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探索,以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为我国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借鉴思路,并规避负面路径;第二,结合典型国家既有制度、政策研究我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衔接的可能性及可行路径,梳理二者之间的联系;第三,结合国际经验,以多学科视角构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融合机制;第四,对进一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提出可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视角;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中图分类号] F313;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9-0043-06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当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同时也正是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因此如何有效地融合和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和政策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从国际角度而言是中国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放眼国际,乡村振兴战略并非陌生,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通过乡村振兴相关战略来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通过增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形成民众自我发展的自主性长期运动;日本的乡村振兴,通过立法、生态保护、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和补贴进而提升农村整体经济的腾飞。我国和国际上很多国家类似,经历了在工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后期,农村劳动力为获取高额收入,开始向城镇迁移,城镇部门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财税价值创造的主题。但这也导致了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空心化现象的背后,是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地方缺少经济增长点,发展速度缓慢,配套福利体系不健全,一方面农村无法为当地的居民创造更好的劳动条件;另一方面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在未来发展动力不足。故此,讨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必要吸收借鉴国际上振兴农业农村的先进经验做法,这样可以借“他山之石”,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和可行路径。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借鉴思路,无疑对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必然选择。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是现阶段中国急需解决和理清的问题
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2020年是中国全面脱贫的决胜期,但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面对脱贫与乡村振兴双向任务的重叠阶段,如何正确看待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促进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融共进、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1]脱贫攻坚具有紧迫性、突击性、局部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乡村振兴则具有渐进性、持久性、整体性、综合性等特点,脱贫攻坚主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乡村振兴主要是通过解决不充分来解决不平衡问题。在组织和推进这两项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两者的特性和不同,在宏观上要做到不能因为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留下隐患,也不能因乡村振兴影响脱贫目标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补互助,不能各行其是,顾此失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是推进脱贫地区稳步进入振兴阶段的重要基础。
对于目前还处于贫困的地区,乡村振兴同样是未来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指导,然而贫困地区由于本身起步较低,脱贫任务重,乡村振兴压力大。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内容和范围上有很多重合点,在项目的实施上也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可以为贫困地区理清思路,制定属于当地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短期规划。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也可以为贫困地区节省不必要的财力和人力,为后期贫困地区振兴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家乡村建设与发展进行过理论上的激烈讨论。有Lewis(1954)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倡导工业和城市优先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类似的还有Krugman(1991)的中心—外围理论,即市场经济背景下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完全以自由的方式流动,由此产生极化效应(Krugman,1991;Fujita et al.,1999)。上述学说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随着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深入研究,尤其在看到发展中国家工农、城乡发展差距对整体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后,另一派学者强调政府应缩小工业与农业两个部门、城市与乡村两个区域发展差距(Fei and Ranis,1961)。其倡导重视农业发展,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释放更多劳动力和提供更多农产品。持类似观点的还有Christaller(1933),其强调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协调互促的发展关系。同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恩格斯1847 年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对乡村建设与发展也有过明确的论述,提到農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发展存在着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美国学者库茨涅兹(Kuznets,1955)所提出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部门产值、就业和收入的结构性变化关系,间接强调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可以说,上述学者的思想也得以最终反作用于政府政策的制定。从内容来看,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冲击,农村发展的维度有了新的要求。Almy早在通过对肯尼亚部分地区农村发展的研究就发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凝聚力(社区发展)和医疗因素对于农村发展的影响力较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2]Laura以希腊为例,重点研究欧洲的农业政策体系以及乡村发展政策,研究提出几点内容:首先,很多乡村尤其是临近城市的乡村并不完全依赖农业,更多依赖旅游业或其他产业;其次,城乡之间的关系对于乡村发展的影响力较大;最后,乡村发展并不仅仅受益于专门针对于乡村的政策,同时也受益于区域发展以及整体性的政策。[3]冯勇(2019)等人通过以日本、韩国和欧盟乡村振兴相关做法为例,提出中国加快实施乡村战略的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乡村振兴需要立法化以及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②开拓市场,推进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化;③调整结构,培育特色产业;④壮大新型培育主体,发挥乡村人才带动力量。[4]李思经(2018)等人通过对日本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中国乡村振兴实施方面应当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同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制定相应的振兴策略,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生态因素,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可持续农业。[5]柳晓明、贾敬全(2018)通过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提出我国应增强农村人才支撑力量和增强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带动,此外还应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6]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课题组(2018)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梳理,提出一些新的思考,首先应基于城乡统筹理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土地资产功能,还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7]王芳(2018)等人也通过日本乡村振兴的经验提出中国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从法律体系、生态农业、资金投入、专业人才以及民众意识几方面进行提升。[8]
对于贫困地区以及刚脱贫的地区而言,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起来是现阶段面临的棘手问题。衔接的顺利,这些地区乡村振兴就可以稳步推进;衔接的不顺利,直接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甚至还会增加部分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压力。因此如何脱贫攻坚顺利完成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又如何让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有效完成,达到两者互融互进的关系是目前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主题。在两者的衔接方面,豆书龙和叶敬忠(2019)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内容共融、作用互构和主体一致的关系。[1]于开红(2018)等人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现状,提出要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真正达到“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建立适度开发与充分保护、创新生态移民手段与后期扶持结合等模式。[9]郭晓鸣(2018)等人通过对四川省沐川县的样本分析提出贫困地区要想脱贫达到乡村振兴,关键要从人才、小农户支撑、土地制度改革、投入保障以及政策整合几方面发力,对贫困农户既要给与一定的扶持,又要从内部提升人才储备能力。[10]吕静(2018)以甘肃礼县为例,提出绿色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关键路径,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政策支撑、人才以及法律几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11]熊小林(2018)较为全面地综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发展思路,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守的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和重要举措包括:处理好乡村振兴战略与其他战略之间的关系,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各类要素和各类主体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业结构并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12]对此,陈锡文(2018)专门就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解读,并提出生产手段变革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是关键所在。[13]此外,在创造生态宜居环境中,温铁军(2018)强调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对乡村振兴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14]田菊会(2018)等人提出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15]李年俊(2018)以云南贫困农村为视角,提出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云南貧困地区面临经济水平低且内部分化、持续增收和消费能力弱和地域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要达到脱贫和乡村振兴相融合必须重视城乡一体化、区域协作、产业调整以及壮大集体经济等内容。[16]
从国际经验来看,乡村振兴从实施策略来看,韩国的“新村运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主要先从外在条件的提升来带动农民自身积极性,从被动式的政府扶持进而转为主动自愿式的自发运动。实施内容上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经济水平、人才力量以及法律保障等几个方面,旨在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环境,同时通过人才建设提升农村的内在发展动力。
中国目前处于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交集过度阶段,相比而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目标上是一个前后承接的关系,也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顺应阶段。从内容上来看,两者的内容具有高度的融合度,都是围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生存环境改善来推进的。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国际借鉴
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实施了乡村振兴相关的战略和措施,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减小城乡发展差距,均已大力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对当地农村乃至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如20世纪70年代韩国开展的“新村运动”、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展的“新村建设”、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乡村地区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的“乡村农业发展”、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美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等,均为中国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考。
发达国家早在乡村发展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好的方法、策略和步骤值得借鉴:
第一,在实施方法上,为了能较好地落实到位,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法律化的方法来使政策切实落地。比如日本在乡村振兴实施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来保护农村的整体环境。在制定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实行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整治是日本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耕地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废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农业推进几方面[8]。日本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不同内容的法律,如《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法》《废弃物处执法》《水质污浊防止法》以及《可持续农业法》等等,针对性较强,内容较细。又如美国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进行约束,如1962年颁布的《宅地法》,对美国西部的国有土地进行无偿分配,为美国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农业绿色发展上美国也通过一系列法律进行推进,1950年到1990年之间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农产品贸易发展和援助法》《粮食安全法》《视频、农业、水土保持和贸易法》,在内容中提出“土地休耕计划”“通过土壤保护计划、沼泽地保护计划、农夫条款、遵从条款等保护土地”“乡村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旨在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保护和推动。
第二,在实施策略上,要注重站到农民群众的角度来进行策略制定,充分调动农民对于发展的积极性和追求。如韩国在“新村运动”实践中先是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逐步带动民众自我发展动力,形成自愿式的运动。可以看出,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通过改变居民居住环境从而带动其自我发展的动力,进而形成自发性的发展机制。在实施步骤方面,韩国“新村运动”主要有几个方面:①初期,主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改善农民自身以及农村整体的生活条件和环境。1970—1980年,政府累计投入2.8万亿韩元,累计带动达11亿人次,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17] ②重点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收入。在此阶段普及“统一稻”,继而又继续培育出“维新”“密阳23号”“密阳30号”等品种,大大提升农民的收入。③在前两项基础上,韩国政府重点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治山绿化十年计划事业等。[18]
第三,在推进过程中尽早考虑生态因素,避免再次形成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日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首先,在促进农村发展时始终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对生态农户进行一系列的扶持和激励机制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振兴的政府支撑,建立针对性较强的农村振兴局,主要职能就是促进农业生态保护,包括废弃耕地的利用、经营主体的多样性培育、农业市场的建立等。其中农业振兴局下设总务课、农村政策部和整备部3个机构。最后,根据地区间的异质性制定针对性的办法,如针对偏远地区的山村制定《山村振兴法》,作为主要扶持对象,并给与一定补助,振兴范围包括生态资源的开发以及自然灾害的防范;对于人口较少的山村制定《过疏地域振兴特别措施法》,给与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同时,在农村振兴方面注重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加强内生动力。日本在实施过程中构建了大量的农业培训机构,同时给与受教育农民一定的日常补贴。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机制分析
国外对于乡村振兴相关做法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经验借鉴,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现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面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时出现的重合阶段,如何将国外乡村建设经验与中国新时代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相联系,最终总结出符合我国乡村治理发展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从内容上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2018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实现整体脱贫。所谓“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而乡村振兴战略从内容上概括来讲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方面内容。对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内容可以发现,二者在内容上有高度的统一性,主要可以分为经济、环境、文化、治理和生活水平5方面内容(见表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内容上有高度的统一性,都主要集中在经济、环境、文化、治理以及整体生活水平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以发展目标和实施标准为依据,构建两者的融合机制。
(一)产业基础
产业发展是扶贫脱贫工作中的主要手段,是贫困地区脱贫的中流砥柱,同时也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产业化水平得到初步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基础。
首先,产业规划的衔接。制定县级、乡级以及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其次,产业内容的衔接。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水平和渠道,依靠村集体力量,在原先产业扶贫模式上继续延伸,通过当地企业带动和对外寻求市场,增强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发挥品牌效应,创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品牌农产品。同时,发挥当地特色资源,聚力发展特色产业。依靠当地特色资源,适当规模的发展旅游产业及周边产业,通过打造旅游景点、农家乐、田园体验等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可以以县为单位发展县域旅游,通过辐射模式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最后,项目资金的衔接。在脱贫攻坚中,大量的扶贫项目资金对贫困地区有明显的倾斜作用,然而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步退出,项目资金也会由原来的针对贫困地区转为普惠式、均等性的资金。因此在项目资金衔接方面,需要从原来的针对性较强的扶贫资金转为促进当地整体发展的综合性资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选取发展潜力较大的项目进行资金投入。
(二)环境改善
扶贫中的环境改善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如住房条件以及乡村整体设施的改善。在扶貧过程中,乡村环境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对于乡村振兴的标准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首先,乡村整体环境提升,包括乡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提升,垃圾废弃物的分类;其次,居住环境的改善,包括住房条件和标准的提升,厕所的改造和升级等。
还有一个是生态环境的修复,由于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的高度重合,因此很多贫困地区都面临生态方面的瓶颈,在脱贫攻坚中,主要通过对处于生态环境较差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态补偿,同时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方式对当地生态进行修复,政府也通过鼓励当地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来达到增加收入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对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贫困地区主要采取生态扶贫搬迁的方式进行环境修复,同时也为贫困人口寻求发展潜力更大的环境。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应在脱贫攻坚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的标准和投入,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和政策,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注重林地、草地以及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同时在脱贫攻坚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考核机制。
(三)文化挖掘
扶贫脱贫中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是内容之一,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借助其特有的生活和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结合旅游资源形成“旅游+文化”的扶贫模式。但是由于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薄弱,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文化资源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和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健康长效发展。首先,要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通过建立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对国家重点非物质文化点进行保护;其次,加强乡村振兴文化学习,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定期学习小组,弘扬先进文化,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自主意识;最后,注重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和位置,加强文化资源往旅游、农业、生态等方面注入,扩大产业融合的效应。
(四)人才加强
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人才储备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乡村能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应高度重视。要增强政府对农村培训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由于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发展的人才基础面临瓶颈,因此政府在乡村振兴前期应发挥主动能动性,通过增强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尽可能补足农村的人才短板。首先,在农村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充分吸取当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按照当地产业发展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完善培训课程的设置,放宽培训课程的审批标准,提升地方人社部门对于培训课程的自主安排权限;拓宽培训渠道,通过定期安排专家亲自讲授、互联网媒介交流以及远程培训等多样化方式提升农村学习的渠道;加强对农民培训的补助,通过资金补助、激励机制以及各种鼓励活动提升农民对于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新培训教材,及时接轨实时性的专业知识及信息,提高培训教材的更新速度,使农民能接受到最新的专业资讯。其次,要达到乡村的振兴,人才是关键,而要提升人才力量,就必须要给农村充足的人才队伍。由于长期农村的人才缺失,目前相对于城市,农村的人才储备基础太弱,必须通过相应的措施促进人才返乡,盘活农村人才要素的流动。政府要适当给与乡村能人一定的鼓励措施和补助,提升乡村能人发挥作用及辐射带动的能力;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力量对于乡村建设的注入力量。
(五)治理长效
脱贫攻坚的治理相对更加短视和局限性一些,主要是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而实施的。而乡村振兴则是面对整体农村而实施的策略,其中贫困村或者刚脱贫不久的乡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乡村振兴在政策制定方面更加宏观和偏整体性一些。同时对实施对象而言,脱贫攻坚是用精准扶贫的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要摆脱贫困,视角更加微观一些;而乡村振兴更注重乡村整体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因此在与脱贫攻坚相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在脱贫攻坚内容基础上,站到更加宏观的角度进行多维内容的发展安排,在人的能力发展基础上,突出村集体力量的加强,村庄环境的整体提升,村落文化的保护等。
第一,干部队伍的衔接。脱贫攻坚在这些年的摸索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相对较完善的组织力量,也在脱贫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包括区域间的对口帮扶制度、扶贫组织机构的设立、驻村帮扶干部的安排以及和各种衔接机制的设立等。因此在乡村振兴实施中,可以良好衔接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利用区域一对一对口交流合作振兴、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等方式,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干部小组,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同时也节省重新建构组织带来的资源浪费。
第二,考核机制的衔接。脱贫攻坚在贫困地区退出考核中制定了较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建立收入、健康、医疗、住房等多方面内容,对贫困地区形成脱贫动力。因此在乡村振兴初期,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对刚脱贫的地区形成督促作用。
五、进一步对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思考
第一,理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几项重要发展内核之间的主次关系与科学发展顺序。从农村扶贫到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是重要原则。应结合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实行的政策,整理出一系列应对不同发展阶段农村地区(东、中、西部地区;一般农村、贫困农村和深度贫困农村)的发展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可行发展路径参考。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结合国际经验,加速实现贫穷落后农村的脱贫致富与振兴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各地区制定符合当地的衔接机制。贫困地区和刚脱贫地区如何良好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的就是明确化、清晰化的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短期过渡计划,在整个大的乡村振兴战略安排下,制定短期的(2—3年)当地发展计划,为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之间形成过渡。
第三,激发农民自身动力,形成自发性的发展机制。从韩国的“新村运动”历程可以看到,20世纪初的韩国曾经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农民生活也较为贫困,人口规模大、耕地面积小、生产总值低,与目前中国部分贫困地区相类似,因此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摆脱贫困走向振兴的关键。对于此类贫困群体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生活居住环境。
第四,切记盲目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日本在实施农村振兴时曾颁布《综合保养地区整备法》,旨在开发乡村旅游,但是由于开发过度,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中国应适当开发,根据乡村自身情况选择性开发,避免盲目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尤其对于尚未脱贫或者刚刚脱贫不久的地区,经济基础本就薄弱,财力支撑力量单薄,因此要选取真正能为当地带来稳定收益的项目和资源进行開发,不能跟风搞热门项目,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财力损失。
[参考文献]
[1]豆书龙,叶敬忠.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1):19-29.
[2]ALMY S W. Economic wealth, social cohesion, and health as factors in accelerating rural development[R].University of Nairobi,1973.
[3]LAURA M. Factors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the case of Greece[M]. Agriculture polices: new development,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213-241.
[4]冯勇,刘志颐,吴瑞成.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例[J].世界农业,2019(1):80-98.
[5]李思经, 牛坤玉, 钟钰. 日本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演变与借鉴[J]. 世界农业, 2018,475(11):85-89.
[6]柳晓明, 贾敬全. 韩国新村运动实践及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菏泽学院学报,2018(4):53-56.
[7]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课题组,发达国家推动乡村发展的经验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18(9):69-77.
[8]王芳, 孙庆刚, 白增博.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来自日本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8(12):45-48.
[9]于开红, 付宗平, 李鑫. 深度贫困地区的“两山困境”与乡村振兴[J]. 农村经济,2018,431(9):22-27.
[10]郭晓鸣, 丁延武, 张耀文.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基于四川省沐川县的样本分析[J].当代县域经济, 2018,61(12):14-19.
[11]吕静. 贫困地区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以甘肃礼县为例[J].甘肃农业,2018(17):30-31.
[12]熊小林 .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方略——“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会议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138-143.
[13]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EB/OL].(2018-01-03). http://www.crnews.net/zt/nypplm/jcld/85041_20180114114412.html.
[14]温铁军. 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1):1-10.
[15]田菊会, 乔亚杰, 孟祥屾.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 (10):67-71.
[16]李年俊. 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贫困农村经济建设的困境和成因及路径选择[J].红河学院学报,2018(3):63-67.
[17]张薇.韩国新村运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8]解锁“乡村振兴”新思路,详细解析韩国“新村运动”经验[EB/OL].(2018-05-0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07/17/3683866_751930169.shtml.
Abstract: Referr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combs out the policy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ideas that can effectively link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five main directions of China's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i.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the rur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policies, rule of law arrangement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explor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Kore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studied. Overall,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firstly, to provide reference ideas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void negative paths, the experience of and lessons from the rural development of typical countries, the combin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cluding the explora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s for stabiliz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analyzed; secondly,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systems and policies of typical countr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feasible path of combi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comb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rdly, combining with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ourthly, it puts forward feasibl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vitalization strategy;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責任编辑: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