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磊 杨航征 李家辉
[摘 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网络阵地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切实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由于传播方向、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不匹配、不契合、不适应,极大制约着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深入分析这些制约因素,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安全观、统筹观、时代观、新闻观,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参与性、主动性、协调性、创新性、正面性,占据网络阵地的“制高点”,从而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话语权与领导权。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9-0038-0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得形式多样的自媒体、层出不穷的“微平台”、铺天盖地的“微信息”正在日益改变传统的话语体系并逐步占据人们的生活空间乃至思想空间。而在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舆情媒介以及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格局。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特别是在网络阵地上的话语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平台载体、表达方式等已经发生了变迁,这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与宣传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实现路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应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上,深入分析这些制约因素进而掌握其背后的机理及内在逻辑,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才能够为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切实提升打好基础、找准方向,从而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与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 41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指明了奋斗方向,增添了前进动力。
一、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 210。这种凝聚力与引领力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而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事关民心士气、政治认同与国家安全。
(一)有利于凝聚民心士气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民心,关注民生,顺应民意,在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中一以贯之地体现出了高度的民本思想,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刻信赖与坚决拥护[3] 7。上下同欲者胜,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使党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够真正做到凝聚民心,提振士气。在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网络平台,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容回避、不容忽视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环境下,信息呈现形式、传播载体、交互方式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认知乃至行为习惯也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之而来,影响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传统因素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只有积极应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乃至认知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真正“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二)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
在2016年7月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最为确切、最为科学的表达。政治认同是意识形态生命力与影响力的主要标志。只有不断增强广大民众的政治认同,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够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顺利实现。新时代,互联网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与主要渠道。而如何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以增强政治认同,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够有效教育引导广大民众自觉赞同并自觉遵循党的各项政策,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在2018年4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4] 21网络安全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与收集的方式和效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的認知空间和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提升。然而,某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匿名表达、快速传播、不易阻断与查找等特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破坏,妄图通过散播谣言、发起话题、制造事件、利用民意等手段动摇我国广大网民的理想信念,模糊我国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念,败坏我国广大网民的网络操守。更有甚者,他们不惜对恶意信息进行多层次伪装,或者将其植入到常态信息当中加以隐蔽化、多样化地传播,且已经对我国国家安全,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广大民众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与威胁。不断加强党对网络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是牢固树立“思想防火墙”,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应有之义。
二、制约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深度融合,宣传思想工作所依托的媒体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移动互联网及其层出不穷的“微平台”也已成为影响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思想观念、认知模式乃至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主体由被动转为主动,认同内容由感性替代理性,认同方式由单一走向复杂,认同环境由实体转为虚实并存的完全开放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一)传播方向与目标群体不匹配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青年群体作为新生事物与高新技术的“易感人群”,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其思维逻辑、认知习惯、知识体系已经与网络平台牢牢绑定。他们中多数排斥并自我隔离于传统媒体,活跃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辐射范围之外。技术更新频繁与代际交替加快所造成的网络用户低龄化趋势正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建设工作所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对他们而言,主流意识形态宣教的内容与形式,往往穿透力不足,持久力不足,感染力亦不足。换言之,谁能够掌握网络平台的特性并掌握青年群体的代际特征与认知习惯,谁就能够掌握网络阵地中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传播方向与目标群体的匹配性将成为重中之重。
(二)传播内容与网络特性不契合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功能特性,决定了网络信息链条中“微平台”“微载体”“微传播”的传播特征。这些特征与受众碎片化的时间,随性化的筛选,浅尝式的浏览等接收特征形成了高度的对称。在这种高度对称所支撑的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之下,篇幅宏大而完整,内容详实而严肃,涵义丰富而高深的信息由于内容与网络特性的矛盾,将日益缺乏传播空间。而碎片化、生活化、微型化的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并产生共鸣。所谓的网络社交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现实人际关系网络通过移动终端在虚拟环境中的再现。在这样的场域中,接地气、通俗化的信息内容因其更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与传播,将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而进入扩散体系中。相反,突出宏观性、整体性、概念性的信息内容,将会因难以与受众产生共鸣和互动,以及难以传播而逐渐被束之高阁。一言以蔽之,网络与受众更加偏好具体而生动,简明而直接的信息内容。
(三)传播方式与用户习惯不适应
网络环境下,受众的信息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保障,而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使用习惯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彰显与放大。参与式、探讨式、诱导式和主题式等开放型的交流方式,以及随着自媒体、新媒体的强势介入而产生的“风暴讨论式”的交流方式,由于更加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与频率,正在成为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主流传播方式。构成网络传播链条的基础在于用户的习惯,而影响信息扩散规模与频率的首要因素还在于用户的习惯。微信、微博、贴吧、网络直播等能够凸显并满足用户交流互动、共同参与、多元对话等需求的网络传播平台受到广泛青睐。而传统的单向灌输、居高临下、理论宣教及不容置疑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与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平台之间已经明显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体现为其内容与形式无法满足受众个性化的心理需求,而且体现为其传统的波浪型的传播频率无法覆盖受众碎片化的使用时间。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不适应的存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被隔离于受众的生活情境之外,当然也就无法达到影响和引导受众思想意识的预期效果。
三、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对于维护与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牢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必须恪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动摇这一基本原则,应当在人民观、安全观、运筹观、时代观和新闻观这五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理论创新和理论认同这一核心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人民观,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参与性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曾强调:“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同时也是群众路线在网络环境下的特殊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宗旨,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我们赢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维护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独有優势与根本保证。与传统媒体环境相比,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环境并非单纯的“物”的简单叠加与积累所形成,而是由无数网民依托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彼此互动、思想碰撞、共同参与所构筑而成的人际关系的世界。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是思想的斗争,是民心的争夺,更是信仰的较量。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全体民众线上线下的通力配合,更离不开广大网民的共同参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配合就是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支撑与可靠依托。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重挑战,正本清源的关键在于明确广大网民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体地位,理清广大网民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责任,激发广大网民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持续热情。
(二)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曾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5] 499-50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网络阵地上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如同海陆空主权一般,已经成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即是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即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侵犯。网络阵地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对抗,而是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博弈,价值观与价值观之间的交锋。这种斗争虽然没有硝烟,却日益呈现出激烈而隐蔽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一个不可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防御,被动应对,见招拆招并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与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与否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只有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够打好这场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仗。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必须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同时,只有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切实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才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网络安全道路。
(三)树立正确的统筹观,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性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时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复杂度高、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有着内在的科学逻辑,离不开通盘考量、科学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名党员都应当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都应当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与主动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当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与科学部署下,着力形成协调有序推进,部门通力协作,党员齐抓共管,网民积极参与,全民人人有责,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良好局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团结、凝聚亿万网民,着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线上线下凝聚社会共识,牢固掌握网络话语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树立正确的时代观,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观,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关系到人们对当前的基本认知以及对未来的基本判断,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逻辑起点与基本依据。换言之,只有坚持正确的时代观才能作出与时俱进的正确判断。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与时代发展的节奏、规律,才能够进行开创性的探索,从而取得创新性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源自于实践创新,而理论创新所形成的成果对实践创新又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并使其与网络平台充分结合、有效传播从而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五)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正面性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就是宣传人民的主张。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如何有效利用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平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对于所有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应当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应当把党管媒体的原则坚决贯彻到新媒体领域。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闻舆论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尤其是就如何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做出了重要的指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首先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6]。只有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正面性,不断做好网络正面宣传,才能够集中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客观展示发展进步的全貌,使之同我国改革发展蓬勃向上的态势相协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网络政治社会化与确立意识形态领导权密切相关,这是由网络政治社会化的独特功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立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需求所决定的。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与领导权,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福祉的重大课题。而切实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则是凝聚民心,提振士气,鼓舞斗志以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全党上下乃至全国人民,筑牢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奋斗方向,理清了工作职责。同时也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与路线指引。面对互联网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所带来的变迁与挑战,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依据党中央所提出的“巩固红色地带,打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等各项具体要求,时刻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在深入认识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从人民观、安全观、统筹观、时代观与新闻观等方面同时入手,全面掌握网络宣传工作的主动權,全面占据网络思想阵地的“制高点”,不断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秀艳.当代社会生活及其意识形态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人民日报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朱东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征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1).
[责任编辑: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