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分析

2019-08-30 03:08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6期
关键词:性休克满意率休克

丁 璐

湖北省荆州市急救中心 434020

创伤性休克主要由器官灌注不足造成,该症状患者中,低灌注主要是自身循环体液的损伤造成。例如隐匿性失血、烧伤等,造成血浆含量降低;而心包填塞可加重病情发展,并且引起脊髓损伤,造成神经性的休克等问题,因此在抢救过程中整体的救治过程均较为复杂,医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定适宜的治疗措施,全面提升治疗质量[1]。但实际工作中如何对患者的休克状态进行判断是工作的难点,因此在工作完善方面可结合护理措施进行,通过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全面了解患者病情,适时进行干预,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患者在进入医院前得到科学的护理干预,缩短后期的治疗时间,可全面提升治疗质量,为抢救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2]。本文观察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效果,详细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接受护理的9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方式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7.21±6.67)岁;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7.32±6.56)岁。在了解实验基本信息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后实施,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均高于16分,全身无其他系统性疾病,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临床表现为冷汗、皮肤苍白、休克等问题,尿量<25ml/h。排除标准: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影响实验结果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流程,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安排进行医疗救援,制定相应紧急治疗方案,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按照患者病情进行会诊,确定后期的治疗方案后,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基本检查,建立生命体征监控系统,做好记录工作,确定病情后进行后续治疗[3]。观察组则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以下具体措施,包括:(1)院前病情评估。患者进入医院之前,急救人员抵达现场之后,将患者进行转移,防止出现二次伤害,在移动过程中需注意动作尽量轻柔,防止用力过度对患者造成伤害,对患者皮肤、体温、脉搏以及护理频率等进行全面观察,评估意识、组织灌注以及心输出量,初步评估病情,及时进行适宜的急救措施,对病情进行控制[4]。(2)控制症状。对病情进行适宜控制,结合患者出血情况、伤口位置、深度进行止血,也可进行镇痛类药物注射,帮助其止痛,安抚情绪,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5]。(3)为患者提供适宜治疗。患者发生创伤口应对其体位进行调整,调高头部、躯体,角度为15°~20°,可有效增加心回血量,防止出现脑水肿。患者如出现呼吸衰竭,则给予适当吸氧操作,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如患者无心跳,则需进行心脏按压复苏,直至恢复呼吸,如患者无法自主呼吸,需进行人工呼吸,使用插管等方式进行吸氧,防止长时间无自主呼吸对中枢神经的影响[6]。(4)重视保暖、建立静脉通路。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因为失血过多的原因,造成失温,因此需注意患者体温,一旦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立即进行保温处理。及时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通路位置选择前臂的贵要静脉以及内足踝静脉,并放置输液针,为后期的治疗创造条件。(5)科学进行体液复苏。患者在休克后可进行体液复苏,但是需要控制输液的用量以及输液的速度,输液时间应在进入医院之前的30min,用量在1 000~1 500ml,药物选择盐水和左旋糖苷的混合液,如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可调慢滴速,如患者症状未改善,则提高滴速。同时对患者进行紧急输血治疗,患者血压位升高,在交叉配血之前可输入500ml左右O型血,确保晶体液与胶体液比例为4∶1,血红蛋白水平为50~60g/L[7]。(6)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创伤性休克患者自身存在紧张、恐惧等情绪,造成心脏的每搏输血量增加,心动过速等问题,增加病情的严重性。因此在进行院前救治之前需增加心理疏导各项措施,通过温和的语气对患者情绪进行安抚,借助眼神、肢体沟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鼓励,改善患者心理指标,提升治疗效果[8]。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整体满意率。(1)抢救时间包括:多科会诊时间、有效救治时间两项指标。(2)并发症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护理满意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层面。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质量对比

2.2 两组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经过院前护理后整体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031,P=0.025<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率对比[n(%)]

2.3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经过院前护理后整体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χ2=7.144,P=0.010<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n(%)]

3 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因为外界因素造成皮肤和组织受到损伤,出现局部甚至全身功能的障碍,在发病后容易出现心脏功能损伤以及失血性休克,威胁生命。患者在损伤严重、治疗不及时的状态下,可出现心血管崩溃致死的问题,造成身体炎症以及多器官的衰竭。自组织层面分析,出现出血性休克主要的原因是缺氧、生物能量的衰竭以及细胞功能的障碍。为了在治疗中及时恢复患者意识,需要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恢复灌注压,控制出血以及静脉补液,可节省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常规护理模式的开展,对于患者院前护理较为简单,造成抢救过程中未对患者症状进行清晰的了解,造成治疗时间的浪费。因此需要对护理措施进行改进,结合院前急救护理程序,为患者节省抢救时间,挽救生命[9]。

本文观察组患者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整体的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严重创伤患者在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送诊过程中时间的问题,还要关注入院后的时间情况。传统急诊救治过程中容易出现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的问题,科室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而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及时进行补液操作,可以恢复自由基,消除身体内的炎症反应,及时对病情进行控制[10];院前护理实施中增加患者病情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针对性的制定抢救策略,并对患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便于患者在进入医院后节省抢救时间,为后期的抢救治疗节省条件;院前护理过程中增加吸氧等抢救操作,对于患者呼吸道休克的问题进行救治,防止患者因为长时间休克造成的器官衰竭,控制病情。在抢救的过程中建立静脉通路,通过静脉通路的建立,制定适宜的药物救治方法,进行抢救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可迅速开展后期救治,奠定良好的治疗基础;在护理中增加输血治疗,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及时进行输血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同时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增加心理护理各项措施,采用更加温和的态度,提升护理的整体质量,保证满意率。

综上所述,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可以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后期的治疗节省时间,保证护理的满意率,降低在抢救中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患者对于该护理措施满意率较高,临床推广价值理想。

猜你喜欢
性休克满意率休克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碘克沙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研究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