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8-30 07:37王秀容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同年龄组溶栓神经功能

王秀容,喻 明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遂宁 629000)

急性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 60%~80%[1],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治疗发病在4.5小时内急性脑梗死患者最有效药物[3]。研究认为不同年龄段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不一致[4]。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发病在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现对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4 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共20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年龄≥18岁,脑梗死发病4.5小时入院,并经临床、头颅CT和/或MRI扫描确诊。其中50~60岁52例,60~70岁58例,70~80岁51例,80岁以上48例,不同年龄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根据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6]和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7],对本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用标准剂量(0.9 mg/kg 体重,最大剂量90 mg),其中总量的10%于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的 90% 使用输液泵静脉输注1 h。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早期接受康复治疗。护理方法:①溶栓前护理:对病情进行评估,完善NIHSS评分,了解是否存在溶栓禁忌证,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②溶栓中护理:及时准确配制rt-PA,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输液泵输完,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 、生命体征改变,了解有无头痛、呕吐,口腔黏膜、皮肤有无出血等并发症。③溶栓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意识、瞳孔和有无出血并发症。若有呕吐、头痛及意识障碍患者,立即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有无出血,并及时给予脱水减轻脑水肿处理。有消化道出血患者,立即给予止血、抑酸及胃肠减压等处理。

表1 不同年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3 观察指标观察四组患者治疗后30 d的临床疗效[8],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为 50%~90%,临床症状明显;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为 20%~49%;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均没有得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不足20%。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完善治疗前及治疗后1、7、15、3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确溶栓后有无出血,同时比较发病后90 d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9],0分:无症状;1分:有症状,无明显障碍;2分:轻度残疾;3分:中度残疾;4分:中重度残疾;5分:重度残疾;6分:死亡以及治疗后90d内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注差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组间比较则采用方差分析。P<0.05则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四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其中50~60岁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比较,P<0.05

2.2 不同年龄组患者治疗后1、7、15及30 d 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四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50~60岁组NIHSS评分低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四组患者治疗后1、7、15、30d NIHSS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比较,P<0.05

2.3 不同年龄组患者治疗后90 d mRs评分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90d 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7,P<0.05),且50~60岁组mRs评分低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组患者治疗后90d mRs评分比较

▲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比较,P<0.05

2.4 不同年龄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出血情况比较

四组患者24 h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其中50~60岁组患者出血率低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四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出血情况比较

▲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比较,P<0.05

2.5 不同年龄组患者治疗后90 d内死亡率比较四组患者90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P<0.05),其中50~60岁组患者死亡率低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四组患者治疗后90 d内死亡率的比较

▲与60~70岁组、70~80岁组和80岁以上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的梗死部位有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可逆性缺血损伤,即缺血半暗带[10],在缺血半暗带区血液供应若能即时恢复,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功能会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可能得到修复,从而明显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11]。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6 h内时间窗内恢复血液供应最有效治疗方法[12]。急性脑梗死在6内给予静脉溶栓,能显著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改善神经功能[6]。rt-PA是一种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选择性地结合血栓表面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形成rt-PA 纤维蛋白复合物,将血栓部位结合的无活性的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从而起到迅速溶栓的作用[13]。rt-PA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救治发病在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唯一药物[14]。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均能获益,神经功能均得到了改善,同时降低了致残率。既往也有研究表明,年龄是患者获得良好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15]。本研究也表明不同年龄段溶栓后疗效存在差异,结果提示低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效果越显著。同时,不同年龄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1、7、15、30 d NIHSS评分及90 d 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良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较明显。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不同年龄组溶栓治疗后24 h出血和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高龄患者24 h内出血风险较高,90d病死率明显增加。

综上,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以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低龄患者获益较高,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会得到明显改善,并发症少。因此对高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应充分评估风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并发症发生,并给予及时处理。

猜你喜欢
同年龄组溶栓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受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途径的分析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多西他赛解救治疗不同年龄组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